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飛
摘 要:該文闡述了近自然育林的定義、基本原則及具體經營方法,分析了木蘭林管局采取近自然經營模式的背景及取得的成效,并從政策支撐、資金支撐、團隊支撐等方面進行了經驗總結,以促進該經營理念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近自然育林;經營模式;原則和方法;成效;經驗
中圖分類號 S7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115-02
近一個世紀以來,由于多個國家一直存在人工林結構不穩定和地力衰退等問題,近自然林業成為林業理論和研究的重點。近自然育林的經營理念最早來自于林業最發達的德國,于1898年由Gayer提出,該理論要求按照自然規律,盡量借助自然的力量,適當地采取人為干預對森林進行撫育管理等。該理論并不是放任自流、讓森林完全回到天然狀態,而是以當地的鄉土樹種為主,按照符合或者接近自然生態的規律,達到林分自然更新的目的,確保森林內的各種資源達到動態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對森林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培育出接近自然卻優于自然、結構合理、功能完備、能持續發展的森林體系。本文以木蘭林管局為例,對近自然育林的經營模式進行了探討。
1 近自然育林的基本原則
1.1 重視林地發展潛力 近自然育林中將對現有林地資源自然生產力的保護、恢復等放在第一位置,要求在林地的經營過程中盡量對土地資源與自然環境進行保護,一旦林地內有病蟲害發生,盡量避免使用化學防治,而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對林地破壞小的方法,以免破壞森林內的遺傳多樣性。
1.2 適地適樹 近自然育林理念下,樹種選擇要結合林地的具體情況,要求盡量根據原來的生態條件進行選擇,一般以當地鄉土樹種為主,搭配種植利于林地生態健康的其他樹種(包括外來樹種等),以確保造林后形成的新群落與外部自然環境盡快達到和諧狀態,增加林地的穩定性。
1.3 采取混交育林 為了豐富森林的結構、提高生產力,不可選擇單一樹種進行造林,可選擇針葉樹種與闊樹種進行混合造林,與單一樹種所形成的林分相比,混交林的植被群落更加穩定,可以更好地維持森林的物種多樣性。此外,由于闊葉樹種中所含的油分少,用于造林可使整個植被群落的油脂含量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火災發生的可能性[1]。
1.4 單株撫育 在近自然育林中,每棵目標樹都具有一定的經濟、生態及社會價值,而每棵樹的成熟期均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對于目標樹木要進行單株撫育管理,并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擇伐,以形成層次多樣、結構豐富的森林生態系統。
2 近自然育林的具體經營方法
2.1 確定目標樹及徑級標準 在選擇目標樹時,要綜合考慮樹種、徑級、干型、冠型、長勢、健康狀況等標準,樹種主要以適宜在當地生長的鄉土樹種為主。徑級是指要選擇具有生長優勢、直徑較粗的樹木,具體的直徑標準并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因樹種的類型、當地的木材質量及價格等而有所變化,一般是將經濟效益達到最高時的直徑確定為目標樹的直徑。
2.2 對目標樹進行單株撫育 一般在苗木處于幼齡階段就選擇遺傳品質較佳的個體作為目標樹,在整個育林過程中僅對目標樹進行管理,包括除草、修枝等,伐去其他影響目標樹生長的樹木,對于不會影響或者影響不大的灌木或者喬木則任其生長。當目標樹達到目標直徑后,下層天然更新達到培育要求即可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擇伐。
2.3 科學防治森林病蟲害 近自然育林理念下,要求盡量通過提高森林系統自身抵御災害的能力來達到防治災害的效果,一旦森林不能通過自身的免疫力來抵御災害時,就需要人類采取適當的干預來治理災害,一般應盡量選擇對生態系統破壞小的生物技術方法,只有在災害已大范圍發生、生物防治無法有效地抑制災害的繼續擴散時才可適當采取化學方法,以免對系統中的其他生物造成過多不利影響。
2.4 堅持天然更新與人工更新相結合 近自然育林要求充分地利用天然更新的方法達到森林更新的目的,但是天然更新過程非常復雜,需要溫度、光照、水分等多種條件均達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達到,且需要的過程較長,因此在某些環境下僅采取天然更新的方式效果不明顯,還需要輔以適當的人工更新。
3 木蘭林管局采取近自然經營模式的背景分析
木蘭林管局位于河北省圍場縣境內,于1963年建立,在2008年以前,境內的森林資源質量差,總積蓄量少,天然林、人工林的經營面積僅為3 386.67、1 706.67hm2,為了維持日常的開支,不得已采取大面積對成林木材進行皆伐的方式獲得收入,此種方式對木蘭林管局的森林資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經過多年的發展,木蘭林管局的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育林理念的缺乏及技術的落后,林地的生產潛力未達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未達到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此,木蘭林管局經過多方面的調研,于2010年從德國引進了“近自然育林”的森林撫育理念,并結合木蘭林管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育林新模式,其是基于近自然育林的理念,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跳出了以往老套的砍與造的重復循環,使林區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4 取得的成效
自2010年以來,木蘭林管局在“近自然育林”新營林思想的指導下,抓住了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資金項目的有利時機,以科學營林作為林業管理的重點,通過全面地對傳統育林方式的改革,有效地促進了森林撫育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4.1 形成了合理的森林經營模式 引進先進的育林理念“近自然育林”后,木蘭林管局加強了與國內外專家的交流,多方面總結經驗,加大在林區內的實踐探索,形成了適合當地的森林經營模式,實現傳統營林模式的轉變,使林區內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營林之路[2-3]。
4.2 營林技術逐漸完善 實行“近自然育林”新理念后,完善了木蘭林管局內的森林經營模式,實現了多元化,不僅有利于不同立地條件下森林撫育工作的開展,還較以前有了更強的針對性,使林地的生產潛力得以發揮,促使了林分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4.3 流域經營效果明顯 木蘭林管局在2011-2015年期間,按照全流域經營的原則對事先規劃的近70個流域進行治理,效果顯著,成功地打造出20個精品流域,綜合治理面積超過1.33萬hm2,修建的林間道路的總長度超過600km,林間道路的平均密度達到了5.7m/hm2,確保了整個林區的環境優美、道路暢通。
4.4 成為全國森林經營試驗示范區 木蘭林管局經過實踐、探索、總結,提出全新的營林模式,與傳統的大面積皆伐相比,采取了適當間伐的模式,2011-2015年減少皆伐的面積及資源消耗量分別在2 000hm2以上、24萬m3,森林覆蓋率增加的幅度超過6個百分點,消除貶值資源、增加優質資源的量分別為30萬、20萬m3,科學撫育的林地面積超過了4萬hm2,單位面積的立木蓄積量也較之前增加了幾倍,有效地兼顧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被列為全國森林經營試驗示范區。
4.5 完成森林經營規劃編制 作為森林經營方案編制試點單位,木蘭林管局在中外相關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的調查、實踐,制定了《森林經營法案編制指南》,經過全體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初步完成了森林經營規劃的編制,并通過開展多次培訓、論證等,大大提高了方案的整體水平,促進了木蘭林管局森林經營工作的有序開展。
5 經驗總結
5.1 政策支撐 木蘭林管局開展的“近自然育林”的森林經營理念及技術路線處于國內前列,雖然在實行過程中現行的森林經營技術規程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生制約作用,但是由于該理念在其他國家有明顯的成效,因此我國較為重視,在很多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在此有利的背景下木蘭林管局先后爭取到了省和國家的五大試點及五大財政項目,為“近自然育林”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5.2 資金支撐 由于木蘭林管局森林經營主要采取間伐的方式,導致資金的缺乏,為了增加收入,該局提出了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即以苗木和副業達到養林的效果,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產業的多樣化,大大增加了經濟收入。如2013年苗木的利潤就超過5 000萬元、2013年開始營業的房地產公司當年利潤就達到3 000萬元,這些均成為了木蘭林管局新的經濟增長點。
5.3 團隊支撐 自引進“近自然育林”的新理念以來,木蘭林管局就該理論對全體干部職工進行了培訓,總的培訓時間超過570個工作日,讓該理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鼓勵大家積極奮戰在第一線,將學習的成果盡快地運用到實踐中,用事業將大家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一起[4]。
參考文獻
[1]裘群英,胡國華,劉良源.采用新型近自然式人工促進封山育林模式[J].江西科學,2011,29(6):407-410.
[2]梁瑞龍,汪利燕,徐海華.廣西應用近自然林經營技術探討[J].廣西林業科學,2009(4):228-231.
[3]楊梅,黃曉露.引入近自然林業理念促進森林培育學科的發展[J].廣西農業科學,2010(5):508-510.
[4]劉利民.森林近自然經營理念原則和方法——以河北省木蘭林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4):79-8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