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針灸教材關于頸椎病的“同功穴”分析
梁顏,薛媛,王富春*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摘要:目的整理現代針灸教材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歸納總結出頸椎病的“同功穴”及其規律譜,為腧穴配伍及針灸處方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基于網絡檢索和人工檢索兩種途徑,檢索27部現代針灸教材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分析頸椎病的“同功穴”及其規律 ,對其進行頻次、歸經、所在部位、規律譜分析,與《腧穴主治·國家標準GB/T30233-2013》對比并進行分析。結果與結論通過統計27部現代針灸教材中主治頸椎病的“同功穴”有60個,所屬經脈以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督脈為主,穴位所在部位以頭頸部、上肢為主。將出現頻次在23~27次的腧穴定為1級譜,共22個腧穴;將出現頻次在5~22次的腧穴定為2級譜,共25個腧穴;將出現頻次在1~4次的腧穴定為3級譜,共13個腧穴。《腧穴主治·國家標準》中治療頸椎病的腧穴共有40個,其中40個與頸椎病的“同功穴”相一致,表明頸椎病的“同功穴”與國家標準基本吻合。
關鍵詞:頸椎病;針灸療法;針灸教材;同功穴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11.001
中圖分類號:R246.6文獻標志碼: A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2014CB543100)。
作者簡介:梁顏(1990-),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特定穴配伍規律及臨床應用研究。
收稿日期:(責任編輯:張曄2015-09-19)

*通信作者:王富春,教授,電話-13944804888,電子信箱-fuchengwang420@126.com
Modern acupuncture teaching material about “analogous point” analysi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LIANG Yan, XUE Yuan, WANG Fuchu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modern acupuncture acupoints indication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textbooks, sum up the “analogous point” and its regularity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mpatibility of acupoints and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MethodsBased on the network retrieval and manual retrieval two ways to retrieve 27 attend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textbooks of modern acupuncture acupoints, analysis of the “analogous point” and its law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carries on the frequency, the spectrum analysis, which is, rules, and the acupoints indications. The National Standard GB/T30233-2013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rough statistical 27 of moder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dication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textbooks of 60 “analogous points”, subordinate to the meridians to foot Shaoyang bile, Zutaiyang, hand side of the small intestine, Du meridian is given priority to, points, which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head and neck, and upper limbs. There will appear frequency in 23-27 times as the primary spectrum, a total of 22 acupoints. There will be a frequency in 5-22 acupoints, as the secondary spectrum, a total of 25 acupoints. There will be a frequency in 1-4 times of acupoints, a three-level spectrum, a total of 13 acupoints. The National Standard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acupoints in 40 acupoints, including 40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nalogous poi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aching material; analogous point
頸椎病是以頸項部疼痛、僵硬、酸脹為主癥的病證,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發病年齡也趨于年輕化。中醫認為,頸項部主要由足少陽經,手、足太陽經和督脈所主,因此,當其經脈氣血受阻時,便會導致頸椎病的發生。臨床上西醫對于此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療法復雜,風險大,很少被患者所接受。而中醫針灸療法因其顯著的療效以及不良反應小的優勢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導師王富春教授基于多年的臨床診療實踐與腧穴配伍理論研究,認為針灸治療頸椎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正確的腧穴配伍是主要原因。王富春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對腧穴配伍規律的研究,發現具有相同主治功效的腧穴配伍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首次提出了“同功穴”這一概念,即臨床上均能治療某種疾病的具有相同或相近主治功能的一類腧穴的總稱。這一概念的提出,對臨床針灸處方的應用以及治療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從具有高度科學性、規范性、實用性的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選取27部主要針灸教材及《腧穴主治·國家標準GB/T30233-2013》[1]作為文獻分析依據,系統闡述主治頸椎病的“同功穴”,為針灸治療頸椎病選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從而指導臨床實踐。
1研究方法
1.1文獻來源以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超星數字圖書館、金字塔醫學在線圖書為基礎,檢索書目,檢索出《針灸學》[2-28]等27部教材。
1.2文獻檢索策略以針灸教材為基礎,“項痛”“項僵”“頸痛”“頸臂痛”等作為為關鍵字,檢索出符合條件的腧穴,進行數據預統計。
1.3 文獻納入標準針灸教材為高等中醫藥院校使用教材。
1.4文獻排除標準1)高職高專類院校、專科護理院校、中等中醫藥院校及其以下使用的教材;2)助學助考及輔導叢書;3)針灸類著作;4)只記載部分常用腧穴的教材;5)科普性著作。
1.5數據統計及數據規范
1.5.1統計方法人工查詢并記錄各教材十四經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并分類統計腧穴出現的頻次。
1.5.2 數據的處理及資料提取將納入的腧穴進行分類整理后,將相關資料輸入到Microsoft Excel 2007電子表格進行保存,對納入的腧穴進行分析提取,用Microsoft Excel 2007電子表格對腧穴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5.3數據的規范化規范文獻信息,內容包括作者、書名、腧穴名稱(取穴個數、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屬經脈等)。錄入時腧穴用詞統一參考《腧穴名稱與定位》[29]。
2結果
筆者通過對27部教材進行檢索及整理,得到治療頸椎病的相關腧穴60個,下面分別從腧穴出現頻次、腧穴所屬經脈、腧穴所在部位、腧穴等級以及與《腧穴主治·國家標準》比較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信息如下。
2.1針灸教材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頻次分析將針灸教材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按出現頻次進行統計,依據頻次數遞減排序,見表1。

表1 腧穴記載統計表
注:出現頻次百分比/%=“同功穴”出現頻次/教材總數×100%
2.2主治頸椎病的腧穴所屬經脈分析將針灸教材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按所屬經脈歸類,統計每條經脈的總穴次,見表2。

表2 腧穴所屬經脈分析統計表
注:經脈穴次為該經脈中主治頸椎病腧穴出現頻次的總和
穴次百分比(%)=該經脈“同功穴”總穴次/十四經“同功穴”總穴次×100%
2.3主治頸椎病的腧穴所在部位分析將針灸教材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按所在部位歸類,其選用腧穴的部位、頻次、選穴個數依據頻次總數遞減排序,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腧穴所在部位統計分析
2.4主治頸椎病的規律譜分析在表1的基礎上,筆者將頻次23次以上的腧穴劃歸為規律譜中的1級用穴;將頻次5~22次的腧穴劃歸為規律譜中的2級用穴;將頻次1~4次的腧穴劃歸為規律譜中的3級用穴,見表4。

表4 腧穴等級統計表
2.5主治頸椎病的腧穴國家標準筆者查閱了2013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主治》,詳見表5。

表5 頸椎病腧穴主治國家標準
3 討論
頸椎病是由于感受外邪,跌仆損傷,動作失度,使項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正如《靈樞·雜病》所云:“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說明頸椎病的發生和足太陽經、手太陽經等有著密切聯系。通過對上述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可發現頸椎病“同功穴”具有如下規律。
3.1腧穴出現的頻次頻次為27(出現率100%)的穴位共3個,分別是天柱、風府、足通谷,占腧穴總數的5%,大多為治療頸椎病的特定穴;出現頻率較高,次數在23~26次的腧穴有19個,占腧穴總數的31.67%;出現次數在5~19次的腧穴有25個,占腧穴總數的41.67%;出現次數在1~4次的腧穴有13個,占腧穴總數的21.67%。
3.2腧穴所屬經脈頸椎病所選用的腧穴,共涉及11條經脈。據統計結果顯示,涉及頻率最高的經脈為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所占比例分別為21.67%和20.00%。由此可見,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對于頸椎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3.3腧穴所屬部位對頸椎病有主治作用的腧穴基本分布于頭頸、上肢部位。其中,頭頸部出現26個穴位,占總數的48.33%,上肢出現17個穴位,占總數的28.33%。由此可見,頭頸部對治療頸椎病的意義較大,體現了穴位的“近治”作用。而上肢部對于頸椎病的治療也起了重要作用,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遠治作用。
3.4腧穴規律譜和《腧穴主治·國家標準》《腧穴主治·國家標準》中主治頸椎病的腧穴共40個,其中天柱、足通谷、風府、后溪、腕骨、附分、肩外俞、大杼、京骨、消濼、風池、腦空、大椎、腦戶、強間、列缺、束骨、肩井 、昆侖、風門、完骨等21個穴位屬于頸椎病同功穴1級譜,占1級譜穴位的95.45%;啞門、天容、魄戶、玉枕、靈臺等17個穴位屬于同功穴2級譜,占2級譜穴位總數68%;前骨、承漿2穴位屬于同功穴3級譜,占3級譜穴位總數的15.34%。由此可見,頸椎病的1級譜中所包含的穴位與《國家標準》基本吻合,且大都為臨床常用于治療頸椎病的腧穴。其他腧穴的選用需要結合臨床情況的不同進行辨證選穴。
“同功穴”是導師王富春教授基于腧穴配伍理論,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而提出的對針灸治療疾病理論的一次創新性總結。本文以27部現代針灸教材作為主要文獻參考依據,按其使用頻次、歸經和部位總結出主治頸椎病的“同功穴”,并將其與《腧穴主治·國家標準GB/T30233-2013》進行對比分析。以此總結出了主治頸椎病的“同功穴”及規律譜,為一穴治多病向一病選多穴的新思路轉變提供依據,同時為針灸臨床處方的規范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因多方面原因,筆者所整理的關于治療頸椎病同功穴的相關數據仍存在不足之處,例如由于針灸治療頸椎病的現代文獻選穴研究較少,使本文缺少與現代針灸治療頸椎病相關文獻的對比和系統總結;同時本文檢索的教材具有代表性的有27本,下一步的工作將通過查閱大量的著作及臨床文獻研究報道,從而進一步完善關于針灸治療頸椎病“同功穴”的數據庫。
參考文獻:
[1]腧穴主治·國家標準[S].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2]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0-131.
[3]邱茂良.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22-130.
[4]李道生,施敏.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45.
[5]梁繁榮.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42-153.
[6]孫國杰,梁繁榮.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11-315.
[7]谷世哲,李瑞.針灸學[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8:56-198.
[8]王華.針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3-132.
[9]楊甲三.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76-437.
[10]鄧良月.國際針灸學教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62-156.
[11]程莘農.中國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138-322.
[12]王富春.經絡腧穴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3-105.
[13]徐恒澤.針灸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1-183.
[14]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9-260.
[15]胡玲,劉清國.經絡腧穴學[M].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46-230.
[16]南京中醫學院.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4-145.
[17]李鼎.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9-181.
[18]張吉.針灸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5-408.
[19]路玫.針灸學基礎[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7-199.
[20]冀來喜.針灸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46-158.
[21]江蘇新醫學院.針灸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28-220.
[22]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4-145.
[23]上海中醫學院.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20-217.
[24]成都中醫學院.針灸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9-160.
[25]徐平.經絡腧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299.
[26]郭誠杰.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35-150.
[27]趙京生.針灸學基礎[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1:44-156.
[28]程莘農.中國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38-322.
[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腧穴名稱與定位[M].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