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炎護理中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觀察
(山東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濱州256603)
摘要目的:觀察優質護理在小兒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我院兒科門診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小兒肺炎患者中隨機抽取13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5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方式,對比兩組的滿意度。結果:經比較,觀察組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5.38%(62/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54%(53/6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小兒肺炎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小兒肺炎;優質護理;應用效果
為了觀察優質護理在小兒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我院從兒科門診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相關患者中隨機抽取了130例進行了如下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兒科門診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小兒肺炎患者中隨機抽取13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世界衛生和組織制定的小兒肺炎診斷標準[1],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共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為0.6~12歲,平均年齡為(4.8±2.5)歲;病程為1~6天,平均為(2.1±0.9)天。觀察組共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為0.4~12歲,平均年齡為(4.6±2.7)歲;病程為1~7天,平均為(2.3±0.8)天。對比兩組患兒的性別比例、年齡構成和病程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用藥指導、祛痰、吸氧、退燒和抗感染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優質護理方案,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
1.2.1 退熱護理 發熱是小兒肺炎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快速退熱是有效治療的重要保障。護士需密切關注患兒體溫,平均120~240分鐘測量1次。若體溫未超過38℃,則可以直接利用冰袋冷敷和酒精擦拭的那個物理方式降溫,且一次降溫的幅度不宜太大,以免患兒因體溫變化太快而引發其他疾病[2]。
1.2.2 口腔護理 小兒肺炎患者的口腔粘膜在發熱的影響下回比較干燥,所以很容易引起口腔炎、口腔潰瘍等口腔疾病,所以護士還應該及時清潔患兒的口腔,指導患兒或家長養成漱口習慣,減少食物在口腔的殘留,做好口腔的清潔衛生。
1.2.3 環境護理 保證小兒肺炎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所以告知家屬應盡量保持較安靜的病房環境。為了預防交叉感染,減少聲音來源,應盡量減少親朋好友的探望次數和時間。另外,保證病房的通風,每天至少開窗2次,每次不少于0.5小時,促進空氣流通。
1.2.4 健康教育 建議家長最好用母乳喂養嬰兒,并在喂奶時適量抬高頭部,避免奶水嗆入氣管[3]。同時,保證患兒攝入足量的高蛋白、各類維生素和水分。待病情基本控制后,還可適當進行戶外活動。
1.2.5 體位護理 保證患兒絕對的臥床休息,若患兒有呼吸困難等癥,則應取半臥位,抬高頭部,使其保持呼吸暢通。若患兒年齡較小,則可以指導患者取豎直抱法,輕輕拍打其背部。另外,及時清除患兒鼻腔內的分泌物,保證其呼吸暢通。若患兒的痰液比較濃稠,則可應用氧氣霧化行吸痰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2.結果
對照組有12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1.54%;觀察組有3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5.38%。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6.1043,P=0.0135<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肺炎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n/%)
注:和對照組比較,*P=0.0135<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小兒肺炎是兒科診斷中的常見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呼吸困難、咳嗽等。因為患兒的年齡較小,自身抵抗力較差,對疼痛的耐受性也差,所以必須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以緩解其不適感。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兒進行了環境、體位、健康教育、退燒護理等在內的優質護理,和單純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比,效果顯著。由表1可知,觀察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5.38%(62/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54%(53/6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35<0.05)。這一研究和其他研究的數據基本一致,表明對小兒肺炎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俊蘭,桂紅,董會民,等.臨床路徑在小兒肺炎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25(21):116-117.
[2]王春鳳.針對性護理在小兒肺炎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3,23(14):158+160.
[3]徐秀英.優質護理干預在小兒肺炎中應用的有效性評價[J].吉林醫學,2015,07(11):1491-1492.
【中圖分類號】R24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173-01
通訊作者孫海燕尹淑靜李柯芬肖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