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復雜網絡分析中醫藥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用藥規律
金亮1,趙娜2,王耀光3*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2.邢臺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
3.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藥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配伍組合及其核心藥物。方法以“早期糖尿病腎病”“中醫”“治療”等為主題詞,系統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近5年來所有相關文獻,使用EpiData建立典型病例治療中所用中醫復方的藥物數據庫,選取其中具有早期糖尿病腎病典型病例有效治療的文獻,用復雜網絡挖掘中醫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用藥關系及其核心藥物。結果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核心處方包括以下藥物:黃芪、益母草、當歸、山茱萸、大黃等,其中黃芪、山茱萸、山藥、丹參處于處方配伍網絡的核心節點。結論該研究可為進一步指導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指導,其結果能夠與名老中醫的用藥規律進行對比,為以后名老中醫臨床學術經驗的挖掘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關鍵詞:糖尿病腎病;用藥規律;復雜網絡;核心處方;黃芪;山茱萸;山藥;丹參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11.003
中圖分類號:R587.2文獻標志碼: A
基金項目: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黃文政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2010]59。
作者簡介:金亮(1984-),男,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名老中醫傳承、中西醫結合腎病內科研究。
收稿日期:(責任編輯:張曄2015-07-01)

*通信作者:王耀光,電話-13323351655,電子信箱-wangyaoguang1012@126.com
Regula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for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based on analysis of effective case reports with complex networks
JIN Liang1, ZHAO Na2, WANG Yaoguang3*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gtai Medical College, Xingtai 054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3.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stage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ffective case reports with complex networks. MethodsEffective cases of early stage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literatures published between 5 years in the databases of 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Chinese Technical Journals (VIP). The descriptors used for the retrieval were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eatment”. The herb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effective cas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database established with EpiData.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complex networks. ResultsTreatment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core prescription medications include:Astragalus, Motherwort, Angelica, Dogwood, Rhubarb, Salvia, Yam root and so on. 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regula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compared with of the medicine habits of the famous veteran doctors of TCM, which can provide a broader idea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the famous veteran doctors of TCM.
Keywords:diabetic nephropathy; regula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complex networks; core prescription; Astragalus; Dogwood; Yam; Salvia
糖尿病腎病(DN)又稱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和致死的常見原因。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增加,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糖尿病腎病發病初期為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上以微量蛋白尿為其特征,一旦出現蛋白尿,病情將出現不可逆轉進行性加重。本病屬中醫之“消渴”“水腫”“腰痛”“腎勞”“關格”等范疇[2]。其病機較為復雜,涉及肺、脾、腎等多個臟腑功能的失和。西醫治療本病主要是對癥治療而且存在許多弊端。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積累了許多經驗,并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3]。
復雜網絡與普通網絡的隨機圖不同,它是一種具有非平凡網絡拓撲特征的,由數量巨大的結點和結點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所共同構成的大規模網絡圖結構,是以網絡化建模形式研究復雜現象的一種分析方法,是一種描述組成復雜系統各元素間關系的表達形式[4-5]。目前,復雜網絡分析法在醫學領域如分子結構和新藥開發等方面都有應用,近年來已經逐漸應用于祖國醫學領域用于隱性知識的發現研究[6]。為了解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藥物應用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擬通過對近5年文獻中報道的有關中醫藥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有效典型病案中所用藥物進行復雜網絡分析,探索其用于該病治療的核心藥物及其組合配伍規律,為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納入分析的241例典型病例的治療用中藥均來自從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以主題詞“早期糖尿病腎病”and主題詞“中醫”or“治療”進行檢索;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以分類檢索“醫藥衛生中國醫學”題名或關鍵詞“早期糖尿病腎病”and“治療”進行檢索。
1.2文獻篩選文獻篩選共分3步:1)初篩:使用note express檢索文獻,通過閱讀標題和摘要篩除重復和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對肯定或不能肯定的文獻查出全文再進行篩選;2)閱讀全文:對可能合格的文獻資料逐一進行閱讀和分析,以確定是否合格。3)進一步閱讀全文,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的研究。
1.3數據錄入將選取文獻中所有有效典型病案的治療用藥,采用epidata 3.1建立模板錄入。
1.4數據分析
1.4.1頻率統計與分析本文采用藥物使用頻次結合累計頻率進行統計,用以分析高頻藥物。假設總藥物使用頻次為M總,為所有藥物在處方中出現的總和。總共收錄的處方數目為X,每味藥出現的頻次分別為F。F/X為某一味藥的使用頻率R,F/M總為某味的出現頻率P。R大于20%的前J味藥物作為核心藥物。
1.4.2復雜網絡分析本研究釆用了周雪忠等[7]研發的面向中醫臨床處方分析的中醫復雜網絡系統(Liquorice軟件)來分析復雜網絡下的核心藥物及藥對配伍關系。該系統采用多尺度骨干網絡及多層核心網絡分析的方法,能夠從復雜的網絡中自動分析抽取核心的中藥網絡及其多層次的加減配伍網絡。在這一網絡中結點表示中藥,邊存在于藥物之間用以表示藥物與藥物在多少個復方中被共同使用頻度[8-9]。
2數據的統計及結果
2.1頻率統計與分析納入分析的241文獻中共涉及到的中藥192味,使用藥物頻次共2 652次。表1列出了使用頻率較高的前60味中藥,其中使用頻率>20%的中藥有18味。
2.2 配伍網絡對應藥物的關聯頻度以所用藥物兩兩共同出現的頻數≥30為截取點,早期糖尿病腎病治療涉及的相關藥物共有80組。具體藥對及頻度見表2。
2.3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用藥關系網絡圖通過Liquorice軟件對不同關聯頻度的藥對進行可視化處理,得到用藥關系網絡圖1、圖2。其中每味藥與其他藥物之間的連線體現出該藥與其他藥物間配伍幾率的高低,其連線的邊值體現出其與其他藥物配伍出現的頻率,從而反映出該藥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以及藥對配伍的規律性[10]。

表1 常用藥物使用頻次和頻率比較

表2 早期糖尿病腎病治療用藥的關聯頻度
圖1所示為運用復雜網絡圖分析方法所得到的可視化核心處方配伍網絡。由圖中可以看出,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核心處方包括以下藥物:黃芪、益母草、當歸、山茱萸、大黃、丹參、山藥、川芎、熟地黃、生地黃、茯苓,其中黃芪、山茱萸、山藥、丹參處于處方配伍網絡的核心節點。圖2所示為在上述核心處方的基礎上,主要加減配伍的藥物組分別是:太子參與葛根,澤瀉與牡丹皮,黨參與白術,金櫻子、芡實、水蛭、桃仁、紅花與赤芍。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糖尿病腎病治療常用配伍組合的藥物是:黃芪、益母草、當歸、山茱萸、大黃、丹參、山藥、川芎、熟地黃、生地黃、茯苓、太子參、葛根、澤瀉、牡丹皮、黨參、白術、金櫻子、芡實、水蛭、桃仁、紅花、赤芍。常用配伍組合的核心藥物處方是:黃芪、益母草、當歸、山茱萸、大黃、丹參、山藥、川芎、熟地黃、生地黃、茯苓,其中黃芪、山茱萸、山藥、丹參為核心節點藥物。以上核心藥物體現了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健脾補腎的治療大法,反映了氣陰虧虛、瘀血阻絡、脾腎虧虛的病因病機,而其中氣陰兩虛夾瘀為其基本病機,其病位涉及肺、脾、腎等[11]。在二級主要加減配伍藥物組中,太子參與葛根配伍可益氣生津健脾,同時還具有降糖之功效[12];黨參與白術益氣健脾;澤瀉與牡丹皮配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利濕降濁的功效;金櫻子、芡實配伍出自于水陸二仙丹,兩藥相合,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化陰,養陰收澀,有益腎滋陰、收斂固攝之功[13];水蛭與桃仁具有破血逐瘀消癥之功,赤芍與紅花能夠行血祛瘀,4藥伍用相互促進,增強其破血化瘀、消癥通絡之功[14-15]。

圖1 早期糖尿病腎病治療核心用藥關系網絡圖

圖2 早期糖尿病腎病治療核心用藥主要配伍用藥網絡關系圖
通過歸納文獻報道中有效典型病例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用藥規律,不僅能夠為探討該病的病機特點和臨床治療提供一定依據和指導作用,其研究結果還能夠與名老中醫的用藥規律進行對比研究,從而探索名老中醫的臨床用藥思辨特點,以便更好地繼承名老中醫的臨床學術經驗。由于本文是基于文獻報道用藥特點的回顧性分析、總結所得到的結論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還須通過臨床及實驗研究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和驗證[16-17]。
參考文獻:
[1]李敏州,高彥彬,馬鳴飛,等.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2):344-349.
[2]蘇克雷,朱垚,賈曉瑋,等.糖尿病腎病病名探源及病機述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1):88-90.
[3]孫超,謝晴宇,孟慶剛.糖尿病腎病中醫證素分布規律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4):266-270.
[4]嚴蓓華,楊銘,陳佳蕾,等.復雜網絡在中醫藥方面的研究和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7):276-280.
[5]朱曉博,李園白,楊陽.面向中醫藥方劑配伍規律的信息分析技術概述[J].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14,5(4):62-69.
[6]郝桂榮,龔平.復雜網絡理論在祖國醫學知識發現中的應用概況[J].黑龍江醫藥,2013(2):276-280.
[7]周雪忠,劉保延,王映輝,等.復方藥物配伍的復雜網絡方法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26(11):98-100.
[8]張潤順,劉保延,周雪忠,等.基于中醫醫療與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的臨床研究要點[J].中醫雜志,2014,15(17):1457-1460.
[9]胡金亮,張潤順,周雪忠,等.基于臨床醫療科研信息共享系統中醫病-證-中藥關聯分析方法的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55(5):95-909.
[10]羅靜,徐浩,周雪忠,等.基于復雜網絡的不穩定型心絞痛中藥配伍應用規律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12):1420-1424.
[11]曹蓓,王旭.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吉林中醫藥,2015,35(4):430-432.
[12]文玉敏,董興魯,嚴美花,等.早期糖尿病腎病經驗方用藥規律[J].吉林中醫藥,2015,35(2):130-132.
[13]郭慧玲,陳秋,楊鴻雁,等.水陸二仙丹加減治療糖尿病腎病醫案1則[J].黑龍江中醫藥,2014,43(6):12-13.
[14]劉盛娟,舒惠荃,張驍.水蛭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應用[J].吉林中醫藥,2012,32(9):924-925.
[15]安然,倪青.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腎臟疾病[J].吉林中醫藥,2013,33(4):348-350.
[16]李鋼.中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用藥規律回顧性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147-148.
[17]王鎂,于佳妮,王巖.中藥復方治療糖尿病腎病現代文獻研究方法和用藥規律初探[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1,12(3):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