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 要】“自閉癥”,又被稱為“孤獨癥”,屬兒童早期出現的一種廣泛性腦發育障礙,為一種精神殘疾,主要表現為交流、語言與行為等方面的障礙。而有研究發現,盡早為自閉癥患者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治療方案,可顯著提升智商,改善其語言與行為能力,使之更好適應正常的學校生活。而“融合教育理念”的出現,就為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治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今,伴隨特殊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融合教育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推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诖?,文章從融合教育理念闡述入手,通過案例舉例的方式,簡要談談自閉癥兒童實施融合教育干預的效果。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 ? ? ?融合教育 ? ? 干預 ? ? 成效
一、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為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潮,由20世紀70年代的特殊教育領域中的“回歸主流”運動發展而言,就是指最大限度為特殊兒童創造條件,將其同正常兒童安置在一起,從而為特殊兒童提供一個正常的生活與學習環境的一種教育形式(王佳眉,2006)。
二、個案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干預研究
(一)研究對象
兒童A,女,2001年8月出生,西安市人。在出生時,并未見任何異常癥狀,且出生時體重達6斤。成長至2歲時,發現異常癥狀。但是,因兒童A姐姐也是一名嚴重自閉癥患者,故父母一直無法相信A也存在異常,孤兒帶著恐懼不安心理前往西安兒童醫院與附屬二院等多家醫院咨詢、就診,結果均確診為自閉癥。兒童A自2004年9月進入幼兒園4班學習,因A為高干子弟,故父母積極同幼兒園協商,并表示愿配合幼兒園展開對A的教育。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閉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鄧紅珠,2005) 對研究對象進行前后測定,科學評估自閉癥兒童的發展和融合教育干預效果。該評估量表由美國自閉癥研究所編制,共分為“語言、社交、感知覺、行為”4大 項,總分為179,分值越高,代表受評者自閉癥的癥狀越嚴重。
(三)研究結果
如表1所示,干預前后測試結果表示,經融合教育干預后,兒童A 在語言、社交與行為方面有了較大進步。但是,感知覺方面仍發展緩慢,且分值同干預前無顯著差異??偟膩碚f,研究者的設計與融合教育干預措施的采取,對該兒童的發展起到了一定效果(程秀蘭,2009)
三、具體干預過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5年3月—2005年7月):主要任務就是同兒童A構建良好親情關系,主動同其玩耍,引導其發出聲音,并逐步訓練其同他人展開交往;
第二階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主要任務就是展開感覺與語言訓練,幫助兒童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
第三階段(2006年9月—2007年1月):主要任務就是展開情感訓練,即逐步引導兒童A了解、感知他人行為,并學會同他人分享自我情感與想法;
第四階段(2007年1月—2008年1月):主要任務就是展開交往訓練,即引導兒童A逐漸重視與同伴間的交往,一步步引導其主動同他人交往,使之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得到逐步提升(程秀蘭,2009)
四、個案研究分析與反思
(一)分析
通過個案分析,我們也很容易清晰告知到自閉癥兒童的共同之處,即①教師與家長雙方間的密切配合,對引導自閉癥學生展開正常生活與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②采取積極措施逐步鍛煉自閉癥兒童人際交往能力與對同伴的重視能力,是自閉癥兒童教育的兩個重點所在。故結合上述研究方法與結果可知,針對自閉癥兒童教育,只有正視這兩個重點,制定針對性的教育計劃與任務,就可充分發揮出融合教育的價值,提高干預效果。(程秀蘭,2009)
(二)反思
融合教育的有序展開,能夠為自閉癥兒童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增加其同正常兒童間的溝通交流與互動,使之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溝通與社交技能,使之在“融合情境中受益更多”?;诖?,應該如何提升融合教育成效,如何讓這些自閉癥兒童走向平等,正常生活,走出自己的人生,又成為我們與社會應該重點反思并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五、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融合教育在自閉癥兒童教育中有著較明顯的成效。而這也就說明了,在融合教育這個大環境下,引導自閉癥兒童同正常兒童共同學習、生活,有利于自閉癥兒童更好模仿,學習交往、言語的技巧。因為對于一個兒童而說,模仿是其習得更多社會行為的關鍵前提所在,若是一味地將自閉癥兒童束縛在專門、特殊的訓練中心,使之同正常學習、生活環境相脫離,僅僅只是將其從“個體自閉世界”帶入了“集體自閉世界”,并不能真正發揮出教育的作用。故積極展開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吳攸菁.探討自閉癥兒童在融合班的學習經驗——以三個就讀竹師實小融合班的自閉癥學生為例. 臺灣:新竹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2:95-99.
[2]李春梅,林利,劉穎.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A].醫學綜述,2009(16).
[3]余波. 成績分析對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影響[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7, 12 (24).
[4]程秀蘭,王莉,李麗娥,張曉艷.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干預的個案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9(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