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以年畫民俗文化為例, 對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 突出闡明民俗的翻譯要明辨文化身份, 保持年畫鮮明的文化個性和濃厚的民族特性, 翻譯中應采取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充分挖掘展現年畫文化的內涵, 不僅應使英漢兩種語言對接成功,更要使兩種文化內涵對接成功。
【關鍵詞】民俗文化 翻譯策略 異化
一、引言
近年來,民俗文化研究以及民俗文化翻譯研究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學者朱兵艷,劉士祥在“民俗文化詞項漢英翻譯現狀與策略——以海南國際旅游島為例”一文中指出,“截止到2015年6月,據中國知網以主題詞“民俗” 并含“翻譯” 檢索,共285 篇文章”。
從研究視角來看,學者姜智慧以浙江省民俗翻譯為研究對象,認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應從異化視角研究?!睂W者牛艷榮以蒙古族民俗文物譯名為研究對象,提出“翻譯應不僅傳遞文物名稱,還應挖掘其包含的文化內涵信息?!睆难芯繉ο髞砜?,主要包含旅游宣傳資料、名人著作英譯本、地方民歌、民俗文物譯名、電影民俗等的翻譯。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來看,主要涉及功能理論、關聯理論、翻譯美學、生態翻譯等。
二、武強年畫民俗文化簡介
武強隸屬河北衡水地區,自古以盛產年畫著稱,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并稱我國民間木版年畫五大基地。1985 年全國第一家縣級年畫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建立,可以說武強年畫作為傳統的年畫文化在保護上走在了前列。1993 年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縣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之鄉”。
武強年畫紅火吉祥、樂觀向上,是底層人民生活史聚焦式的畫面反映, 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民風,給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貴的資料。從木版年畫中不僅可以看到過去民間百姓中的勞動生產情景, 如植樹種田、養蠶績麻, 架屋上梁等, 還可以看到人們練武強身、游山賞景等過去世俗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 今人可以借此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歷史。所以說武強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三、武強年畫的翻譯
1.翻譯策略。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 (Ve n u t i)在論及文化翻譯的問題時“極力主張異化翻譯策略,以盡量表現出原文的 “異國情調”。”異化翻譯策略是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譯者向源語作者靠攏,盡可能地把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傳遞給目的語讀者,使其理解并接受,并逐步融入到譯語文化中去。
2.翻譯方法。
(1)直譯法。直譯就是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作的含義,又無隨意增加或刪除原作的思想,同時還要保持原有的風格。例如年畫“小女婿”譯成Little Husband;“豆選” 譯作The Election With Peas;“娃娃戲” 譯成Baby Plays;“河間府演大操”譯成The Military Drill in Hejian;“貴子成群” 譯成Having a lot of good boys.
(2)直譯加注釋。當代英國譯學理論家蘇姍·巴思內特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所作的比喻十分形象。她說: “如同在做心臟手術時人們不能忽視心臟以外的身體其它部分一樣,我們在翻譯時也不能冒險將翻譯的語言內容和文化分開來處理”。
(3)意譯。在直譯無法準確表達原作意思時,可采用意譯的方法。武強年畫中有一部分為歷畫,例如歷畫 “三年早知道”翻譯成了Calendar with picture,就采用了意譯的方法,簡潔明了。
(4)音譯加注釋。英語中的Kungfu(功夫),toufu(豆腐)都是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在民俗文化的翻譯過程中,有時音譯還不足以表達出作品的文化內涵,因此需要加注釋。例如武強年畫“六子爭頭”?!傲訝庮^”巧妙地利用頭部和臀部的相互借用,寓意:爭頭(名)爭腚(錠-元寶),或躬或趴組成了六個不同姿態的孩子(六順)。
(5)借詞譯法。在武強年畫中,門神是最有特色的一個畫種?!伴T神”,這個極具民俗特色的詞語,被譯為 “door god”或“doorgod”,這種借詞譯法借用西方宗教觀念中的“神”(god) 使國外讀者更易于接受。相似的還有灶王爺的翻譯:the god of the hearth等。
四、結語
在大力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今天, 民俗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做好民俗文化的外宣首先要深挖文化內涵, 采取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運用多種翻譯手段, 盡量保留中國民俗文化的特色。民俗翻譯要達到語言的共識,語境的共識,不僅應使兩種語言對接成功,更要使兩種文化內涵對接成功。
參考文獻:
[1]朱兵艷,劉士祥.旅游景點文本特點與英譯策略——以海南國際旅游島景點英譯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姜智慧.從異化視角看民俗文化的傳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0,23(2):48 - 51.
作者簡介:尚華珍 (1981.7-)衡水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