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玉
升入初一的學生,雖然在小學也學過英語,但是小學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普遍不高,大部分學生只是認識了一些單詞和少數句型,所學的英語知識是零碎的、非系統的,語法知識儲備很少,部分學生甚至腦中沒有一點語法概念。而常年教初中的老師只是按照初中生的標準來要求學生,重知識的傳授,往往忽略了影響學生學習的一些因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令老師頭疼的問題,如:反復教過的單詞學生仍不會讀,反復講過的句型學生仍不理解、不能掌握。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影響學生學習的一些因素,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知識,還要講授學習方法并分析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正確引導,讓學生順利適應初一英語學習,為以后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抓住契機,正確引導
告別了小學的學習生活,邁入初中的大門,此時的學生都是懷有美好的理想與滿懷信心地準備開始新的學習,對英語也有著濃厚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個契機,不要急著上新課,抽些時間跟學生談談英語的重要性及廣泛用途。還有自己身邊的英語如:遙控器上的英語單詞,藥品說明書、商品說明書的英語短語,大街上的英文廣告及店鋪的英文名稱等。生活中的英語無處不在,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大膽開口說英語、讀英語和積極表演,還要多聽,培養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應盡量利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英語學習將迎刃而解,也為入門做好了準備工作。
二、 加強學法指導,因材施教
古人云:“授人以魚,可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初一的學生對英語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如果方法不當,也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老師不妨花些時間給學生講講初中的學習與小學的學習在內容和難度上的差別,學習方法也會與小學不同。中學科目增多,在校時間比小學短,學習任務加重,讓學生在思想上有所調整,作好準備,以培養自己堅強的毅力。老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尤其在英語學習上,只要學習得法,就能輕松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
1.學習英語,首先要過好三關,即語音、詞匯和語法關。語音是學生學英語通向成功的金鑰匙。學好了語音,就能夠根據音標拼讀單詞,探尋單詞的記憶規律,進而能牢固地掌握句型和短語等。隨著學習內容的逐漸增多,講解語法知識,把學習內容加以歸類,幫助學生感知語言規律,掃除學習道路上的障礙。
2.學習英語,要養成過硬的背誦和默寫的習慣。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由輸入再到輸出的過程。初一英語需要多讀多背多聽,有了輸入的儲備,才能培養語感并感知語言規律,為英語的靈活運用——輸出做好準備。
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1.提高認識。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雖然都知道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心理教育,也懂得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因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許多教師不得不高度重視知識的傳授,并采用各種有效的辦法,盡可能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視了從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與需要出發去讓學生學會求知,使英語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割裂開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只要上好課,學生能認真聽講就行了。什么心理不心理?以前不講心理教育,學生也照樣認真學習的嗎?還有的教師認為,上課傳授知識的時間還不夠用,哪有空余時間來考慮心理教育呢?更有教師認為,思想品德課不是開了心理健康教育嗎?這一任務由他們去完成吧。凡此種種,反映出教師們把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嚴重脫節,對立起來了,而忽視了教師對學生心理起著絕定性的導向作用。由于教師的形象會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感性認識,學生也會由此產生一種相應的情緒,這時學生的心理便處于了一種相應的狀態,教師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學生便有潛移默化之效。故而教師必須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從小學入中學,是學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升入初一的學生面臨許多變化。
(1)社會角色的變化。他們由小學資格的最老到中學的資格最小,就象從峰頂跌入谷底。在家由小學的小孩子到中學的“長大了”,這一高一低引發了許多新矛盾。
(2)學習活動的變化。科目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生的心理承受方面也在發生著變化。中學的學習需要更大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出現心理及行為的偏差,如厭學、逃學、考試焦慮等。
(3)人際關系的變化。過去的好朋友分手了,師生、同學關系需要從新建立。
(4)行為規范的變化。孩童時的調皮,少年時的天真面臨中學生活的挑戰。
(5)青春期的閉鎖心理。
針對上述變化,教師要正確對待,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度過這個不適應的“震蕩期”。
三、 正確評價,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導航
評價不是簡單的表揚與批評,更不是指責和懲罰,而是一門藝術。這就需要認真的觀察,深刻的了解,真誠的交流,蹲下來看學生。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并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具有成功的愿望,進而產生成功的動力。
評價要以贊賞為主,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贊賞學生是人文精神在教育過程的滲透,體現老師和學生在人格尊嚴上的平等。它倡導個性解放,要求老師看到學生人性美好的一面,每個學生都有追求進步、積極向上、聰明好學、向善的一面。
讓初一學生在思想上做好準備,學習上做好過度,盡快適應,避免因為不適應而導致厭學現象、兩極分化現象等等,需要我們教師的工作更加細致、更加全面,通過“先扶后放”的過程使學生自然過渡,順利適應,為以后的深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