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山 文娟 黃雪芬 李德偉 吳耀軍 覃開展 盧耀飛
摘 要:為了摸清桃蛀螟性引誘劑的誘捕效果和桃蛀螟在南寧地區(qū)松林的發(fā)生情況,對南寧市林科所松林進行了桃蛀螟性引誘劑林間誘捕試驗。結果表明:在種子園、基因庫和示范林分別誘蟲59頭、14頭、74頭,誘捕總量共計147頭。從2013-2014年月誘捕量數據分析發(fā)現,桃蛀螟成蟲有4個發(fā)生期,分別在1月、4月、7月、9月,其中后3個時期發(fā)生量較大,自4月持續(xù)到11月均為成蟲較多時期。因此,利用性引誘劑監(jiān)測桃蛀螟成蟲發(fā)生動態(tài),在成蟲發(fā)生高峰期進行大量誘殺,可以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桃蛀螟;性引誘劑;誘捕效果;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111-03
Abstract:The study was to survey the trapping effects of sex pheromone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 in pine forests of Nanning Forestry Divis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n the number of trapping in the seed orchard, gene banks and demonstration plantation of pine forests were 59,14,74, a total of 147.Th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dult generations of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 was four, the generation of adult peak were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September, the trapping number of the last three times was larger, the adult emergence from April to November.Therefore, the sex pheromone were applied to monitor the adult emergence of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 trapping and killing adult had better effect.
Key words: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Sex pheromone;Trapping effect;Experiments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主要寄主為松樹、核桃、板栗、桃、柿、無花果、玉米、高粱等,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湖北、山東、陜西、內蒙、黑龍江等地均有分布。幼蟲取食松樹梢頭針葉,導致新梢松針彎曲、叢包、畸形,該蟲具有轉移為害特點,往往造成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1-2]。松梢害蟲種類較多,常集中并轉移危害[3]。桃蛀螟在松樹上多與微紅梢斑螟、松實小卷蛾等卷蛾和螟蛾科害蟲混合為害,嚴重時成片松樹沒有可用梢頭。
由于桃蛀螟幼蟲取食松針后,將松針包裹形成一個封閉的生存環(huán)境,較為隱蔽,常規(guī)的物理、化學藥劑防治方法無法起到有效的作用。而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蛾是近年來國家倡導的綠色防治技術,該方法可以減少化學農藥污染和殘留問題,有利于保護天敵,被譽為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佳害蟲生態(tài)治理方法[4-6]。因此,本研究應用桃蛀螟性引誘劑誘捕器對南寧市林科所內3片馬尾松林內桃蛀螟的誘捕效果進行了比較試驗,同時根據誘捕結果對桃蛀螟在松林的年發(fā)生動態(tài)進行分析,旨在明確性引誘劑的作用效果,摸清桃蛀螟的發(fā)生規(guī)律,為松樹林內的桃蛀螟害蟲監(jiān)測和無公害防治技術提供支撐和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用桃蛀螟性引誘劑誘芯和三角形誘捕器均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誘芯為橡皮頭式,性引誘劑填充在橡皮頭凹槽內。三角形誘捕器制作材料為瓦楞紙。長50cm,寬25cm,在長邊機器沖壓折線,在左側寬邊鉆3孔,右側寬邊鉆2孔。按壓好的線折疊成三角形,用一根40cm長不銹鋼絲連接對接縫處對稱的4個孔,用20cm長不銹鋼絲一端固定橡皮頭誘芯的邊緣,另一端從誘捕器內側懸掛于剩余左側中間孔,使誘芯高于底面1cm左右。將雙面粘蟲膠片揭開一面,膠面朝上放在三角形誘捕器的底面,用回形針固定膠片。待更換誘芯或者膠片粘滿蟲后更換誘芯并清理膠片或者翻轉膠片,使用另一面。
1.2 試驗松林 試驗松林位于南寧市武鳴縣境內,為南寧市林科所種植馬尾松林。選擇種子園、示范林和基因庫3個試驗點。其中種子園松樹1984年造林,平均樹高15.5m。示范林松樹于2010年造林,平均樹高3.5m。基因庫松樹于2011年造林,平均樹高2.7m。
1.3 試驗設計 在種子園、示范林和基因庫3個試驗點設置3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以不使用性引誘劑的誘捕器為對照。處理組誘捕器上放桃蛀螟性引誘劑誘芯1枚,對照放空白誘芯1枚。將放誘芯的誘捕器懸掛在種子園、示范林和基因庫3個試驗點內,其中種子園誘芯懸掛于樹冠下部,懸掛高度4.2m,示范林誘芯懸掛于樹冠中上部,懸掛高度1.5m,基因庫誘芯懸掛于樹冠中上部,懸掛高度1.4m。誘捕器間隔30m。性引誘劑誘芯每隔45d更換一次,并檢查誘捕器是否完好,確保誘捕器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
1.4 數據統(tǒng)計 誘捕器于2013年11月安裝在上述松林內,每隔4d統(tǒng)計一次粘蟲膠片上的桃蛀螟成蟲數量,統(tǒng)計數據至2014年12月。以不同林齡誘蟲量為指標,比較性引誘劑的效果。以試驗點為橫坐標,年誘捕桃蛀螟成蟲數量為縱坐標,建立桃蛀螟成蟲試驗點誘捕量圖及總量圖。以月份為橫坐標,每月誘捕桃蛀螟成蟲數量為縱坐標,根據年統(tǒng)計結果,建立桃蛀螟成蟲數量年變化曲線。采用Excel圖表向導建立變化曲線和誘捕量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3個試驗點誘捕桃蛀螟成蟲數量及總量 在種子園、基因庫和示范林分別放置誘捕器,各試驗點誘捕成蟲結果顯示,種子園誘蟲59頭,基因庫誘蟲14頭,示范林誘蟲74頭,誘捕總量共計147頭,對照未見誘捕到成蟲,平均每個誘捕器誘捕到的雄蛾量為16頭(圖1)。其中種子園和示范林誘蟲數量占總誘捕量的40%和50%,基因庫誘捕量占誘捕總量的10%。種子園和示范林桃蛀螟成蟲數量較多,而基因庫數量相對較少。
2.2 誘捕桃蛀螟成蟲年變化 從3個試驗點誘捕桃蛀螟成蟲年變化結果顯示,誘捕桃蛀螟成蟲有4個峰值,也就是有4個世代,始見期在1月中旬、3月中旬、5月中旬、8月中旬,高峰期分別出現在1月、4月、7月、9月,后3個月份誘捕數量較多,其中4月誘捕成蟲47頭,7月誘捕32頭,9月誘捕20頭。自4月開始至11月一直誘捕到較多成蟲(圖2)。
3 結論與討論
3.1 不同試驗點誘殺成蟲數量 供試性引誘劑在3個試驗點均誘捕到桃蛀螟成蟲,其中在松樹種子園和示范林誘捕數量較多,說明該林分內松樹嫩梢和周邊環(huán)境較適宜該蟲取食和繁殖。由于該蟲產卵量大,每雌可以產卵169粒,按照孵化率80%計算,可以孵化135頭幼蟲,對枝條危害巨大。而利用性引誘劑將雄成蟲誘殺,減少了雌雄成蟲交配的幾率,大大降低了下一代蟲口密度,是一項有效、可行、環(huán)保的生物防治措施,值得在松林內桃蛀螟重點發(fā)生區(qū)域使用。
3.2 誘殺技術可用于對桃蛀螟發(fā)生動態(tài)的監(jiān)測 資料記載,桃蛀螟在北方各省年發(fā)生2~3代,華中地區(qū)5代,但是其主要寄主多為高粱、玉米、僵果、向日葵盤等,屬于蛀果型松梢螟,而在南寧發(fā)現桃蛀螟危害馬尾松,幼蟲生活在蟲苞內,屬于針葉樹型桃蛀螟[7]。根據吳忠發(fā)[8]等的研究發(fā)現,桃蛀螟在南寧地區(qū)的姜科植物上每年發(fā)生4~5代,從本次誘捕的桃蛀螟成蟲數量動態(tài)顯示,統(tǒng)計每個月份3個試驗點的誘捕成蟲總量,發(fā)現成蟲有4個活動時期,也就是說在南寧地區(qū)松林內桃蛀螟可以發(fā)生4代。而馬盛安等的報道也發(fā)現桃蛀螟在福建等地區(qū)的松林1a發(fā)生4~5代,以老熟幼蟲越冬,越冬后幼蟲仍可以繼續(xù)危害[2,9]。筆者于2015年1月在南寧市林科所松林內調查時,也發(fā)現越冬代桃蛀螟幼蟲有繼續(xù)危害的特性。可見,利用桃蛀螟性引誘劑誘捕器監(jiān)測松林內桃蛀螟的發(fā)生動態(tài)和規(guī)律,可以為該蟲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提供可靠數據。
參考文獻
[1]鹿金秋.桃蛀螟發(fā)生規(guī)律及生物學特性的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08.
[2]王國興.微紅梢斑螟和桃蛀螟預測預報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
[3]李鎮(zhèn)宇.營林措施與森林害蟲的控制[J].廣西林業(yè)科學,2012,41(3):207-212.
[4]葉福春,陳銀方.5種茶尺蠖誘芯的誘捕效果試驗[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4(10):1570-1571.
[5]楊春玲,劉巍巍.性信息素監(jiān)測和防治梨小食心蟲[J].農藥,2011(1):45.
[6]王安蛀,李東鴻,梁婷婷,等.3種性引誘劑誘捕器對桃園梨小食心蟲誘捕試驗[J].西北農業(yè)學報,2012,21(11):203-206.
[7]林志鵬,余能健,吳志遠,等.福建明溪桃蛀螟的防治[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5,15(1):67-71.
[8]吳忠發(fā),謝保齡.桃蛀螟為害姜科植物的特性及防治[J].廣西農業(yè)科學,1998,3:142,148.
[9]馬盛安,魯緒祥,吳獻春.桃蛀螟危害松梢的研究[J].安徽林業(yè)科技,1995,森防專集:14-1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