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歡
銅仁市位于貴州東北部,東與湖南相鄰,北與重慶接壤,號稱“黔東門戶”。在素以山水聞名的貴州省境內,銅仁的梵凈山與石阡溫泉極具代表性,絡繹不絕的游客在這里享受悠閑的度假時光。銅仁的奇山秀水和清幽的環境,是都市人的旅游勝地,也是他們躲避繁忙的清靜之地。而在70多年前,這個山水相融的地方,同樣也扮演著躲避紛擾的角色。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的鐵騎攻城略地大肆侵略中國,戰火連天讓戰區逐漸蔓延。我國文化教育較發達的沿海沿江城市,也受到了敵人的大肆蹂躪,平、津、京、滬一帶相繼淪喪。侵略者任意肆虐,摧毀了城市建設,也將學校及學術文化機關破壞殆盡。戰前中國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在戰爭中大都遭受日軍的轟炸而被迫停辦,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數量急劇下降,財產損失更是高達3360余萬元。
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紛紛逃難,背井離鄉。他們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跟隨著難民隊伍,向西南、西北、中南、華南撤退,奔向大后方。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教育與抗戰之間的關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從1937年12月開始,國民政府最終決議,采取“戰時需作平時看”的措施,著手籌建專為接收淪陷區流亡學生的國立中學。
1938年3月,國立三中在貴州銅仁成立,接收在長沙、貴陽登記的華南備省流亡學生。銅仁這樣一個邊陲地區,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里承擔了維系正常教育的使命,成為廣大莘莘學子躲避戰火的一方凈土,也為國家與民族賡續了文化命脈。
在狼煙四起、滿目蒼夷的大環境下,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督學周邦道率領20多個省市460多所學校的1000多名流亡學生,跋山涉水來到銅仁,這位國立三中的首任校長寫下了“半壁河山西避地,弦歌聲里感流亡”的詩句。正是這種抗日救亡、民族憂患的意識,讓周先生與國立三中的教職工共同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困難,堅持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銅仁三面環水、山巒疊嶂、崗嶺起伏、田疇交錯,是一個清幽淡雅、民風淳厚的地方。在得到當地同意之后,師生們將旅部設為校本部及高中部,文廟為師范部,文壇為初中部,江西會館與黃家祠堂為男生宿舍,車公館為女生宿舍及附屬小學。鑒于抗戰的長期性和當地教育的需要,學校也在不斷擴大中,禹王宮、香山寺、城隍廟等地方,均先后設立各種教職校區。
建校初期,因陋就簡,授課、食宿條件極差,祠堂、廟宇改造的校舍有窗戶無玻璃,有桌子無板凳;圖書、資料、儀器等教學設備幾乎沒有。好在師生們團結一心不畏困難,用毛竹打樁,以竹片編成籬笆,糊上泥巴做墻,屋頂覆蓋稻草,改善了教學環境。百廢待興的學校逐漸走上正軌,并建立了完整的學制,周校長制定了“仁實勇毅”的校訓,譜寫了校歌校詞,訂出20條教導方針。暮鼓晨鐘,校園內外的瑯瑯書聲開始響徹銅仁。
在戰爭中堅持讀書是困難的,戰局吃緊導致軍費的加大,國力的貧乏讓教育部對流亡學生實行的全公費教育只能維持最低標準。很多在戰火中與家人失散的學生在國立三中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忍受著夏季蚊蠅臭蟲跳蚤的叮咬,忍受著寒冬臘月里手足上生出的凍瘡,加上日寇飛機的不時襲擾,警報長時間不得解除,求學生涯可謂痛苦。但山河動蕩、風雨飄搖之際,同學們依然全力以赴刻苦攻讀,教師們嘔心瀝血諄諄教導,使眾弟子進德修業,與時俱進。在槍炮轟鳴中仍有讀書聲,代表著國立三中師生的信仰、勇氣與力量,意味著國家的年輕人沒有屈服,對自身充滿信心,對未來滿懷憧憬。當時的國立三中,雖然只是一所中學,但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培養的學生考取大學的比例為國立中學之冠。很多教師在日后均成為各大學的教授,而如今的不少專家學者、文人、藝術家等都是當初國立三中的校友。
國立三中始建于1938年,抗戰勝利后,改由貴州省接辦,更名為“貴州省立銅仁中學”,1973年定名“貴州省銅仁第一中學”。中國的教育在銅仁這方相對安靜的沃土上得到了休養生息,同時將朝氣蓬勃的學習氛圍帶到了貴州,一批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讓當地的受教者受益匪淺。在抗戰期間,貴州文化昌盛,成為了“人才高地”,他們為建設貴州,改變貴州文化面貌,促進貴州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濃厚的讀書風氣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銅仁學子直至今天。教育的遷徙,為國家和民族延續了文脈、保存和培養了精英,也使得中國的學術薪火相傳,存續不絕,并奠定了現代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民族興旺的標記,是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的根本。然而教育是百年大計,短期內無法見到成效和回報。在中華民族抗戰爆發、國破家亡、軍費浩大、財政困難、收復河山遙遙無期的日子里,毅然摒棄了實用主義的短視主張,將眼光投向戰后國家的復興和重建,是一個政府的遠見與責任擔當。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中國在近現代所遭受的西洋列強侵略,導致固有的傳統文化受到沖擊,但因為教育的延續性,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并未被炮火擊毀。弦歌不輟,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永續薪火,教育是中華民族永不枯竭的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