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菊
【摘 要】簡要闡述“囚徒困境”模型,針對高職青年教師的存在問題,利用“囚徒困境”模型來分析教師流動機制中高職院校與青年教師之間的博弈,并從政策制度、措施保證及流通渠道三方面構建高職青年教師合理流動機制,以破解“囚徒困境”局面。
【關鍵詞】囚徒困境 博弈模型 高職院校 青年教師 合理流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50-9889(2015)11C-0097-02
高職院校與高職青年教師之間的關系,并非“擁有”和“被擁有”的關系,高職青年教師流動已成為市場經濟下的一種常態行為,假如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人才“潛流失”或人才“逆淘汰”局面出現。當高職青年教師出現流動行為(包括流進和流出兩個方面),學校師資隊伍結構也一定會隨之改變,從而對高職院校發展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鑒于此,本文從博弈論的角度出發,嘗試使用“囚徒困境”模型來對高職青年教師的流動進行分析和探討,以供借鑒。
一、關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所謂博弈理論,就是研究博弈主體在交互行為中進行理性選擇的理論。具體來說,就是在博弈過程中,博弈雙方或多方考慮到自身利益、自身的決策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可能影響、他人的決策行為對自身造成的可能影響,選擇自認為的最優策略,以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囚徒困境”是其典型模型,同時也是“納什均衡”的典型案例。“囚徒困境”模型如下:警察在審問同一案子的兩個嫌疑人A、B,因證據不足,希望嫌疑人能夠自動認罪,于是把A、B兩人隔離單獨審問,并分別告訴兩人:假設你認罪,同伴不認罪,那么把你釋放,同伴判刑10年;假設你不認罪,同伴認罪,那么你判刑10年,同伴釋放;假設你們兩人均認罪,證據充足,兩人均判刑5年;假設你們兩人均不認罪,缺乏證據,兩人均判刑1年。該案例假定A、B均是理性經濟人,在博弈中只為謀取自身最大收益而忽略其他參與者的收益。A、B隔離后不能串供,就個人的理性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無論同伴是否認罪,自己選擇認罪策略都能夠讓自己所獲刑期不多于同伴。最終A、B兩人均認罪了,分別判刑5年。A、B兩人認罪的策略選擇就是“納什均衡”,是一種非合作均衡,這是博弈各方最優選擇的一種組合。該模型實際上反映了個人理性和集體(A、B兩人)理性的沖突,個人經其理性分析后所使用的占優策略,并未實現集體(A、B兩人)的最大收益,也未實現個人的最大收益,但這樣的結果在博弈中時常發生,不容易掙脫,因此又稱為“囚徒困境”。
二、高職青年教師流動存在的問題
伴隨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大,高職教師流動逐漸趨于常態化,高職青年教師作為高職教師群體中的中堅力量,由于其年齡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各種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流動行為較為頻繁,呈現出流動規模擴大、流動速度加快以及流動方式多樣化等特征,并對高職青年教師的合理流動以及高職院校的發展起到了消極阻礙作用:
(一)流動行為頻繁、流動規模擴大,造成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失衡。流動主體多為45歲以下的男性中青年骨干教師,是學校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流動頻率過快致使部分學科師資缺乏,專業梯隊斷層,素質結構降低。由此造成的連鎖反應會引發有關教師的思想浮躁,致使其工作主動性受挫。
(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陳舊,阻礙了高職青年教師流動的合理化進程。部分高職院校依然采取陳舊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一味使用管理制度、行政手段等方式進行封閉式管理,或者以檔案、合同等限制教師的合理流動行為,再加上傳統的人事制度依然是“終身制”,這讓高職青年教師出現分流不暢的困境,很容易出現人才閑置或浪費的局面。
(三)有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阻礙了高職青年教師的合理流動,導致高職青年教師和高職院校出現“雙輸”局面。如聘用制有利于高職青年教師的自由流動,但與之配套的檔案、戶籍等有關規章制度并未完善,具體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再加上現行法律制度執行力度不足,高職青年教師違約行為時常出現,不僅讓高職青年教師在經濟、聲譽等方面受損,也對高職院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付出較大的隱形成本。
三、高職青年教師流動的博弈模型分析
高職青年教師與高職院校作為不同的博弈方,高職青年教師可以選擇的策略為:流動、不流動;高職院校可以選擇的策略為:同意、不同意。應用“囚徒困境”模型可構建四個策略組合,假設博弈雙方均為“理性經濟人”,遵循“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來進行決策,高職院校將采取各種措施留住對自己有用的教師,而教師則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如經濟利益、專業發展等)。模型分析如下:
(一)策略組合1:高職青年教師想“流動”,高職院?!巴狻逼洹傲鲃印?。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選擇“同意”策略基于以下考慮:一是“流動”教師的學科、教學水平等因素與學校發展不相符,該教師的“流出”行為能夠增加教師“流進”崗位數,更好地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二是“流動”教師為學校骨干教師,其學科、教學水平等均為學校所急需,其“流出”行為會導致師資水平受損,但學校關于教師流動的規定會讓“流動”教師付出一定代價,如果還能夠營造出一個“尊重人才”的宣傳氛圍,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流入”,兩者相加,受損程度減少甚至還能夠帶來一定收益。對于高職青年教師而言,“流動”意向一般是基于更好發展前景或更大利益的驅動下產生的,如順利獲得批準,其“流動”策略將為自己帶來更多收益。該策略組合如果應用得當,將會出現“雙贏”局面。
(二)策略組合2:高職青年教師想“流動”,高職院?!安煌狻逼洹傲鲃印薄8呗氃盒>芙^高職青年教師的“流動”意向,將會出現下列結果:一是“流動”教師繼續“流出”行為,通過各種途徑最終離開學校,并且在外給予學校負面評價;二是“流動”教師停止“流出”行為,但不安心工作,呈現“隱性流失”狀態。以上兩種結果均會導致學校利益受損,而高職教師繼續“流出”行為直至成功則會收益不小,停止“流出”行為則無利益損失。
(三)策略組合3:高職青年教師不想“流動”,高職院?!巴狻逼洹傲鲃印?。因高職青年教師的學科、教學水平等因素與學校發展不相符,或者考核結果不佳等原因,高職院校有意讓其下崗或調動,但教師本人并不愿意,將會出現下列結果:一是學校采取一定措施最終讓該教師下崗或調動,學校獲得一定收益,而教師利益受損;二是學校采取一定措施后未能夠讓該教師離開原崗位,但教師產生消極情緒,無心工作,最終造成學校、教師兩者的利益均受到損害。
(四)策略組合4:高職青年教師不想“流動”,高職院校“不同意”其“流動”。高職青年教師毫無“流動”意向,高職院校也“不同意”教師“流動”,工作狀態無改變,雙方收益也無改變。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和高職青年教師很容易陷于“囚徒困境”之中不能自拔,而構建高職青年教師合理流動機制正是破解“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徑。
四、高職青年教師合理流動機制的構建
(一)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制度-機制”,以政策調整博弈“收益矩陣”。高職院校作為博弈參與者,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制度—機制”,以政策調整博弈的“收益矩陣”,打破原有的納什均衡,促使雙方向著對各自都有利的新的均衡轉變。國家要以法律形式、政策措施為高職教師流動做好服務工作,并以市場作為調控手段,為高職教師合理流動保駕護航。高職院校要依據國家相關教育法規,制定適應本校的配套管理制度,健全與之相符的運行機制,如建立“能進能出”的流動機制,一邊鼓勵想深造的高職青年教師“流出”深造,一邊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加以補充;建立“能上能下”的競爭機制,以“優留劣汰”來調節高職青年教師的主動流出和被動流出,同時有效規避學術近親繁殖;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條件留人”,以此引進優秀教師,用好現有教師,留住骨干教師,培養有潛力的教師;建立“防意如城”的約束機制,約束高職教師的不合理流動行為,在保障教師利益的同時也要有效保障學習的權益,盡量降低教師“流出”損失;建立“朝督暮責”的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并糾正有意干擾高職教師合理流動相關政策執行的行動,以保障教師和學校兩者的合法權益。
(二)措施保證:強調信息“對稱—共享”,以重復博弈破解“囚徒困境”?!扒敉嚼Ь场钡漠a生源于信息的不對稱和私有化,假如高職院校與高職青年教師之間的溝通不暢,那么他們就會單純地根據各自的最大利益選擇策略,其結果并非最優,甚至會損害到自身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博弈各方所擁有的信息差異往往會影響到策略選擇和博弈結果。所以,構建高職院校與高職青年教師之間的溝通平臺,讓雙方能夠共享有關信息,并且互動交流,促進公共信息的增加。高職青年教師可以對學校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信賴感;高職院??梢约皶r了解高職青年教師動態,對教師流失防微杜漸,并且在一次次博弈中進行政策制度調整,措施方法改進,為高職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在針對高職青年教師這一群體的重復博弈中體現其合作意向,以破解“囚徒困境”。
(三)流通渠道:妥善處理“流出-流進”,以合作博弈重構“納什均衡”。博弈專家已經用數學證明,在重復博弈的情況下,合作可能是穩固的。合作行為在有限次博弈中會出現,只要博弈的次數足夠長,雙方就會逐漸從互相背叛走向互相合作。一般情況下,高職青年教師與高職院校的流動博弈大部分僅為1次,而高職院校在與不同的高職青年教師的博弈過程中,會逐漸認識到與高職青年教師進行合作,妥善處理好高職青年教師“流進—流出”關系,才能夠破解“囚徒困境”,重構使雙方均獲得較大收益的“納什均衡”狀態。高職院校要辯證看待人才流動,要及時掌握“流動”教師的心理需求,如“流動”教師屬于主動“流出”,并且屬于學校極力挽留的人才,就要了解他們是因專長無法施展還是工作生活環境較差等問題才會有“流出”意向,在可能范圍內極力滿足“流動”教師的需求,以達成合作意愿;如果達不成合作意愿,最好也能夠做到“好聚好散”,為學校塑造一個正面、積極的宣傳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進”;如“流動”教師屬于被動“流出”,就要在不影響學校發展的前提下做好后期的協調工作,減少損害學校和教師的利益。此外,高職院校還要促進部分教師的主動“流出”,把一部分青年教師“放”到國外去,放到其他高校、科研單位或企業等地方去“充充電”,同時通過多途徑、多手段促進優秀青年人才的“流進”,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五、結語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青年教師的合理流動是高職青年教師與高職院校的博弈結果。高職院校只有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強調信息“對稱—共享”,妥善處理“流出—流進”,才能夠合理、有效化解學校與高職青年教師之間的利益沖突,真正構建完善的高職青年教師合理流動機制。
【參考文獻】
[1]莊玲玲.“博弈論”視野下的高校教師流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5)
[2]陳慶禮.博弈論對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中不合作現象的審視與超越[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3)
[3]顏立茹.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博弈分析[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基金項目】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改科研類項目(2011JG13)
【作者簡介】陸 菊(1979- ),女,壯族,廣西象州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文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