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山華
【摘 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已成為高職院校的共識,本文把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作為主要議題,以期為高職院校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 ? ?職業素養 ? ? 措施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即以專業為核心、以敬業和道德為輔助的職場綜合素質,它表現為一定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標準。職業素養主要由職業思想、道德、行為習慣以及職業技能等幾方面構成。職業素養是在日常的工作及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準則,它是人們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乃至關乎成敗的關鍵性因素。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
(一)學生的職業意識不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為分數而學習,為學習而學習,在實習培訓中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態度導致其對未來即將從事的行業規范等一知半解,在校期間不了解崗位工作內容,沒有實踐體驗,在心理上對未來工作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充分的準備,在應對工作中出現的棘手問題時不知所措、束手無策。
(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僅僅依靠課堂知識的傳授而受益終身的學習模式已經終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有時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若要進一步提升職業素養,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自給、充實,以實現自我進取和自我發展。
(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并不強
眾所周知,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任何一項工作都不是特立獨行的,所有工作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最終以團體協作的方式完成整個工作流程。但目前多數獨生子女多以個人為中心,缺乏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措施
(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若要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就要在大學期間的每一個階段,有針對性、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具體說來,從新生開學伊始就要著手進行,也就是在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相應系部做好專業介紹工作,向學生詳盡地介紹專業的基本情況以及未來的就業方向,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對所學內容及今后的方向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做到心中有數,進而在接下來三年的學習中分階段進行重點教學。例如在大學一年級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要培養學生對職業的自我認識能力,并對自身做出客觀、有效的評價,在此基礎上為自己量身定制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大學二年級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在大學一年級學習的基礎上,學生以自身的認識程度對專業進行簡要描述,進一步加深對專業的了解程度,并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與此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并引導學生積極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在大學三年級,學校要切實地給予學生就業指導意見,幫助學生做好關乎一生的擇業選擇,如邀請企業人事部門相關人員為學生做就業專題講座,并以生動的實例教會學生在企業中的生存技能。
(二)建立校內模擬實訓基地以及校外實訓基地
校內模擬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的設立有助于將學生日常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并把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校內的模擬實訓基地由于不涉及損失,因此,它成為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踐鍛煉的理想場所。在校內實訓基地內,學生可以有犯錯的機會,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指導,及時調整教學,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校外實訓基地的開設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企業所需直接掛鉤,并由企業相關的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做現場指導,使同學們在身臨其境中切實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管理模式等在學校課本上接觸不到的內容,為以后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自身職業奠定基礎。
(三)開展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辦學標準就是為企業直接輸送具有一定技能的入廠即入職的專業人才。對此,教育部門的規劃綱要中也曾提出“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同時,各高職院校也應加大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在實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走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發展之路。要大膽吸收和引進企業的相關制度,將其應用到職業教育的改革體系中,使企業在發展所需中真正對為其輸送人才的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培養產生興趣。另一方面,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積極吸收一線工人以及技術專家或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參與職業教育的教材編撰、實訓手冊的編寫過程中,從而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要積極鼓勵各大高職院校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鍛煉學習,培養雙師型教師,以便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更好地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無縫鏈接。
四、總結
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在抓住高職院校教學特點的同時,緊跟企業發展步伐,了解企業所需,真正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培養出企業所需的專業型人才,充分利用校企利益共同體的育人機制,培養高素養的新時期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曉強.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芻議[J].職業時空,2012.
[2]滿曉藝.淺析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新模型及其內涵 [J].職教論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