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各項制度,既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軍事制度建設經驗的繼承發展,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軍事制度建設經驗的借鑒。深入研究這一時期人民解放軍軍事制度建設的歷程,從中可以發現其制度建設的經驗,對當前人民軍隊制度建設不無裨益。
(一)初步展開。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由戰爭狀態進入經濟恢復與建設時期,我軍也進入軍事制度建設的新階段。根據客觀環境變化,1951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了“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而奮斗”的口號。①《當代中國軍事工作卷》(上),35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1952年7月10日,毛澤東強調指出:“在中國人民尚未獲得全國勝利之前,由于客觀物質條件的限制,其軍事建設又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也就是處于裝備的簡單低劣,編制、制度的非正規性,缺乏嚴格的軍事紀律和作戰指揮的不集中、不統一及帶游擊性等等,這些在過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而也是正確的。可是,自從中國人民獲得全國范圍的勝利以后,這種客觀情況已經起了基本上的變化,我們現在已經進到建軍的高級階段,也就是進到掌握現代技術的階段,客觀條件已完全具備了這種可能,只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觀努力,就一定可以實現。”“與現代化裝備相適應的,就是要求部隊建設的正規化。”②《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313~314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在這些指示指引下,人民解放軍軍事制度建設迅速展開,總參謀部將《內務條令(草案)》《紀律條令(草案)》和《隊列條令(草案)》頒布全軍試行,隨后又以蘇軍條令條例為參照,頒發了包括《步兵戰斗條令》《騎兵戰斗條令》《高射炮戰斗條令》《空軍戰斗條令》和《海軍戰斗條令》等在內的一系列條令條例、教令、教程、教范,這些規范對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二)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全面推進。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人民解放軍具備了集中時間進行軍事制度建設的有利條件。1953年底到1954年初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高級干部會議,明確提出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的奮斗目標,并對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總體規劃和部署,計劃用5~10年的時間,逐步達到武器裝備現代化、編制體制合理化、干部培養標準化、軍事制度和軍事訓練正規化。這次會議作出的戰略決策和規劃的藍圖,使人民軍隊有了一個宏偉的奮斗目標,對指導人民解放軍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偉大轉變,加速軍事制度建設進程,起到了重大的指導作用。由于當時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會議制定的規劃沒有完全得到實現。但這次會議以后,全軍建立了一系列正規軍事制度,提高了軍事制度建設的起點。比如,1954年4月頒布《政治工作條例(草案)》;1955年1月開始實施《薪金津貼暫行辦法》;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通過《兵役法》;1955年9月正式實行《軍官服役條例》;1958年修改后的紀律、隊列、內務三大條令正式頒布;等等。
這一階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兵役法》確立的義務兵役制、《軍官服役條例》確定的軍銜制以及《薪金津貼暫行辦法》規定的薪金制(簡稱“三大制度”)。這“三大制度”是人民解放軍軍事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措施。將原有的志愿兵役制改為義務兵役制,可以為國家訓練強大的預備兵員,以適應現代化建軍和作戰的需要;可以縮減常備軍,節省人力物力,加強國家的經濟建設;可以為軍隊實行統一的編制和正規的制度打下基礎,克服志愿兵役制產生的許多消極與不利因素,使現役軍人的服役、待遇、婚姻、家庭、復員就業一系列問題從根本上獲得解決;還可以使全國公民都能根據憲法公平合理地為國家服兵役。實行薪金制度、軍銜制度,有利于確定數十萬以軍事工作為職業的軍官在軍隊中的地位和社會上的榮譽,解決軍官的家庭及個人的生活問題,克服由于長期供給制所產生的依賴思想、平均主義和浪費的弊端;對于全體軍人,更能鼓勵上進、激發榮譽感和責任感,增強紀律性,以保證高度集中統一,提高工作效率,推進人民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林蘊暉、范守信、張弓:《凱歌行進的時期》,446~447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三)在曲折中發展。從1958年至1965年以及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經歷了幾次比較大的曲折。第一次是1958年5月批判軍隊建設上的“教條主義”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第二次是1959年8月批判彭德懷元帥的“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第三次是1959年9月林彪主持軍委工作,大搞“突出政治”。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受到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但從整體上看,黨對軍隊的領導占據主導,正確的建軍思想占據主流,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在這一時期仍有新的發展。
1958年底,毛澤東作出“一定要搞出我們自己的戰斗條令來”的指示。我軍于1963年后陸續頒布《合成軍隊戰斗條令概則》和各種戰斗條令、勤務教令,從而結束了我軍沿用外軍戰斗條令的歷史。1963年9月28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正通過《軍官服役條例》對軍官的分類,軍官選拔、培養和使用原則,現役軍官平時和戰時的組成,軍官的軍銜等級,軍官軍銜晉級的條件,授予軍官軍銜的權限,軍官降級,軍官職務的任免權限,軍官的權利義務,軍官服現役和預備役的最高年齡,現役軍官轉入預備役和退役條件及批準權限等事項均作了明確規定,直至1978年8月18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批準《干部服役條例》,該《條例》才廢止。1965年1月19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軍士和兵的現役期限的決定》,明確規定了各類軍士和兵服現役的具體期限。1965年9月23日,國務院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出現役干部轉業地方工作暫行辦法》就轉業干部的工資待遇、交接轉業干部的方法、轉業干部家屬的安排等事項作了明確規定。*韓延龍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通史:1949-1995》,上冊,563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
(一)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必須加強黨的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因為黨的領導是完成重大的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的根本保證。黨委統一的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是黨對軍隊領導的根本制度。對此,彭德懷在1953年12月至1954年1月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的報告中強調指出:在組織方面,根據黨委集體領導和首長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原則,采取黨委統一的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即政治委員和同級的軍事指揮員同是部隊的首長,一切重要問題,如有關方針、政策、計劃問題,保證上級指示的執行問題,對部隊的思想領導問題,干部調配處理問題,以及部隊工作的統一安排問題等,除緊急情況外,均先由黨委討論,作出決定,屬于軍事方面的由軍事指揮員負責組織實施和檢查執行情況,屬于政治方面的由政治委員負責組織實施和檢查執行情況。這一制度,是我軍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并適合我軍情況的。它是一種既有統一的集體領導,又有分工負責的制度。不適當地強調個人領導,把個人的權力放在黨委集體領導的權力之上的做法,或以黨委代替首長行政和包辦業務部門的工作,使黨委的工作失去中心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肖裕聲主編:《中國共產黨軍隊政治工作史》,下卷,316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5。
(二)以正規化建設為重點。新中國成立初期,考慮到當時我軍的情況已與國內戰爭時期有所不同,建設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已經擺到全軍面前。軍隊的正規化建設,首先要根據需要有步驟地改革和建立新的軍事制度,主要是確立兵役制、薪金制、軍銜制,頒布軍官服役條例等。
1952年,毛澤東在給軍事學院的訓詞中指出:與現代化裝備相適應的,就是要求部隊建設的正規化,就是要求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統一的訓練,就是要求實現諸兵種密切的協同動作。為此,就需要克服在過去時期曾經是正確的,而現在則是不正確的那種不集中、不統一、紀律不嚴、簡單現象和游擊習氣等等,而必須加強整個工作上、指揮上,而首先又應該是從教育訓練上來培養的那種組織性、計劃性、準確性和紀律性(簡稱“五統四性”)。他強調說:這同樣是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之一。*《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314~315頁。1954年,彭德懷在全國軍事系統高級干部會議中也指出:正規化就是把全軍的各方面用正式的規格,即條令的規定徹頭徹尾地統一起來,主要的就是統一裝備、統一編制、統一訓練、統一制度、統一紀律,把這些制成條令,作為每個軍人遵守的法典,以適應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的需要。*《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總結》,1954年1月26日。共同條令是建立我軍正規生活、鞏固紀律、保證部隊訓練的根本法典。貫徹執行共同條令,是我軍走向正規化的重要關鍵。*《彭德懷軍事文選》,532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劉伯承元帥曾指出:最具體的正規軍隊的生活秩序,就是各種條令。軍隊生活秩序能依照條令辦事,像一部大機器,車間與車間,這一齒輪與那一齒輪,能有準確的規律,向共同的生產目標協同動作。這就是正規化。否則,無組織、不準確,就無正規可言,更無諸兵種協同動作可言。*《劉伯承軍事文選》,633~634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他還指出:條令是一種軍隊行動的常則和法律,必須堅決貫徹之。條令的貫徹就是軍隊現代化正規化重要的建設,絕不可視為末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論軍隊建設》,434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彭德懷還進一步指出,雖然明確提出把全軍用正式規格統一起來,但考慮到軍隊的一些實際情況,特別是武器裝備還不能同時在全軍解決,因而在訓練上還不能馬上實行全軍同步,編制上還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某些制度的執行上也不能要求全部一致。因此,在正規化的實施步驟上,還允許有一定限度的因地制宜。如果不承認其在實際工作中的必要性,不適當地過分強調統一,工作會受到影響,但是,基于實際的需要,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應作辯證分析、對待,否則,就會妨礙正規化建設的進程,影響軍隊的建設。*肖裕聲主編:《中國共產黨軍隊政治工作史》,下卷,237~238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5。
“五統四性”要求的提出,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發展的歷史性轉折。它是全面加強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的重要指導和核心內容,正確反映了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的內在規律,是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三)根據國情軍情變化,適時修訂各項制度。人民解放軍軍事制度是在軍事斗爭實踐中產生的,它既來自實踐、指導實踐,又受軍事實踐的檢驗,需要通過實踐不斷修訂和完善。人民解放軍軍事制度的制定受多方面條件的制約,例如武器裝備的更新,組織編制的調整,軍事理論的發展,以及軍隊管理對象、作戰對象、戰區條件的變化,等等。正因為如此,隨著軍隊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要適時修訂各項制度。例如,在我軍眾多的條令條例中,修改次數最多的條令條例是《政治工作條例》和《紀律條令》。新中國成立后,我軍進入建軍的高級階段,即掌握現代化技術和裝備的階段。這就使全面加強正規化建設提到了議事日程,軍事立法的速度加快,立法水平不斷提高。如,我軍于1951年2月1日、1953年5月1日、1957年8月1日、1964年2月1日、1975年11月25日先后5次修訂《紀律條令》,1954年4月15日、1963年3月27日、1978年7月18日先后3次修訂《政治工作條例》,這都是從軍隊建設不斷變化的實際出發而及時修訂頒布的,以適應部隊的需要。這些都說明,必須要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新情況對各項軍事制度進行修訂,以保證其對軍隊建設的規范性、嚴肅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當然,作為一定時期內規范軍隊行動的法規,也需要保持相對的穩定,其立、改、廢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任何違背法定的程序擅自改變的做法或隨意不執行規定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也是違法的。
(四)吸收借鑒外軍軍事制度建設經驗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沒有統一的條令條例,各野戰軍有的自編,有的翻譯外國的,有的借用國民黨軍隊的。為盡快實現正規化,中央軍委決定翻譯借用蘇軍條令條例。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翻譯出版了《蘇軍紀律條令》《蘇軍內務條令》;1950年4月,翻譯出版了《蘇軍步兵操典》《蘇軍警備勤務條令》;1955年1月,翻譯出版了《蘇聯軍事刑法》。這些條令下發全軍部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試用中也發現蘇軍條令條例并不完全符合人民解放軍的實際情況。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條令條例編審委員會,盡快編寫出適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建設的條令條例。彭德懷在1952年12月召開的全軍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聯席會議上指出:我們學習蘇聯先進的軍事經驗,又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與學習中國共產黨建軍的歷史相結合。任何企圖把蘇聯的先進軍事科學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對立起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同樣,任何把學習蘇聯的先進軍事經驗與學習和總結中國的軍事經驗、朝鮮戰爭中的實際經驗分割開來的想法,也都是錯誤的。*彭德懷:《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載《八一雜志》1953年第25期。黃克誠也曾指出:對如何學習蘇聯經驗,我們還是有自己的考慮,并不一律照搬。我們不會不考慮自己的國情和歷史,決不輕易丟掉自己的好經驗、好傳統。對蘇聯的經驗我們從實際出發,或采用、或不用、或修改后再采用。我們的方針是:以我為主、學習先進。我們沒有學習蘇聯的“一長制”。中央軍委于1953年9月,正式確定我軍的領導體制為:黨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有分工之別,無上下之差;意見有分歧,特別是對待關系重大的問題,由黨委合作決定。有的還需報上級黨委請示。*黃克誠:《黃克誠自述》,24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人民解放軍軍事制度建設正是如此,通過借鑒外軍有益經驗,少走了很多彎路,從而加快了我軍正規化建設速度。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期,短短的幾十年內,幾乎每年都發生具有世紀意義的事件;那又是一個高歌猛進的時期,曾經有著億萬人被空前地動員起來步調一致地為美妙的理想而忘我地奮斗;但那也是一個很難簡單評價的時期,無數的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曾使得不計其數的中外理論家為之驚嘆、困惑、非難或指責。不過,不論從哪個視角,不論變換什么樣的方法,所有的觀察者幾乎都一致性地認為那是一個絕不平凡的時期。”*趙春燕:《最初的理想: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法制話語與實踐》,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這一時期人民解放軍各項軍事制度的建立,是中國軍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也是中國今后一切軍事進步和發展的基礎。盡管遭到過一些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積累了人民軍隊制度建設的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