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進
摘 要:為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開展了5種不同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32.5%苯甲·嘧菌酯SC 50mL/667m2、75%肟菌·戊唑醇WG 20g/667m2對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均有較好的防控效果,且對水稻生長安全,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可在水稻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藥劑;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81-02
近幾年來,單季稻種植面積在池州市貴池區呈逐年擴大趨勢,2015年達到2.7萬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66.7%以上。隨著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受氣候、肥料、品種等因素影響,紋枯病、稻曲病成為貴池區單季稻中后期的主要病害,近年來連續出現偏重發生態勢,嚴重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和品質[1-2],對水稻生產構成威脅。據統計,2014年全區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發生面積達2.9萬hm2次,造成糧食損失達1 130.5t,因而對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治迫在眉睫。為了篩選推廣新型高效殺菌劑,使廣大水稻種植戶減少藥劑選擇的盲目性,特開展了不同藥劑的田間防效比較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1.1.1 供試品種 雜交中秈稻內五優8015(浙江農科種業有限公司提供)。
1.1.2 供試藥劑 32.5%苯甲·嘧菌酯SC(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苯甲·丙環唑EC(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75%肟菌·戊唑醇WG(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24%噻呋酰胺SC(河北三農農用化工有限公司);12%井岡·蠟芽菌AS(浙江省桐廬匯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田概況 試驗安排在池州市貴池區殷匯鎮五里村吳善龍戶責任田內。試驗田土壤為沙泥田,土壤肥力中等,pH為6.2,有機質含量3.2%,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試驗田前茬為油菜,于5月25日直播,大田肥水管理一致,長勢均勻。按配方施肥,基肥:45%三元復合肥35kg/667m2;追肥:尿素10kg/667m2、氯化鉀5kg/667m2。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設6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小區面積33m2(8.25m×4m),試驗四周留保護行,小區間筑小埂,并用塑膜包埂,獨立排灌。試驗處理如下:處理1:32.5%苯甲·嘧菌酯SC 50mL/667m2;處理2:30%苯甲·丙環唑EC 20mL/667m2;處理3:75%肟菌·戊唑醇WG 20mL/667m2;處理4:24%噻呋酰胺SC20mL/667m2;處理5:12%井岡·蠟芽菌AS100mL/667m2;處理6:清水對照(ck)。
1.3.2 施藥時間、次數及方法 根據水稻苗情,分別于7月30日(孕穗期)和8月13日(破口期)施藥2次,施藥時均為晴到多云天氣。按每667m2用藥液量30kg折算小區用藥液量,采用W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均勻噴霧。
1.4 天氣情況 試驗觀察期共27d(7月30日至8月25日),試驗期間日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21℃,試驗全過程雨日8d,總雨量81mm。
1.5 調查分析
1.5.1 水稻紋枯病調查 第2次施藥后15d,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查相連10叢,共50叢,記錄總株數、各級病株數,計算病株數、病情指數、防效。分級標準(以株為單位):0級:全株無病;1級:第4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以頂葉為第一片葉);2級:第3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3級:第2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4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級:全株發病枯死[3]。
1.5.2 稻曲病調查 第2次施藥后30d(水稻黃熟期)進行調查,每小區平行跳躍式查50叢,調查總穗數,各級病穗數,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防效。分級標準為(以穗為單位):0級:未發病;1級:每穗1個稻曲;2級:每穗2個稻曲;3級:每穗3~5個稻曲;4級:每穗6~9個稻曲;5級:10個以上稻曲[4]。
1.5.3 計算公式 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病株(穗)率(%)=病株(穗)數/總株(穗)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穗)數×5〕×100;
防治效果(%)=(ck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ck病情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水稻生長的安全性 施藥后觀察,各小區水稻生長正常,無藥害現象發生。
2.2 不同處理的防治效果比較
2.2.1 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對照區的病株率達29.55%,病情指數達8.25%;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紋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在63.51%~91.64%,其中以處理1、3、5防效較高,均達到85%以上,處理4防效最低,僅63.51%。統計分析表明,處理1、5與3間差異顯著,但1、3、5間無極顯著;處理1、3、5與2、4間差異極顯著。
2.2.2 對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2可以看出,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稻曲病均具有不同的防治效果。不同藥劑對水稻稻曲病的病指防效在48.43%~87.57%,其中以處理1、3防效較高,均達到80%以上,處理5防效最低,僅48.43%。統計分析表明,處理1、3間差異顯著,但無極顯著;處理1、3與2、4、5間差異極顯著。
2.3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從表2中看出,各藥劑處理產量均明顯高于ck,表現較好的保產效果。其中,以處理1水稻產量最高,達到686.2kg/667m2,較ck增產116.2kg/667m2,增幅20.4%,且處理區長勢熟相好,稈青籽黃,稻谷色澤鮮艷;其次為處理3,較ck增產109.8kg/667m2,增幅19.3%;相比較而言處理5保產效果一般。統計分析表明,處理1、3間差異無極顯著,處理1、3與2、4、5間差異極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供試藥劑中,以32.5%苯甲·嘧菌酯SC 50mL/667m2、75%肟菌·戊唑醇WG 20g/667m2對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均有較好的防控效果,且對水稻生長安全,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可在水稻上推廣應用。24%噻呋酰胺SC 20mL/667m2對水稻紋枯病防效較高,控制水稻紋枯病效果明顯,但對稻曲病防效較差,在稻曲病中等以上發生年份不宜單獨使用。
稻曲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其發生程度與水稻破口至齊穗期雨日、雨量的多少有著密切的關系[5],2015年8月中、下旬雨日較多,平均氣溫較往年偏低,對稻曲病發生有利,試驗田對照區稻曲病達到中等以上發生。若水稻中后期遇連陰雨天氣,應在水稻孕穗期(破口前10~15d)和破口期各施一次[6],建議選用32.5%苯甲·嘧菌酯SC50mL/667m2、75%肟菌·戊唑醇WG20g/667m2進行防治,2種藥劑可輪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小娟,劉二明,肖啟明,等.稻曲病研究進展[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6(03):10-12.
[2]高峻.稻曲病病粒對雞和兔的毒性[J].植物保護,1987(03):52-53.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82-85.
[4]唐春生,高家樟,曹國平,等.稻曲病病情分級標準的研究與應用[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0(2):44-47.
[5]張汝通,陳飛躍.稻曲病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J].湖南農學院學報,1989(01):69-76.
[6]孫祥良,韓志能,朱金良,等.單季晚稻稻曲病防治適期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04,24(8):8-10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