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步入新常態,機遇與挑戰并存。改革與轉型,則繼續導引著中國的未來之路。
時值歲末,又到了總結、回眸和預測的時刻。回顧2015這一年,單純從經濟增長數字上來看,“三駕馬車”似乎沒有帶來更多的驚喜,但在技術與商業的嬗變中凸顯出了多重的機會。
過去一年,在“雙創”(全民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之下,一股新的創業潮流為之興起。與此同時,這種以互聯網發展為主導的創新,也在領新一波的商業變革。
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中國成長的空間同樣值得期待。縱觀中國的“雙創”領域,讓世人羨慕的,除了不斷崛起的海量市場,還有我們的優秀人才。他們是顛覆式創新與經濟轉型與改革的實踐力量。
與前些年相比,經濟的新氣候和新環境不再是和風細雨。但反過來講,這也更能夠顯示出企業家們在逆境中的意志與能力。
經濟學家吳敬璉在2015中國企業家領袖峰會上呼吁,企業家要做出準備,要適應新的經營環境。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是變革的積極參加者。他認為,在新的改革風口下,企業與企業家要有所取舍,在市場化、法制化的變革中詮釋自己的意義。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2030年將超越美國、2050年將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0%這樣的趨勢判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認為中國經濟處在崩潰邊緣,認為中國未來的崛起與可能性的崩潰。唱多與唱衰中國的都大有人在。中國的未來是躊躇不前還是繼續崛起,還有待證明。
轉型抑或改革,導向的是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當務之急,中國經濟已經不是探尋未來多少年超越美國的話題,而是涵蓋地區、人口、資源等等在內的均衡發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未來五年全面消除貧困人口,讓七千多萬人脫貧,是政府決策中的突出亮點。宏觀層面,供給側改革為未來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要務,保持穩定、均衡的發展,實現超越以往的跨越,仍是決策者面前的挑戰。
新的一年,又是除舊布新的好時機。本期封面故事側重的,正是對既有經濟成績、現狀的總結,來導引出未來的可能方向。我們也愿意,與改革的決策者和踐行者們一起,來共同探尋著中國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