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蘭
摘 要: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危機背景下教育的基本訴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該文基于環境德性倫理的視角,闡述了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應注重學生生態價值觀的樹立,生態道德情感的培養以及生態自覺行為的養成。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環境德性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141-03
1 生態文明觀教育的背景及意義
工業文明時期,受科技理性以及工具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社會本位論”的工具主義教育價值觀形成,以此帶來的變化是教育越來越成為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等功利需要和成為學生謀求生存的工具,教育的功利化價值取向日益顯現。教育作為人類一項高度自覺的培養人的價值創生活動,面對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應努力克服工業文明教育的價值危機,樹立一種新的價值觀。
區別于傳統的教育價值觀,新的教育價值觀應包含生態價值的內容,即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是對科技理性主導下工業文明時期價值觀的轉變與超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它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時期教育價值觀轉變的訴求,強調通過教育滿足人、自然、社會的生態平等,和諧共生的發展需要,實現個體價值、自然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三重價值向度的辯證統一性建構[1],是人類應對生態危機,反思和超越工具主義及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的產物。
高校是青年成長的搖籃,也是先進思想、先進文化的孵化地與傳播器。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一個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就是核心價值觀。價值觀在青年成長與成才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學校教育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緊跟時代步伐,尤其在青年人的價值觀引導及確立過程中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生態價值觀,這是生態危機背景下高校教育價值觀轉變的必然要求。
2 基于環境德性倫理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觀構成
生態文明教育涉及人如何認識自然、看待自然的問題,屬于環境倫理學的研究范疇。人類對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如今,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環境德性倫理的興起。環境德性倫理以德性論作為不同于規則主義的理論視角,從關注自然的內在價值轉向人類幸福和持續繁榮問題,從道德規則轉向人在現實境遇中的德性品質和行為習慣,重塑了人對待自然的品格建構。如果環境德性倫理學意味著現代環境倫理學的一種轉向或突破,那么這也意味著它為人類解決生態危機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倫理向度,也為我們研究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啟示。
2.1 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是傳播生態價值觀 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們的生態及環保意識,改變工業文明社會不合理的生產及生活方式,樹立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其核心是樹立生態價值觀、傳播生態價值觀。生態系統構成的基本維度是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以及個體生態,所以相對應地,生態價值觀包含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生態價值觀是這三重價值向度的辨證性統一構成,個體、自然與社會在實現創造自身價值的同時有其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是要尊重多樣性、追求公平公正、實現永續發展。因此,生態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要尋求如何處理好、協調好個體、自然與社會這三者之間關系的原則,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從生態價值觀的角度出發,需要把握以下幾條原則:
2.1.1 尊重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使生命在地球這個行星上的生存變得可能。人類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人類要生存及發展下去,必須遵從自然的生存規律——尊重多樣性。對人類而言,文明的誕生、文化的發展是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最大影響因子。因此對人類而言,尊重多樣性,不僅要尊重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也要尊重人類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各民族、各種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2.1.2 公平、公正原則 生態文明的價值訴求是多樣化的,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確保每個公民公平享有生態權益。環境不公、社會不公會造成自然和社會的不穩定、不和諧,影響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生態公正問題、社會公平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平等是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最基本的準則,這也是生態價值觀所遵循的原則。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要運用輿論、宣傳、法律及制度等多種方式保護自然的權益不受侵犯,追求環境正義;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要發揮社會公眾的力量,借助經濟、政治、軍事等手段維護社會穩定,努力營造公開、公正的社會環境;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上,要做到既保證當代人之間的環境公正,也要考慮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環境公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共建平等、博愛的和諧氣氛。
2.1.3 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自環境問題出現之后人類探討未來生存狀況及發展方向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理論、發展觀?!翱沙掷m發展”最早提出是在1972年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目前這種發展理論已廣泛應用于人類生產及生活領域。生態文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觀是基于生態關懷與人文關懷的雙重價值導向的可持續發展。對資源的使用與占有并非當代人的特權,而是人類物種的時代權利,人類的生產活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生存發展造成危害,這是可持續發展原則最核心的內容,可持續性強調代際平衡與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時期一定要加強人類代際倫理意識的培養及教育,尤其是要引導當代大學生、當代青年人樹立關愛未來的代際意識,做新時期文明的傳承者、傳播者。
2.2 生態文明教育的本質是呼喚人類“德性”的回歸 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在于向受教育者提供生態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生態道德觀念、培養生態道德情感、確立生態道德信念及錘煉生態道德意志。這一切關注于人類的道德良知,呼喚人類“德性”在面對自然問題上的回歸。菲利普·卡法羅指出:“作為消費者和公民,我們通常有真正的選擇,但我們經常作出對環境有害的選擇。沒有人逼迫我們購買大型越野車和建造能放三輛轎車的車庫,也沒有人逼迫我們讓自行車落滿塵埃。我們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我們沒有成為應當所是的人。我們的不良環境行為部分源于特定品格缺陷或惡習,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貪饞、傲慢、貪婪與冷漠。”環境問題的一種重要根源在于我們拋棄或者疏忽了某些美德,尤其是人與自然交往中的那些與環境相關的品性。生態文明不僅應重視生態的真,更融合了人類對善的追求。
2.3 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態人” 著名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家伯里稱:人類的未來社會應當是一個追求生態文明的“生態時代”,這個時代不僅要求重新建構外部自然生態平衡,而且要重新建構內部自然生態即人的精神生態、人格生態的平衡,實現對人的重新塑造,以形成區別于以往時代的人的特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生態人就是人的存在的新形式?!鄙鷳B人是指善于處理與自然、他人及自身關系,能保持良好生命狀態,具備良好的生態品格、生態意志及生態智慧的人,他們具備生態思想觀念、生態法治意識、生態行為意識和生態道德境界。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力量。生態文明時代教育所培養的生態人不僅是生態文明的實踐者,更是生態文化及生態價值的傳播者和創造者。生態人是對工業文明時代“工具人”、“經濟人”、“理性人”的超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人類向未來全面發展的進一步推進。
3 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路徑
3.1 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態知識教育,樹立生態價值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將生態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高??梢酝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教育;通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德法制教育;通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課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和發展動態教育;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育。其次,進行生態美育建設。生態美育是建立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一種實踐,它以研究“生態美”為中心,以生態原則為基礎,并將生態原則提升為審美原則,通過生態審美實踐,培養學生的生態審美情感,提高生態審美欣賞能力與創造能力的教育[2]。它與一般意義上的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有所區別,核心在于生態審美觀的建造,主旨在于喚回審美主體對于自然的親近與熱愛。加強大學生的生態審美教育,就是要使之形成正確的生態審美觀,懂得享受自然帶來的美和樂趣,并引導他們在珍惜、愛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對自然美的不盡追求和創造[3]。此外,人文科學素質選修課也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渠道。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及教學優勢,開設不同的選修課進行生態科學知識教育及生態人文觀培養。
3.2 實踐教學中增強環境體驗,培養生態道德情感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是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使道德知識升華為道德信念的催化劑[4]。道德情感是人類在感知、理解和評價客觀事物時的一種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會影響個人對事物的判斷及認知,從而也會影響教育效果的顯現。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樹立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課堂上不能只關注于環境知識講解和情景討論,可以適當開設一些環境體驗課程,以此激發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提升教育效果。其次,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環境活動,在實踐中強化環境倫理意識,培養環境倫理責任感。通過培育生態社團、開展生態實踐、打造生態網絡等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能力,而且可以逐步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情感和意志,內化為穩定的心理素質,發揮其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5]。
3.3 生活實踐中注重生態素養的養成,提升生態自覺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6],同樣,德性的養成也要而且必須通過生活發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德性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提高生態素養,必須要落實到日常的生活行為中。首先,學校可以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的綠色校園建設活動中,讓學生在植樹造林,清潔掃除,在環境美化中陶冶情感,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其次,定期開展相關的資源節約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遵循適度消費的原則。再次,開展綠色閱讀。綠色閱讀包括傳統的有形閱讀,即對生態文學、生態藝術等有形文本的觀賞,也包括對自然生態文本的藝術化欣賞與審美化觀照[3],通過綠色閱讀培養學生的生態審美情感,提高生態審美欣賞能力與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程從柱,劉驚鐸.生態文明建設與教育價值觀變革[J].教育理論研究,2009(01):22.
[2]丁永祥.生態審美與生態美育的任務[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1.
[3]龔麗娟.從生態教育到生態美育生態審美者的培養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1:132-133.
[4]陳俊.評“美德即知識”兼論其對道德建設的啟示[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9:98-100.
[5]王艷.高校環境倫理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8.
[6]陳波.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