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雅+唐麗華
【摘 要】盡管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政策賦予了大學生轉專業的權力,但受到教育資源、學校制度等因素的制約,全國各高校轉專業的名額十分有限,造成目前想轉專業的大學生遇到各種困難。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分析了地方院校學生轉專業困難的種種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和健全轉專業制度的幾點建議,以期對化解當前大學生轉專業難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地方院校 ? ? 轉專業制度 ? ?轉專業實施方案 ? ? 操作細則
一、引言
轉專業是高等院校為優化專業與人才結構而實施的一項政策。轉專業政策在我國高校的發展時間并不短,但掀起熱潮還是在最近十年。2002年,復旦大學首次在我國高校中實施轉專業政策。當年,共有244名復旦大學本科生轉專業申請成功。此后,其他高校紛紛開始制定并實施轉專業政策。2005年,教育部公布并施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其中第十八條規定:“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學生轉專業由所在學校批準。學校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的發展變化,經學生同意,必要時可以適當調整學生所學專業。”這樣,轉專業政策得到了法律承認并被納入到學校規章中。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從目前反映的效果看,高校實施轉專業政策符合現今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來自南京財經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成功轉專業后認為成績提高的學生比例為39%,成績降低的比例僅占2%;認為更有助于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分別占58%和9%,而相反的,未能成功轉專業的學生,相關數據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們不排除盲目跟風轉專業的情況,但可以明確,轉專業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 完善和健全地方院校轉專業制度
毋庸置疑,轉專業不僅能讓學生更充分地掌握科學知識,還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的信心。對地方高校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重生機會,但在實際操作中,轉專業工作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矛盾。因此,理性思考,健全和完善地方院校轉專業制度,成了解決問題、適應教學改革新形勢的關鍵。
(一)以生為本,設計適合地方院校的轉專業實施方案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更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地方高校培養的是祖國的棟梁之材,更要把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社會的四化建設結合起來,以社會的發展趨勢做導向,正確制定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與教育方案。具體到轉專業工作中時,地方院校管理層與一線老師應該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在充分考察學生就業趨勢的基礎上,制定合適的轉專業實施方案,切不可盲目跟風,復制他校的轉專業方案。筆者有幸參與了我校轉專業實施方案的修訂,深刻理解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含義。在修改轉專業方案之前,筆者與同事首先認真研究了我校的《學分學籍管理規定》及相關轉專業理論文獻,充分了解了我校的培養模式及學生的構成特點。其次,筆者與同事采取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形式對學生及家長進行轉專業摸底,得來的數據顯示有大部分學生渴望轉入自己喜歡的專業。與學生不同,大多數家長則希望自己的孩子轉入熱門專業。筆者還發現,學生轉專業的動機與家長的動機并不完全一致,大部分學生是以興趣為指導,而家長則是以畢業能找到好的工作為由讓孩子轉專業。通過對以上種種情況的研究分析,學校轉專業工作小組在分析一線數據和了解相關情況后,決定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我校長遠發展的轉專業方案。
(二)結合實際完善轉專業的操作細則
筆者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缺乏轉專業的操作細則,很多轉專業環節需要家長和學生來回處理,極大地影響了轉專業進程。因此,如何完善轉專業的操作細則設計,是保證大學生順利進行轉專業,并且提高辦事效率的關鍵所在。地方院校在制訂轉專業制度時,要根據師資力量、學生人數和學科發展等實際情況,制訂詳細的轉專業操作細則,這個細則應包括各學院具體接收轉專業人數、考核內容、考核辦法、名單公示等一系列程序。這些細則越詳細,就越能體現轉專業的公平性,也就越能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轉專業。在這一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就做得非常到位,從學生轉專業報名到最后的名單公示,均有相關的細則條款和時間節點。各個學院也都設有轉專業工作小組,小組成員名單都由民舉選舉產生,保證了學生轉專業的公平與公正。
三、結語
充分自由的轉專業選擇是對學生教育主體地位的尊重,它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為了更好地保障學生自由選擇專業,學校不僅要努力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滿足學生專業選擇的需求,更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門檻,完善和健全轉專業制度,保證學生轉專業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參考文獻】
[1]李愛國.大學生轉專業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9(23):35-36.
[2]孫紅丹.構建大學生轉專業良性機制初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14(3):99-101.
[3]金宏偉.學生轉專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臺州學院為例[J].臺州學院學報,2008,30(5):85-88.
[4]李圓圓.地方院校轉專業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湖州師范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