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飛
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它不僅集中在課堂上,而且分布在課前和課后,甚至貫穿在其進步和發展的整個人生旅途中;它不僅表現在學生自主學習上,而且體現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參與解釋疑問、發現問題以及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它不僅是完成教材內容的學習,具備必要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要能在教材之外以及課堂時空之外,獨立或合作地解決具體問題,為自己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學習內容的前移
語文學習內容的前移,其組織形式是讓學生在課前自主獨立學習;在時空上,是將課堂教學內容提前呈現;在具體措施上,是采用“預學單”、“活動單”以及“導學案”等形式呈現。但在實際教學中,前移的學習內容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前移學習內容的編制上,模式固定,貪多求全;二是在前移學習內容的學法指導上,重于學生的積累和鞏固,輕于學生的質疑與反思、總結與提升;三是在由誰來設計前移的學習內容上,多由教師預設,內容統一。
因此,教師預設的“預學單”或是“導學案”,必須堅持一切從當前文本出發,從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出發,做到學習內容和學習主體的“共性”和“個性”結合,做到知識點的積累、歸納和學法上的點撥、運用相結合,突出學習目標的集中、單一、明確、具體,突出質疑與反思、總結與提升,強調趣味和多樣,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學習內容前移應起到的“導讀、導思、導練,激趣、激智、激疑”功能。作為主導角色的教師,應該統籌考慮新課標提出的“三維學習目標”、“五個課程目標”以及(對江蘇來說)江蘇《考試說明》的“六種能力要求”,具體、明確、系統地確定每個新授課或復習課,每個文本或某個單元內容學習的目標。
在學生預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凸顯“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與反思”,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質疑”旨在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并主動與人切磋的習慣與能力;“反思”是學生對自主學習過程、自主學習得失、自主學習效率等方面的自我監控、自我評估、自我策勵環節,旨在引導、指導、督導學生檢討自主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時效性,不斷激發(強化)自主學習的內驅力、能動性。
前移學習內容的完成情況,需要及時得到反饋。反饋的途徑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由教師抽查學生的預習質量,整理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二是通過生生互助或學習小組交流互閱,及時發現疑難點;三是學生在課堂上呈現或展示自己預習的情況,由師生之間共同幫助發現錯誤所在。教師只有掌握了及時反饋的情況,才能找到課堂研習的方向和突破口。
二、課堂角色的位移
語文課堂教學要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為“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但是筆者認為,有些語文課堂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完全流于形式,實屬低效甚至無效。關于課堂合作學習,我們必須弄明白兩點:一是根據學情來確定有沒有合作學習的需要;二是如何有效把握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時機。在課堂上,當教師拋出富有價值的問題時,或是教師發覺學生對當前文本的某個方面、某些問題的理解發生分歧、存在爭議時,需要傾聽群體中更多個體的交流信息和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時,就需要適時地開展合作學習活動,而不是滿堂都充塞著分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氛圍。
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凸顯“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一定要發揮“首席”主導作用,“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在“放手”和“攙扶”的兩端尋求一個契合點。如果完全“放手”,則不符合學生學習的主觀實際和客觀實際;如果適時適度地“攙扶”,則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量。“適時”指學生在認識理解出現偏差或是錯誤的時候,教師就不得不進行點撥和糾正,如果錯過時機,將錯就錯,學生可能就“惑而不解”。“適度”指學生在需要攙扶、引導的時候,教師不要過多地包辦、代替。這樣,在“放手”和“攙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實現師生之間角色的位移轉換。
三、知識和能力遷移
語文教學,無論是落實到應試,還是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都需要關注和實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以往很多人以為,課后多做些相應的練習就能達到遷移的效果,這些練習即是“遷移訓練”。誠然,多做“遷移訓練”題,有可能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但是,我們要看到,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遷移訓練的主陣地還在課堂。
那么,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呢?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并掌握正確的學法,形成語文學法遷移的能力,具體有四個方面。
一是觀察和發現,形成對當前文本重點和難點的準確判斷。如當學生具備了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相關知識點的梳理能力,獲得了對文本的初步感知以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細察,使學生瞳得什么是發現。從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到對文本局部的分析,包括文本內容、思路、段落和語句,都要通過觀察和發現,來讓學生學會抓住文本的關節點。
二是質疑和探究,形成對當前文本理解與分析、鑒賞與評價的能力。如學習楊絳的《老王》一文,老王的善良表現在哪里?為什么特別打動人心?楊絳及其家人的善良表現在哪里?為什么作者只是略寫?課文中“老王送香油雞蛋”的段落為什么要詳寫?怎樣寫的?而文章結尾往往是理解、感受文章的關鍵。楊絳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為什么說是“愧怍”?這種愧怍的動人之處在哪里?如何體會這里所說的“幸運”與“不幸”?學生要學會質疑和探究,不斷深化文本解讀,不斷強化質疑和探究的意識。
三是分類和比較,形成對一類文本閱讀或是對同一知識點和能力點的遷移。我們對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里的理解進行比較,學生就有可能習得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技巧;對同一種體裁不同文本的閱讀或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閱讀,進行分類和比較,就能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例如,同是莫泊桑的小說,學生學習了《項鏈》之后再去讀《在鄉下》,就能更好地理解小說最后為什么要寫夏洛離家出走這一情節了……
四是借鑒和移用,要通過閱讀所獲得的領悟和經驗,對寫作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我們往往忽視現代文閱讀(尤其是文學類作品的閱讀)對提高寫作水平所產生的正能量,輕視了學生通過閱讀所獲得的領悟和經驗對寫作的遷移作用。如果我們能借鑒文學作品的一些表現手法,運用到學生的寫作實踐中,無疑會對提升其寫作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