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摘要]官員腐敗,自階級社會出現以來就有,它作為社會中一大毒瘤,深深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本文通過引入荀子性惡論,分析了我國官員腐敗的成因,并基于性惡論提出“化性起偽”等治理方法,從而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性惡論;人性;廉政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61-02
近些年,我國官員腐敗問題就像蛀蟲一樣,不斷阻礙著社會的發展,侵蝕著國家的糧倉。“蓮,因沽而尊;官,因廉而正”。這樣的觀點已經被物欲橫流的社會貶值的一文不值,被金錢權利滋生的腐敗問題污染了我們的生存環境,阻礙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人們常說:“慎始,誤被蠅頭小利所獲;慎終,勿讓正氣名節不保”為什么還是有許多官員走上貪污腐敗之路?有人說:人性使然。人的私欲可以隨著視野無限擴大,可以為眼前利益離經叛道,背叛社會。又為什么有些官員能夠清正廉潔?在官員腐敗問題上引入荀子的性惡論來探討其成因和對策或許能有更好的效果。
一、荀子“性惡論”思想
作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提出“性惡論”被看做是中國性惡論的創立者和代表者,他的主要思想有:
首先,茍子對人性的理解,類似于告子的“生之為性”,指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他指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荀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性。”(《荀子·性惡》)“性者,本始材樸也。”(《荀子·禮論》)。這種自然屬性的具體表現就是“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荀子·性惡》)。又比方,“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荀子·性惡》)。可見,荀子所講的人性,是人作為生物的自然屬性,是一種本能性的心理表現。
其次,荀子為什么說人性惡呢?他指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順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荀子·性惡》)所以在荀子看來,如果順從人的自然屬性,就會爭奪生,殘賊生,淫亂生而辭讓亡,忠信亡,文理亡,必然是犯分亂理歸于暴,所以荀子斷定人性惡。
再次,既然認為人性是惡,為什么社會上又有禮儀,有善?荀子認為,禮儀和善出自于后天,是改造人性惡的結果,他說:“故必將有師化之法,禮儀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認為如果沒有禮儀和師法教化,就會偏險不正,悖亂不治。所以人性中雖有惡的成分,也有善的一面,只不過善的一面不是出于本性,而來源于人為因素,即善偽論。
二、官員腐敗現象與成因
當今中國,官員腐敗現象的特點是:一是官員貪污現象數量擴大化,二是貪污手段隱蔽化,三是貪污受賄數字不斷呈上升趨勢。不僅如此,官員腐敗的名目也數不勝數:一種類型是“掌實權”的官員,他們往往居坐高位,利用權位的便捷化,常常為謀利謀權開辟“綠色通道”。另一種類型“關系網型”這種官員常常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再有就是“土豪型”這類官員貪污受賄,每年的吃喝花樣數目驚人,不僅如此,他們擁有豪宅豪車,更有甚者,已為子孫后代營造好奢侈豪華的居住環境。官員腐敗現象如此,其中原因值得深究。
(一)人性本能
古代孟子就曾說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先天的固有的。人性是“善”的人生來就有“善”,“善”起源于四種善端,生來具有四種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相反的性惡論觀點。他所描述的人性是:“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荀子·性惡》)即人的生理結構和功能,如耳能聽,眼睛可以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處于一個社會群體中,我們本能的感知周圍事物,無論是好的事物壞的事物,都無可避免的沖創著我們的感官,就像孩子的某種行為模仿成人,我們某些行為受他人的影響。
當今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些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于一些官員來說,相對于平民百姓,他們身居高位,衣食無憂,也最先接觸到新事物,最先品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甜頭。當然他們也是最易受到負面影響的人,因此屬于“高感人群”。一旦出現不良社會風氣和負面效應的萌芽,他們是首先受到重創的人群,像大多數人一樣,出于本能的附和和模仿,產生虛榮心,攀比心,更容易走向貪污腐敗的道路。
(二)私欲膨脹
欲望乃人的本性。荀子曾說過:“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荀子·性惡》)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各種需求不斷增加,人們不擇手段地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時期,人們滿足于“饑而能食,寒而欲暖”。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社會的發展,人的需求和面臨的問題也不斷地增加,人們不滿足只是維持溫飽,而更多的追求物質享受和利益索取,恩格斯曾引論黑格爾的言論說:“有人認為,當他說人本性是善這句話時,是說出了一句很偉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記了,當人們說人本性是惡這句話話時,是說出了一句更偉大多的思想”。因為“性惡論”相對于“性善論”而言看到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由于利益沖突而造成的惡果。在現實世界中表現最多是物欲和權欲的泛濫。大量事實證明,現代社會高消費不斷升溫,一些官員官員貪得無厭的追求物質享受,做官的初衷不再是滿足社會需求,不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達到不斷積累自己財富的目的,他們以各種手段占用公私財富,揮金如土,享受榮華富貴,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性弱點所俘虜。人們在追求物欲的同時就會產生權欲,權欲也有一定的物欲基礎。自古以來,“升官發財”本就密不可分,很多官員求升官才能賺大錢。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求,由爭而亂,此乃勢所必然”。欲乃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但是任由人的欲望膨脹必定要破壞社會的正常秩序。人在滿足自身需求的這一過程中,人的理性與自身欲望的交織大量在一起,相互斗爭,一部分官員私欲膨脹,失去理性的控制,借用手中的權力,財力滿足個人私欲,這種私欲行動的擴張,其膽量越來越大,小洞不補,大洞尺五,必然會導致膨脹,因此中國社會大量出現錢權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endprint
(三)從荀子“性惡論”的基礎上談治理腐敗問題的方法
1.個人主觀意識的提升
荀子“性惡論”主張“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又說“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積慮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荀子·正名》)“偽”的本意就是人為,它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學而能,事而成,慮而能,習而成”的。欲望是人的本性,關鍵是掌握度,國家給予政府官員的待遇,足以滿足物質需求,要有意識的避免走上貪得無厭的死胡同。其次,自覺提高法律意識,人性有一種支配欲望,要將這種欲望加以控制,掌握在法律范圍內,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權為民所用”時刻以人民利益和集體利益為先,依法用權,以德用權。荀子《性惡論》中雖主張無論是凡人還是圣人生來就是性惡的,但也提出圣人之所以為圣人,關鍵在于他能夠自覺的有意識的“化性起偽”。即將人的自然屬性通過個人的實踐轉化為社會屬性。作為官員,加強自身思想教育來推動主觀自覺,向好的先進個人學習,通過腐敗案例提高警惕,自覺抑制自身不良企圖,樹立“不能貪”“不敢貪”“不想貪”的念頭,發揮道德活動的主體性,克服惡的本性,杜絕腐敗的發生。
2.制度的完善
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內因是關鍵,外因也不榮忽視。內因在于人們的自律,而外因要借助制度的完善。
首先,加強道德制度的建設,荀子在強調通過個人努力“化性起偽”的同時,也強調“禮法兼治,王霸統一”的法制作用。官員腐敗問題能夠蔓延全國,除了究其個人原因,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下滑也是原因之一,道德所涉及到的“善惡正邪”的思想,通過良知和社會輿論起作用,所以不僅提高官員的個人道德素質,而且要加大輿論監督作用,在人們心中樹立善惡分明屏障,提升國民的整體道德水平,小到家庭,學校的小群體,大到社會的大家庭,從小灌輸做人之道,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有人把制度當成了稻草人”從中看出官員腐敗的原因之一是蔑視法律,拿法律當擺設。荀子《性惡論》中“化性起偽”的關鍵點是通過制度來預防、抵制人天性的惡。如果說道德體制的建設是“軟約束”,那么法律制度的約束就是“硬約束”并且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首先,要有惡必懲,正如習近平書記所說: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一個官員實施犯罪行為,卻不認定為犯罪,這就是縱容犯罪,一個官員犯了罪,如果只是簡單“罰錢”更會導致形成一切向錢看的不良分氣,加大腐敗貪污的懲罰力度,形成有惡必懲的社會氛圍很有必要。
其次要完善法律制度。一句流傳很遠的古諺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如果有合適的社會組織制度,天使可能有更大的自由飛翔的空間,而魔鬼則可能被束縛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我國要根據的具體國情,實現各制度問的“無縫對接”,并及時堵塞漏洞,制度要以執行為導向,兼有實體性,保障性等內容,要做到將人類劣根性,私欲約束在一定法律內,又能激發起人們價值和尊嚴感從而調動人們守法,護法的積極性。
三、小結
中國官員腐敗問題的原因是多元交織的,有深刻的社會根源。荀子的“性惡論”從“性本惡”出發闡釋“化性起偽”的重要性,即重視后天的道德培養和環境影響,從中也得到治理腐敗現象的啟示。治理腐敗現象不僅依靠個人意識,也需要清潔社會的環境。應充分認識到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軟硬兼施、對癥下藥,才能取得長效。
(責任編輯:封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