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娟
創業是一場孤獨的冒險,但冒險需要指南針。經歷和見證了創業大潮的顛簸之后,于歲末加以沉淀和反思,或更有價值。
毫無疑問,2015年將在創業和投資史上留下輝煌但又慘烈的記錄。一方面,政策利好明顯,一輪輪巨額融資像越滾越大的雪球,獨角獸公司更成為創業和投資人共同的精神圖騰。而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放緩、股市波動等因素,死亡名單上的面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不要創業,除非你能克服他人無法超越的壁壘;不要創業,除非你找到了價值觀等志同道合的伙伴;不要創業,除非你不要浪漫?!敝Z亞財富CEO汪靜波曾這樣建議當下的創業者們。毋庸置疑,她反向陳述著的正是創業道路中的艱辛異常。
創業潮經歷了一番“浪淘沙”式的過濾之后,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親密關系能否延續得更長久,答案更待明朗。
方向對了,隨時都是創業好時代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可能沒有任何一個階段像當下這樣適合創業,從國家層面到市場環境都在激發人們去投入創業,并且人才和資金問題相對幾年前都些許充足。然而,創業的道路并不平坦。不少創業者感慨,如今的創業門檻限制很多,留給創業者的勝算少之又少。何況,創業路上還有BAT這樣武功高強、內部創新及反應又靈活的公司架設攔阻,簡直就是最壞的時代。
張鵬
創業者,中子星優財創始人
作為創業者來說,我認為現在肯定是一個創業最好的時代。首先在技術層面,現在是一個技術變革的時代,傳感器文化、云存儲和大數據,通過技術的變革,可以衍生出無數的可能性。以前很多想不到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傳感器收集信息,通過云計算分析,可以得出很多的應用,可以找到很多點去做創新,進而也給予創業者更多的空間。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像我們做的是金融行業的創業和創新。其實從傳統行業進行變革,擁有很大的空間,中間有許多壁壘可以打破,也有許多中介可以去掉,所以給予創業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我認為這肯定是非常好的時代。
因此有不少投資人愿意出資支持創業,不管是從天使階段,還是后面的A輪、B輪,都提供了充足的彈藥。當然有不少創業項目很燒錢,在我看來,不管燒錢得來的效果如何,對創業者而言,就是給他們提供了強有勁的支持。
張天一
創業者,伏牛堂創始人
早在2014年4月伏牛堂創立之初,還沒有“雙創”這個概念,直到5月中旬國家才第一次提到“雙創”,而人社部當時提到的首個案例便是我。其實伏牛堂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專注做一家米粉店。而像伏牛堂這樣被不少人認為是標準的創業炮灰團隊,自身在創立之初也看不到任何商業前途。然而,如此沒有前途的項目,加上沒有前途的團隊,為什么能活到今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后來發現當餐飲行業困惑到不得不轉型時,互聯網思維恰如稻草,伏牛堂只是恰巧出現了而已。
踩上了行業轉型潮的點,再貼上一個互聯網思維標簽,然后在接下來一年時間內,這個行業最好的錢,最好的人,最新的技術、模式等資源都在進行聚攏效應。當然除了時代潮,伏牛堂也正被餐飲行業的轉型潮推著走。
伏牛堂這樣一個當初沒有勝算的團隊,做成了沒有勝算的米粉項目,回看過程,是時代、行業、品類這三只手一直推著團隊往前走。另外,創始人不能懶,更不能輕易改變方向,伏牛堂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盛希泰
投資人,洪泰基金創始合伙人
毫無疑問這是創業最好的時代,這絕非給政府背書。我做投行20多年,直到2014年洪泰基金成立,才親身體會了創客的意義。之前20年做證券為我培養了一個好習慣——對宏觀經濟和政治保持敏感性?!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這8個字之所以頻繁被提及,主要是因為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非這樣做不可的時刻——傳統經濟非常差的存量經濟時代。
對經濟增長動力而言,存量不行則靠增量,增量又靠新企業,新企業又靠創業,如此一看,邏輯是相通的。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只要政策推動各個方面到位了,就一定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但問題都有雙面性,對于投資人來講,最難以接受的便是一個企業上市時的過度包裝。一般創業者剛起步,如何真實面對投資人和社會,我認為是最起碼原則,然而當下的創業大潮中難以避免有一些項目或者團隊還是比較虛浮。
正是處于國家大力鼓勵并支持創業的大背景下,行業內的創業者受到媒體的過度吹捧。創業者們需要找事干,需要找盈利模式,需要做流量,需要做收入,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一起步就會受到形形色色的追捧,這樣或多或少會產生變形,這對一個創業剛起步的項目來講是很要命的。
如何生存?這是個問題
從2015年年初趕集和58的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并等等,整合并購成為行業中的一股大潮,合并之后便產生了更強大、更難以競爭的對手。曾經創業的路上有一個快魚吃慢魚,現在似乎到了大魚吃小魚的時代。如果創業者們有選擇站隊的機會,他們更愿意選擇抱大腿式被兼并收購,還是堅持獨立IPO生存,即使未來遭遇退出?
張鵬
創業者,中子星優財創始人
在這樣一個跨界的時代,創業者要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外部的威脅和機會。我認為傳統行業充滿著的是平面化的機會,而“互聯網+”之后創業的我們需要進行多維度的分析。比如說威脅,實際上并不是來自于競爭對手,因為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根本看不到跟自己做得完全一樣的競爭對手。我認為最大的威脅來自于界外。特別是BAT一旦看懂了其中的商業模式會立刻殺進來,瞬間便可用龐大的流量把創業者干掉。再者加上其他有供應鏈金融和房地產消費信貸的企業,看到這個模式也立刻涉入進行市場爭奪,毫無疑問,跨界成為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威脅。
不過,機會也暗藏其中。當別人跨界再進來時,你也可以逆向思維跨界出去,即通過場景消費、場景營銷等把本行業的東西推到其他的行業。所以威脅與機遇是并存的。endprint
至于是不是有機會抱大腿,我覺得這個跟生存需要攸關,如果生存不下去了就要抱大腿,如果可以闖出一條路來的話,創業者還真需要堅持盡量闖一闖。
孫宇晨
創業者,銳波創始人
無論是融資,還是獨立IPO等資本層面的不同動作,本質都是一個——企業在求生存。對于現在90%的企業創始人來說,并沒有把創業當成一輩子的事干,因為大家都知道創業過程中有多苦。然而也有像馬云這樣連續十幾年創業并成功的人士,不僅不覺得難受,反而樂在其中,這本身是很難得的品質,很多人并不具備這個東西。
2015年出現了不少公司合并的案例,由于阿里巴巴也在其中,我便同阿里巴巴首席戰略官曾鳴展開過討論。在曾鳴看來,這些case遠非資本層面要求合并那樣簡單。他認為,這其中有不少被合并的企業創始人覺得創業的路子太苦了,熬得時間太長了,堅持不住了才抱大腿;抑或創業者不想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繼續下去,想尋找一些平衡,最終和競爭對手選擇合并。這些都成為創業大潮中的常事。
對于我自己來說,我是一個始終把創業當成自己唯一歸宿的人。比如說我的公司賣掉了,或者合并,或者獨立IPO,即便我不創業了,下一件事還是創業。我想清楚以后,覺得自己除了創業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我感覺其他所有東西或者方式方法,抑或是措施、手段,對我而言都是為了去幫助我實現一件事。即便創業很辛苦,而且會承受很多常人不能承受的壓力,但是我會一直追求它,比如20年后,即便我已經不在現在的行業領域內,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依然會在創業。
李豐
投資人,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
實際上,當前市場發生了一個巨變,那就是從投資規模來看,花最多錢的不是VC也不是PE,而是BAT這三家大公司。隨著競爭的加劇,創新覆蓋的領域和環節逐漸增多,大公司來不及做小小的創新,因此展開比較快的投資布局。
除此之外,100億元以上的公司又出現了若干個,比如滴滴、58+趕集、攜程+去哪兒、京東、小米等。創業者的確會考慮抱大腿的問題,但是隨著大腿也越來越多,胖瘦問題又讓創業者糾結很多。
我一直不斷強調,在過去4年當中,中國出現了非常多還未上市、估值就已經上百億元的獨角獸公司,這在側面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企業的價值永遠由兩件事決定,一是企業的內生價值,一旦有所創新和增長,創造了新的經濟模式和用戶習慣,便會產生內生增長價值;其次是資金供給造就的價值,資本大量涌入推高了資產價格。而今之所以出現那么多的巨頭合并案例,主要原因便是資金供給產生的資產價格溢價趨于平緩了,企業為了追求資本的流動性,不得不尋求合并等等。
以此推至更具有代表性的創業者,我覺得他們最好的品質就是“堅持比聰明重要一些,做正確的事要比獲得高速成長重要一些”。換句話說,創業者獲得企業內生價值增長,比獲得企業資產價值增長來得更重要。
創業需要回歸常識和理性
創業本身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創業者內心都需要有迎接5-10年坐冷板凳的準備。正因如此,不少創業者將創業的過程視為自身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過程中,尤為需要提及的是,在創業者的背后那些懂得如何引導成長的優秀投資人,這些“定盤星”不僅可以解決創業者的資金難題,更將在商業邏輯和根本性問題等諸多方面給予創業者經驗指導。
孫宇晨
創業者,銳波創始人
其實創業最大的坑就是沒辦法堅持創業這件事。這種堅持跟員工沒有關系,而是考驗創始人內心的一個大問題:他能否一如既往地堅持去做這個事,即便外界不看好或遇到很多問題,但只要創始人堅信能將這個問題解決掉,他便可以動用多少資源都能去解決這個事情。如果主心骨沒有了,其他都白談。
我曾經一度難以解決問題,在是否繼續的問題上徘徊,后來機緣巧合進了馬云的湖畔大學。當時就自己痛苦的狀態問過馬云,他當時跟我講,“你現在做的是還不到1億美金的公司,當你做到10億美金的時候,你的痛苦會乘10,做到100億時會乘100,做到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時會乘1000、2000甚至5000?!钡拇_,中國最頂尖的創業者會承擔更為難熬的壓力。只要創業,壓力和方方面面的問題攔阻就會越多,而創始人不應該逃避責任,更應該與壓力為伴,視其為動力,不要試圖減輕它,而是去適應習慣它,承認它會伴隨公司的成長。如此一來,還有什么能讓創業者放棄創業呢?
王強
投資人,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
作為投資人,更愿意告誡所投企業的創始人或者未來企業家應該注重兩個東西,一定要樹立自己商業的常識,之后才要確定商業理性。而什么是常識,什么是理性?
常識就是無論是思想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要知曉現實變化的潮流是什么?一定要冷靜下來追問商業的本質——用最有效率的手段提供最高的流動性,多年來一直是這樣的。提供的有效性是什么,什么是最有效的,這個可以隨著時代發展。之所以說如今的創業總會出現泡沫,主要是因為一些年輕企業家忘掉了這個常識。他們認為提供有效性不是重要的,如何提高有效性才是重要的。結果就出現了沒有雞就想著雞蛋的問題。
大家營銷無所不用其極。用投資人的錢補貼公司的需求,我認為這樣的公司存在的概率是零,首先價值觀就是錯誤的。這樣的公司從投資人來看,一般不會投這樣愚蠢的公司。假如投資面向的是扭曲價值觀的企業,你能期待它為用戶提供真正有用的有效性嗎?不可能。
理性是什么?當所有人從常識角度認為你走進的這個領域是不可能的,而你敢于通過你真正的分析給出一種可能性,這將在商業帝國龐大的系統中,出現一些引領世界潮流的極少數的領袖人物,而這些領袖人物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他們靠的不是常識,而是超越常識背后的理性。從投資人角度來講,更愿意讓每一個創業者回歸常識和理性。因為作為一個企業,等待死亡的概率,遠遠大于生存的概率。
張鵬
創業者,中子星優財創始人
任何一個創業者,特別是開始的時候,一定是非常孤獨的,不僅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全新的,連團隊都是全新的,很多決策需要創業者自己做,所以會感覺形單影只,這時候需要投資人提供幫助,不僅僅是資本涌入,更需要被給予建議和鼓勵。包括投資人在各行各業看到的失敗案例及教訓都可以告訴新的創業者,以做經驗指導。
當然,投資人更要去倒逼創業者。因為創業公司一旦發展到一定階段,創始團隊多少會產生一些盲目自信以及膨脹的欲望,此時背后的投資人需要從各種指標中架設框架,讓創業者回歸到最為正確的商業邏輯軌跡上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