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
【摘 要】地方戲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武漢地區流行的戲曲劇種為例,從新編戲的角度出發,探討傳統戲劇類“非遺”在繼承與創新上的得失,指出繼承與創新的重點應是搶救性保護傳統戲,同時適度地進行新編戲的創作。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編戲;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007-02
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但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戲?。次覀兯追Q的戲曲),卻并未隨著這股浪潮重煥光彩,得到應有的保護。相反,在商品經濟與現代多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沖擊下,許多地方戲曲日漸凋零,甚至瀕臨滅亡。
武漢地區曾經是戲曲演出的大碼頭,現在仍流行的戲曲種類有漢劇、楚劇、京劇等,但和全國其他地方戲曲劇種一樣,面臨著專業劇團為數不多,戲曲人才青黃不接,觀眾群體老齡化、演出市場蕭條等諸多問題。平日里,在武漢各個劇場,如人民劇院、天一劇院、武漢劇院、湖北劇院、京韻大舞臺等,戲曲演出的票價并不高,有的劇場還提供茶水,但來看戲的仍多是白發蒼蒼的老戲迷,或者是劇院附近一些來消遣的居民。在劇場里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偶爾有些大型的演出,來看戲的年輕人也多半是持贈票而來,時不時低頭玩手機,或是提早離場。想要培養年輕的觀眾群體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現代豐富多樣的娛樂形式,令年輕人的休閑娛樂方式選擇太多,傳統戲劇已經很難迅速籠絡年輕觀眾的心。
廣大戲迷群眾的喜愛和關注是戲曲藝術得以不斷傳承和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在電視、電影等得到普及之前,觀看戲曲表演是人們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多元文化的興起,特別是當今快餐娛樂文化理念給戲曲藝術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年輕一代對戲曲藝術的興趣不高。我們不得不面對戲迷年齡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少的殘酷現實。
所謂“遺產”,需要很好地“繼承”,不能任由它在歲月的洪流和時代的變遷中慢慢耗盡。被列入“非遺”的京劇、楚劇劇目有名目記載的有好幾百,漢劇更是號稱有“八百出”。按理說,即便一天演一兩出,也可以一年不重樣。然而事實是,一方面常演的傳統劇目不過十幾出,多的也不過幾十出。大量的劇目只徒有名目記載而無演出之實;另一方面,又不斷出現各種“新編”戲,伴之以參加各種藝術節、各種評獎、獲獎的強勢宣傳,讓觀眾尤其是想要培養的目標觀眾群體(年輕觀眾)更加難以分辨中國傳統戲曲,哪些是繼承了原有的精華,哪些是現在創新的舉措。
其實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戲,都承擔著傳承戲曲本體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王國維謂戲曲乃“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是手段,“故事”是主旨。無論是話劇、歌劇、音樂劇還是傳統戲曲,都要通過“故事”來傳達思想、感情、精神。大多數的戲曲劇目都宣揚著中國傳統的忠、義、孝、信等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當然,這其中也有些在今天看來是愚昧的、封建的,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評判標準的。對此,我們可以在老戲中,適當地修改;在新戲中,不再宣揚。取自現代題材的作品,展現的是與我們現實生活更加貼近的故事,無論是表現老百姓的普通生活,還是展現國家改革發展的壯麗畫卷,戲曲比起電影、電視劇、話劇等以演員“說話”為主的藝術形式來講,并不具有優勢。傳統戲曲的唱詞有的是直接取自傳奇、雜劇,文辭優美,韻味十足。有的唱詞或是念白,即便俚俗,但也精煉有趣。想要將現代人習慣的語言表達方式轉換成符合戲曲曲牌的格律規則,或是七字句、十字句的編排形式,做到意到、文美、押韻且又能“依字行腔(不倒字)”是很困難的。選取歷史題材的作品相對來說較為容易,一是各類歷史事件、典故更多,可供選擇的范圍更廣;二是歷史題材也更貼近傳統戲曲常表現的故事情節;三是在演員表演、服裝等展現手段上更容易體現傳統戲曲的特色。選取國外作家作品,無論是所謂的“西洋化”還是“中國化”,都難以以此來培養年輕的觀眾群體。國外的作品,有它原有的表現形式,如歌劇、話劇、音樂劇,亦或本就是文學小說。用中國傳統戲曲的形式演一個年輕人熟知的外國故事來培養年輕觀眾并不能成為一個主要的培養方式。
程式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精粹之一。演員的手、眼、身、法、步,在舞臺上的各種動作、表情,將需要表現的情節、情感用一定的程式規則體現出來,既摹擬和再現生活化的內容,又具有舞臺藝術的美感,將虛擬性和象征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F代舞臺過多地加入實物道具,不但削弱了程式化的戲曲表演手法,而且容易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當觀眾留心舞臺上的“馬”“船”“波浪”“樓梯”以及亮眼的背景屏幕等等,演員的表演就不可避免地會被忽略。
因此,新編戲的“傳承”,重點仍在戲曲的音樂(唱腔、板式、曲牌等)、演員程式化的表演上。無論是講述歷史故事還是現代故事,中國故事還是外國故事,無論通過故事表達怎樣的思想和情感,都需要以傳統戲曲的獨有特色,以演員的唱、念、做、打來展現。尤其是傳統戲,現在呼吁“搶救性保護”,所要保護的正是這些體現著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精粹的音樂和表演。這些舞臺上鮮活的藝術表現形式正是我們亟需傳播和繼承的文化遺產。
目前,新編戲主要采用的是歷史題材、近現代題材以及將外國作品(主要是名著)改編這三種方式,其中又以歷史題材的新編戲最多。
1.選取歷史題材,將歷史事件、典故改編成新的劇目,大多數新編戲都是選擇此種。如武漢漢劇院的《程嬰夫人》《王昭君》《玉娘判》、武漢京劇院的《洪荒大裂變》《射雕英雄傳》、湖北省京劇院的《楚漢春秋》、湖北地方戲曲藝術劇院楚劇團的《英雄結》等。
2.選取現代題材,將小說或者將其他戲劇類型,如話劇、歌劇、音樂劇等劇目,改編成新的劇目。如武漢京劇院的《吉慶街生活秀》《水上燈》《美麗人生》《三寸金蓮》;武漢漢劇院的《紅色娘子軍》、新洲楚劇團的《焦裕祿》、湖北地方戲曲藝術劇院楚劇團的《犟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