鄒華 章樂
【摘 要】基于長株潭地區887名大學生問卷調查數據,從創業環境、創業實踐、創業教育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創業意向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都具有強烈的創業意向,高校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意愿以及創業行為效果有顯著影響。因此,高校創業教育要以“四個全面”為統領,推進教育改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以“促進全面發展”為目的,構建自主創業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 自主創業 創業意向 長株潭 高校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022-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2015年6月1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這表明,以創業帶就業已成為黨和政府加強社會建設的重大戰略。
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地方政府、高校、社會各界都紛紛做出響應。各大高校紛紛探索大學生創業教育之路,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等在學校成立了創業學院。有的學校結合課堂內與課堂外開展創業教育,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創業教育講座,建立創業基地,舉行創業競賽等。
可見,自主創業的意義和創業教育的影響已獲得共識,但中國大學生創業活動和創業現狀并不理想。2014年6月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3就業藍皮書》顯示,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僅達到1.6%,2015年6月發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僅為2.3%。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人數達到20%-30%。
一、樣本來源與統計描述
(一)基本情況。本研究于2014年3月對長株潭地區的部分本科院校共5所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87份,有效率為88.7%。其中長沙地區發放了375份,回收了360份,分別占問卷總數的37.5%和40.6%;株洲地區發放了345份,回收了283份,分別占總數的34.5%和31.9%;湘潭地區發放了280份,回收了244 份,分別占問卷總數的28%和27.5%。學校類型涵蓋了綜合樓、財經類、師范類、醫藥類、理工類等5類,學科類型涵蓋了理工類、人文類、醫藥類、經管類等4類。表1顯示,調查對象中,57%為男生,43%為女生;非畢業生占65%,應屆畢業生占35%。參加過創業教育的占36%,64%的沒有參加過創業教育;具有創業經歷的僅占21%,79%的沒有創業經歷。
(二)創業意向。本次調查,主要從創業環境、創業實踐、創業教育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創業意向進行調查。表2顯示,對創業感興趣的占90%,僅有10%的人沒有創業的想法。
(三)創業環境。創業環境對大學生能否創業或創業是否成功具有直接影響。創業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表3顯示,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從高到低依次是:家庭、網絡媒體、創業教育與培訓、朋友和成功人士、學科專業、地域。由此可見,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首要因素。而網絡媒體和創業教育與培訓對大學生創業也具有重要影響。
(四)創業實踐。表1顯示,本次調查對象中有21%的人具有創業經歷,這可能是本次調查對象主要集中在長株潭區域,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區域發展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較好的創業環境。表4顯示,在創業實踐影響因素中,未創業的學生認為資金、經驗和政策是占前三位的,分別占32%、23%和15%;而已創業者認為資金、團隊和項目技術支持是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分別為28%、23%和17%。在風險防范能力方面,未創業和已創業的所占比例趨于一致。數據表明,在已創業者對于各項因素的影響對未創業者相對平衡。其中對于資金、團隊人才、技術指導的需求更為明顯。在已創業者選擇的創業項目中,調查員統計了排名前四位的項目,表5顯示,目前大學生創業主要依托網絡平臺,開淘寶店(微店)占59%,真正從事與專業對口的很少,僅占6%。而且創業成功率較低,僅為8%。
(五)創業教育。表1顯示,在調查對象中有319人曾參加過創業教育培訓,占36%。表6顯示參加創業教育培訓的形式中,大部分學生參加的是以課堂教學和講座為主,分別為38%和23%。其次是參加社會實踐和競賽活動,分別為18%和14%。大部分學校沒有建立創業基地。
二、研究結論與解決方案
(一)研究結論。創業活動能夠充分激發大學生的激情,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長社會實戰經驗,同時也能有效緩解當前社會的就業壓力,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但因為大學生存在社會經驗不足,急于求成,市場觀念較為淡薄等問題,同時又受到家庭、文化等阻力,從而導致調查中所發現的如下問題:
一是創業意向強烈,但創業活動疲軟。表2顯示,有72%的人對創業感興趣,其中非常感興趣的占21%,感興趣的占51%。而從表1來看,有過創業經歷的人僅為21%。9∶2的比例,這對數據就充分說明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僅僅停留在有意向,真正進行創業活動的很少。在強烈的創業意向之下,創業活動顯得疲軟。
二是創業政策優越,但創業教育滯后。近年來,國家非常關注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相繼制定和出臺了相關規定和政策,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工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政策環境。然而,從調查中可知,好的政策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表1顯示,只有36%的調查對象參加過創業教育。表3顯示,在創業環境影響因素中創業教育與培訓占20%。而表4顯示,在已創業者中,希望得到“項目和技術支持”中占17%,僅次于資金和創業團隊。研究證明:創業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和扶持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具有重大作用。而實際調查過程中有64%的人并未參加過創業教育。參加過創業教育培訓的也僅僅是以傳統的理論講授和講座為主,實踐教學和基地教學比例很小。
三是創業項目豐富,但創業成功率低。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創業項目非常多,但主要還是依托網絡平臺,開淘寶店(微店),其次是家教中介組織、物流快遞等,這些項目門檻較低,但技術水平低,競爭力不強,因此容易導致失敗。
(二)解決方案。綜上所述,無論是政策的扶持、實踐的指導還是項目的選擇,其落腳點還是在于創業教育。因此,針對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解決辦法:
第一,以改革為動力,激發創業激情。以“四個全面”為統領,扎實推進教育改革,完善創業教育課程。解放思想,增強活力,有效激發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以實踐為途徑,提高創業能力。以“促進全面發展”為目的,構建自主創業模式,豐富創新創業活動。加強基地建設,加強實踐指導,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第三,以文化為引領,培養創業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
【參考文獻】
[1]吳啟運,張紅.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
[2]張玲.創業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基于福建省的實證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1(5)
[3]趙丹,凌峰.安徽省大學生創業意愿實證研究[J].江淮論壇,2014(5)
[4]蔡穎,趙寧.基于主成分回歸方法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意愿分析[J].高教探索,2014(4)
[5]石巧君,任夢莉.創業教育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意愿的影響——基于湖南地區高校的樣本數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6]郭洪,毛雨,白璇,等.大學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09(9)
[7]張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反思[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BB021)
【作者簡介】鄒 華(1982- ),女,湖南衡陽人,長沙醫學院講師,碩士;章 樂(1982- ),女,湖南長沙人,長沙醫學院講師,碩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