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欣逢追夢時代,全力倡導學生社會主體責任感的教育,實乃教育系統給力“中國夢”的關鍵一環。只有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社會主體責任感,積極立德育人,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培養真正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那么,學校教育應該怎樣增強學生的社會主體責任感呢?筆者以為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認真實施素質教育,
讓學生恪盡修身之責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是某些學生的口頭禪。但卻形象地反映了部分學生對應試教育的不滿。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各種素質的人才——真才實學的人才,這不是單純的應試教育就能解決的,不是單純用分數就可衡量的。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實實在在推進素質教育,做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辦黨和人民滿意的教育。
只有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學生的各項素質都得到充分鍛煉和發揮,讓學生致力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致“天下大同”,方可實現中國夢。以前的應試教育,其目的叫“修學”,不是“修身”,是某個特定時代特定條件的產物。但值此追夢時代,“修身”和“修學”的區分,將影響教育對“中國夢”的貢獻值?!靶迣W”僅指修學業,“修身”不但包括“修學”,還要“修心”。如果“修身”、“修學”都分不清楚,將直接制約我們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整體推進。
筆者以為:素質教育“立”不起來,或“立”得不好,責任感教育就行而不遠,或將半途而廢,中國夢也就永遠是“中國夢”,僅夢而已。古人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F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早不說天子與庶人了,但是修身養性還是必需的。由此可見,格物至知,即“修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是教育的低級階段,“修心修身”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才是教育的高級階段。素質教育是培養又紅又專人才的搖籃,這才是實現中國夢所急需的教育形式。不但學生需要,教師需要,整個社會也會需要它。
二、倡導體驗信任學習,讓學生擔當守創之任
學習永遠是改變命運的一種方式,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以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那么,按道理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該是比較高的,但目前為什么不少學生學習的興趣越來越缺乏呢?筆者以為,是“信任學習”抓得不夠,由教師、家長包打包唱過多,學生缺乏主體性。
記得葉圣陶老先生講過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指出: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此,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喚醒靈魂,讓學生自己學,信任學生的學習,盡可能維護學生的自然學習過程,倡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的基本框架是:體驗-分享-共識-行動-新體驗,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分享經驗、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個性化學習。體驗教學由于強調個人體驗,其自然學習過程長,短期很難見到實效,但時間愈長,正面效果就愈明顯。
體驗學習必須和信任學習完美結合起來,但要達到理想效果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或許一年,或許兩年,或許更長。我們要在可預見的學習時段內,大膽容許學生失敗,大膽鼓勵學生成功。讓學生體驗失敗的教訓,體驗進步的喜悅,在學習成功和失敗的交錯體驗中建立學習信心。讓學生覺得自己行,學生自己才有主觀能動性,才愿意主動去學,自覺去學,扎實地學。教師的教學才會越教越輕松,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時間長了,就會訓練出學生的責任感。那么,什么是責任感???責任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叫正能量,有正能量就有責任感。什么叫責任?就是有擔當。學生該有什么樣的責任感?學習的責任,做人的擔當。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在不少學生的主體責任感缺失,最主要的是學習的責任感越來越缺失,當然社會責任感也越來越淡薄。現實正是這樣,迫切需要增加社會正能量,迫切需要增加社會責任感。但要真正抓好學生責任感的教育殊非易事,比如某學校狠力抓此事,但迎面遇到的就是“傳統派”和“升學派”的阻力。很多老師、學生和學生家長都認為:責任感教育只可以在非畢業班和非實驗班推進。這樣的話,導致我們的責任感教育就像一陣風吹一下,而實驗班連想都別想,高中普通班可以吹兩年,初中也可以吹兩年,小學的時間長一點,可以吹五年,然后就什么都沒了。
這是思想的誤區,實際上,對于學生而言,讀書、成長、參與社會實踐就是創業,守住自己的學習陣地和成長陣地就是盡自己最大的社會責任。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一旦形成,內化為其學習動力,學生就會變得自主自律自治,教者的管理壓力就會大大減輕,教學效果就會更好,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們的責任感教育步伐可以更大一些,要全力推動,圍繞不同主題輪番推動——積極倡導信任學習和體驗學習,讓學生為自己的成長負責,讓學生自己擔當守創之任。
三、扎實推進國情教育,讓學生胸含報國之志
曾幾何時,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的危機爆發,學校里有部分學生意氣飛揚,不想上課想游行,斜坐著捧讀《長沙晚報》,鬧著要教師給他們講釣魚島的有關知識。我只好調整教學進度,講我國產業轉移,講中國的日本產品,講當今中國要如何科學分析和認識日本。當時我就想啊,這批學生雖然“搗蛋”,但是他們愛國啊,盡管是單純樸素的愛國,也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做了個順水推舟的“人情”——講釣魚島以滲透國情教育。
可見,每個學科都有很多德育資源,我們不要只關注考試所涉及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努力結合學科教學,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時政,用好這些德育資源,扎實推進國情教育,讓學生既掌握科學本領又能正確認識祖國和世界,不悲觀,不自大,形成正確的愛國情感,這就是在加強責任感的教育。
綜上所述,認真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恪盡修身之責;積極體驗信任學習,讓學生擔當守創之任;扎實推進國情教育,讓學生胸含報國之志。既促使學生學業提升又能促進責任感的養成,為實現中國夢培養忠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乃善之善矣。正所謂“魂牽夢繞中國夢,休戚相關責任感”。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