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再提·曼蘇爾 迪麗努爾·阿吉
摘 要:選擇崔-王指數、變異系數評估經濟極化程度,并結合GIS空間分異和空間自相關分析,對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極化時空演變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天山南坡經濟帶的經濟極化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2)1990年以來,極化現象明顯,但是經濟總量的極化現象大于人均經濟總量。(3)人均GDP和GDP的Moran's I具有相反的變化趨勢,人均GDP總體上呈增大趨勢,經濟空間集聚程度亦呈增大態勢,GDP趨于隨機分布。(4)通過局域空間自相關分析得知,GDP和人均GDP“低低”集聚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阿克蘇地區,經濟發展的熱點區主要集中在以庫爾勒市為中心的輪臺縣、焉耆縣和和靜縣且這種格局2000年以來基本上保持不變。
關鍵詞: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極化;時空演變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16-03
1 引言
經濟極化是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非均衡發展和區域差異擴大化的過程。它一方面促使區域經濟向高端或低端發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區域經濟同時向高端和低端2個方向發展,從而導致中等水平群體數量的減少,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經濟的空間極化現象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赫希曼正式提出經濟極化理論,開始用于研究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經濟極化的研究一直以來受到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如杜朝運等[1]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再通Esteban-Ray指數模型構建經濟極化指數,定量分析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發展的極化情況。李秀偉等[2]利用基尼系數、沃爾夫森指數、崔王指數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的空間極化。目前國內對于區域經濟極化問題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經濟發達的地區,而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較為匱乏。天山南坡經濟帶是新疆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之一,對南疆地區和新疆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第11個“五年計劃”的制定,其對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從經濟極化的角度入手,增進對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空間發展的認識,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礎,推進天山南北坡經濟帶的協調發展,對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與數據來源 新疆位于歐亞大陸中部,其獨特的地域結構使得它擁有了一批特色的經濟增長區,包括:天山北坡經濟區、北疆西北部經濟區、南疆東北部經濟區、東疆經濟區,南疆西南部經濟區。而南疆東北部區又被稱為南坡經濟帶,天山南坡經濟帶地處天山南麓,其國土面積61.52萬km2(其中,巴州48.27萬km2,阿克蘇地區13.25萬km2),國土面積占全新疆面積的37.06%。天山南坡經濟帶主要包括巴州、阿克蘇兩地州。本文以巴州和阿克蘇的共16個縣,2個市(不包括阿拉爾市)作為研究單元,借助于GIS環境下的空間自相關分析,研究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極化時空演變特征。在指標的選取上選取人均GDP和GDP作為研究指標,數據來源于1990-2013年共計24a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年鑒》、《新疆年鑒(2011)》、《新疆五十年(1955-2005)》等資料。
2.2 研究方法 選擇崔-王指數、變異系數和空間自相關3種方法,對天山南坡經濟帶的經濟極化進行了研究:
2.2.1 崔-王指數 崔啟源和王有強在Wolfson指數的基礎上,利用增加的兩極化與增加的擴散2個部分排序公理推導出一組新的極化測度指數,被稱為崔-王指數。其公式為[3]:
式中:[N]為全部地理區域的總人口數;[πi]為[i]地理區域的人口;k為地理區域個數,本文中k=18;[yi]為[i]地理區域的收入(人均GDP);[m]為所有[i]地理區域收入(人均GDP)的中間值;θ,r為正的常數標量,位于0~1,本文取θ=0.5,r=0.5。θ,r取值范圍是(0,1)之間,越趨于1,區域極化現象越突出。
2.2.2 變異系數 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值稱為變異系數,記為CV,變異系數最大的優點在于容易由樣本直接得到估計值。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CV(%)=標準差平均值×100=SX] (2)
式中:S為觀測值的標準差,[X]為觀測值的平均值。變異系數越小,說明變異(偏離)程度越小;反之,變異系數越大,則變異(偏離)程度越大。本文用變異系數分別測定天山南坡經濟帶GDP和人均GDP的極化程度。
2.2.3 空間自相關 空間自相關是指地理事物分布空間位置的某一屬性值之間的統計相關性[4],是檢驗某一現象是否顯著地與其相鄰空間單元的現象相關聯的重要指標[5]。分為全局自相關和局部自相關。全局空間自相關可用于分析研究區域的總體空間關聯和空間差異程度,但是不能明確地指出局部區域存在的空間異質性。表示全局空間自相關的指標和方法很多,常用的是Global Moran,s I。在給定顯著性水平時,若Moran,s I大于0表示正相關,小于0表示負相關;值等于0時,空間分布呈隨機分布的情形。當需要進一步識別不同類型的空間聚集模式時,還需采用ESDA局部分析方法。本文采用Moran散點圖和空間聯系的局部指標(LISA)衡量空間異質性特征。
3 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極化演變分析
3.1 崔-王指數分析 通過計算可得,天山南坡經濟帶的崔王指數從1990年的0.294 3增加到2013年的0.332 1,這說明1990年以來其經濟極化程度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
3.2 變異系數分析 由計算可得2000年以來,天山南坡經濟帶GDP變異系數均大于1,說明各縣市間GDP差異較大;隨著時間的變化,該系數有所波動,但總體處于升高趨勢,表明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人均GDP變異系數從1994年開始在0.6以上,說明GDP區域間人均經濟水平差異程度較高。2000年以來,天山南坡經濟帶GDP變異系數均大于人均GDP變異系數,說明經濟總量的極化現象大于人均經濟總量。
3.3 GDP和人均GDP的空間自相關分析
3.3.1 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通過Moran's I分析可知,1990-2013年,人均GDP的Moran's I,除了4個年份呈負相關外,其它年份呈正相關。除了2004-2010年和2012年,沒有顯著的空間分布特征,并且呈波浪式分布,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征:1990-1993年Moran's I呈增加的趨勢,表明這段時間內縣市經濟空間差異在縮小。1994開始向負的空間自相關性發展的趨勢,表明空間聚集性增強。2004-2013年(2011,2012年除外)其空間相關性呈波折中上升態勢,空間聚集性總體上顯著。而GDP 的Moran's I除了2012年呈正相關外,其它年份均呈負相關,且1990-2013年GDP沒有顯著的空間分布特征,即GDP基本趨于隨機分布。
3.3.2 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通過1990-2013年期間天山南坡經濟帶各縣GDP與人均GDP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Moran的分析可知:(1)1990年的空間格局如下:①HH型:屬于這一類的縣市有庫爾勒市、博湖縣、焉耆縣、若羌縣、尉犁縣、和靜縣。其中,LISA值顯著的只有博湖縣。這些縣市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坡經濟帶巴音部楞蒙古自治州內,經濟發展較好,資源豐富,區域交通條件優越,是良好的交通通道。②LH型:主要有和碩縣、且末縣、輪臺縣、沙雅縣、柯坪縣,其中輪臺縣的LISA值呈顯著性。這幾個縣經濟基礎比較弱。③LL型:有阿瓦提縣、庫車縣、新河縣、溫宿縣、拜城縣、烏什縣。這些縣主要分布在阿克蘇地區,而且LISA值都不顯著,其經濟發展速度較慢,自然條件較差。④HL型:只有阿克蘇市屬于此類型,而且LISA值呈顯著性,其自身發展速度較快。(2)2013年空間格局如下:①與1990年相比,2013年若羌縣由HH區進入了HL區,沙雅縣由LH區進入了LL區,尉犁縣和博湖縣由HH區進入了LH區,阿克蘇市由HL區進入了LL區,說明上述縣市經濟發展速度變慢。②2013年屬于第三象限的縣(市)的數量比1990年多了3個,這說明欠發達縣的空間集聚效應增強,且經濟發展的盲點區主要集中在阿克蘇地區為中心的縣。③HH型的縣主要是以庫爾勒市為中心,涵蓋和靜縣、輪臺縣、焉耆縣的“庫爾勒經濟圈”。同期,呈正局部空間自相關的縣(市)有13個,占整個區域的72.2%,這說明天山南坡經濟帶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正的空間關聯分布特征,空間依賴性比較明顯。(3)天山南坡經濟帶GDP的集聚類型主要是以“低高”和“低低”為主,而且2013年落在第三象限的縣(市)的數量比1990年多6個,這比人均GDP的變化趨勢節奏快。(4)1990年呈LH型的縣有:輪臺縣、阿瓦提縣、柯坪縣、博湖縣、焉耆縣、沙雅縣、烏什縣、新和縣、溫宿縣、拜城縣;呈LL型的縣有:尉犁縣、和碩縣、若羌縣、且末縣。這與2013年的趨勢正好相反,也就是說,GDP空間集聚的“低低”中心出現在阿克蘇地區,說明以阿克蘇地區為中心的縣經濟總量是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總量的低值集聚區,這種格局與人均GDP的變化是一樣的,即近年來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的空間格局處于穩定狀態。
4 結論與討論
運用崔-王指數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法對天山南坡經濟帶經濟極化時空演變進行了分析后發現,天山南坡經濟帶的經濟發展長期處于一種非均衡的狀態,而且這種格局比較穩定,要想打破這種狀態,實現各縣市之間的均衡發展,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要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產業化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依托石油、礦產、棉花等資源優勢,促進地方工業發展,結合南疆石化基地的建設,加快南坡工業化進程。以”庫爾勒-輪臺-庫車”一線為重點,結合“西氣東輸”等工程,探索油,地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本文從人均GDP和GDP的角度出發,對天山南坡經濟帶的極化現象進行分析,從總體上刻畫了天山南坡經濟帶的極化程度。而對于一個地區而言經濟極化的形成有復雜的機制,在不同時期經濟極化的機制也不同。因此,對于天山南坡經濟帶的經濟極化需要從機制上作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杜朝運,林蔭露,等.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極化與金融協調研究[J].經濟管理,2013,3(5):1-8.
[2]李秀偉,修春亮,等.東北三省區域經濟極化的新格局[J].地理科學,2008,28(6):722-728.
[3]Tsui K Y,Wang Y Q .Polarization ordering and new classes of polarization indices[D].Memo: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8.
[4]Ciccone A.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46(2):213-227.
[5]Brunello G,Paola M D.Training and economic density:Some evidence form Italian provinces[J].Labour Economics,2008,15(1):118-14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