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要: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包括遴選條件和遴選考試實施過程兩部分。遴選考試制度的確立有助于促進校長專業化發展,對校長專業化知識體系、技能體系和觀念體系的構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遴選考試制度的建立是校長專業化發展從理論到實踐的選擇。
關鍵詞: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中小學校長遴選;校長專業化;制度分析
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是自1999年頒布《“國民”教育法》開始實施的,為學校選拔候用校長而制定,是公立中小學校長的準入制度。臺灣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由縣市政府組織遴選委員會進行相關的組織工作,遴選考試制度包含了遴選條件和遴選考試實施過程兩個部分,是實現校長專業化發展的基礎。
一、校長專業化概念界定
我國校長專業化研究興起于21世紀初,在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很多學者對校長專業化提出了自己的認識,結合以往學者對專業化的認識,本文認為校長專業化是指校長這一職業,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促進下,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能夠有效指導校長工作的專門知識體系、技能體系和觀念體系,并以此形成專業化組織和規范行業標準的一種動態發展過程。
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是臺灣地區校長專業化發展制度保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長專業化過程的保障制度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首先從校長的選拔制度開始,其次包括校長的職責制度、聘任制度、培訓和考核制度、激勵制度、監督制度等。相關學者指出,校長管理制度建設的重點是資格制度和激勵制度(包括職務晉升制度和薪酬制度)的建設。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正是校長專業化發展管理制度中的資格制度,是校長專業化整個保障制度體系中的基礎性制度,是決定校長專業化發展的基石。
二、臺灣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特點
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規定的遴選條件具體包括學歷資格與教育管理經歷、申請者積分、民族地區照顧三個主要方面的因素;遴選考試實施過程包括初試和復試兩個部分,體現了校長專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是臺灣地區校長專業化發展的具體體現,下文將從校長專業化發展的視角分析臺灣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的特點。
(一)動靜結合——保鮮知識體系的基礎
臺灣地區《教育人員任用條例》(2003年修訂版)按照學校的級別分別對“國民”小學校長、中學校長、高級中學校長和職業學校校長的學歷資格進行了詳細要求。以中學為例,條例對擁有博士學位申請者的規定為“具有博士學位,曾任中小學教師及‘國民中學主任兩年以上,且成績優良者”。對擁有學士學位申請者的規定為“師范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大學教育學系畢業;其他院、系畢業且修習規定的教育學科及學分,并曾任中小學教師及‘國民中學主任六年以上,且成績優良者”。由此可見,學歷要求是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的第一重關卡。然而,上述條例對學歷的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論或一刀切,而是對于申請者所任職的學校類型和學歷條件都做出了詳細規定,有利于吸引更優秀的人投入到校長的遴選中來,也為后續的相關工作做好了前提準備。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一類工作能否成為一種專業性的職業,最主要看該類工作的技術要求和知識背景。臺灣地區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在初試和復試階段的考試均以大量的專業知識內容為主,既包括深刻的理論性問題,也包括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通過分析臺灣地區苗栗縣2011年的“‘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候用校長甄選試題”,我們發現,該套試題在知識結構和知識廣度上都對校長專業化的知識背景提出了較高要求。知識內容方面涉及了教師專業發展評鑒與教師專業自主關系的運行機制問題、學校教學中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問題、中小學信息課程問題,以及特色學校和自我效能理論問題。該套遴選考試試題在知識結構上涉及了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校長專業化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是能夠促進校長群體提升職業活動水平并為校長群體的職業活動提供有效指導的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指能夠幫助校長提升職業實踐水平的知識,既包括操作性知識,也包括能改變校長思維方式和辦學理念的理論知識,甚至是較抽象的理論知識。臺灣地區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涉及的知識內容可以分為教學類知識和管理類知識。校長是學校的管理者和領導者,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一名專業、合格的校長既要掌握技術層面的知識,即教學方面的知識,也要掌握豐富的管理知識。
對于申請者學歷的詳盡要求可以理解為一種靜態的知識要求。校長專業化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是教育發展的產物,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對教育有不同的要求,應以與時俱進、動態的眼光看待校長專業化發展所需的知識體系。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通過初試和復試對申請者進行考核,并將考試內容與現今教育改革、教育熱點和教育難點問題相結合,凸顯了構建動態知識體系的重要性。動靜結合的方式使得校長專業化發展所需的知識體系得以保鮮,給校長專業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二)以實為基——夯實技能體系的保障
校長是教育管理的第一線,校長的管理工作面對的是教育教學工作中各種實實在在的問題。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通過抓住中小學校長工作“實”的屬性促進校長的專業化發展。這種“實”緊緊圍繞著學校的工作實際和學校所處的現實社會背景。
第一個層面的“實”體現在遴選試題上。例如,苗栗縣2011年遴選初試試題前面的三個問題都是針對學校教育教學的現實問題而提出,怎么解決德育工作與智育工作的關系、如何看待中小學信息課程的實施都是一些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較為棘手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處理能夠反映一名校長的現實管理能力,也就是作為一名校長須掌握的技術能力,對于這些問題的提煉與整理能為校長專業化技能體系的構建提供必要保障。
第二個層面的“實”體現在“實”的環境上,即對實際環境的考慮是構建校長專業化技能體系的外部條件。這其中包括在遴選校長時充分考慮原住民意愿和遴選委員會的組成兩個具體方面。校長遴選制度規定在確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資格時要充分考慮到原住民的意愿。為了更好地保護臺灣地區原住民文化和充分考慮原住民在教育方面的利益公平性,臺灣地區《原住民族教育法》(2015年修訂版)的第二十五條規定:“原住民族中小學及原住民重點學校主任、校長,應優先遴選原住民各族群中已具主任、校長資格者擔任。”規定賦予了原住民參加遴選的優先權,但這種優先權的使用是有限度的,即規定只是適當降低了對遴選校長的硬件要求,保證了遴選的原住民身份候用校長具有校長專業化發展的基本素質,同時能更好地管理原住民教育,兼顧了校長專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原住民教育的實際。這種基于現實環境考慮構建的校長專業化發展技能體系是立足臺灣地區教育現實的思考和認識,能真正為臺灣地區校長專業化發展服務。
遴選考試委員會是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的具體組織者。遴選委員會由不同類型人員組成,其中涉及社會公正人士、家長委員會代表、學校教師代表、原住民委員代表、相關教育行政部門人員、教育專家等。每一類人員都力爭把自身的利益和主要觀點更多地滲入考試的相應環節。例如,家長委員會代表主要關心的是學校辦學水平和學生學業成績方面的因素;教師代表主要關心的是教師待遇以及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問題;教育行政人員主要關心的是學校、校長對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學校整體的發展等;教育專家主要針對學校的教學、學校的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考察。在考試過程中,對各方面要求和利益的整合是對一名侯選校長綜合能力的考察,是檢驗侯選校長管理和領導學校能力的有效手段。校長選拔的過程也是一個綜合、協調、均衡各方面利益的過程。
申請條件中對原住民意愿的考慮和遴選委員會的組成影響了校長專業化發展中技能體系的構建。從學校外部因素講,涉及社會對學校教育教學能力和效果的期待、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管理、家長對學校教學成果的具體要求等;從內部講,主要包括教師的工作和發展訴求、學生身心發展和學業成績要求,兩方面因素共同制約著學校的發展。這些基本的內外部訴求不斷地促進著校長專業化的發展。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實際反饋,校長專業化發展的技能體系正不斷從中吸取養分,以獲得豐富和完善。
(三)遴選制度——深化觀念體系的條件
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對校長專業化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制約作用。校長專業化的觀念體系可以分為知識觀念、角色觀念和倫理觀念,知識觀念和角色觀念是基礎,倫理觀念是保障。這種觀念體系是一種價值觀念的綜合體。價值觀念是指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形態,是人們關于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的系統,價值觀念的基礎和來源在于它是人們價值生活狀況的反映和實踐經驗的凝結。專業化的觀念來自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而實踐積累形成的未必是正確、科學的觀念,這就需要一種制度對實踐進行導向性的引領和制約。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正扮演這樣一個角色。
首先是角色觀念的形成。學校是教育變革的基本單位,而校長是變革的掌控者,其領導力和管理水平制約著教師教學、科研生產水平發揮的程度,影響著學習型組織目標的實現。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和管理核心,關乎學校的整體建設以及全體師生的發展規劃。角色觀念是校長專業化的起點,這種關于校長專業化發展的職業定位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校長職業的社會認同是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首要前提。其二,校長的專業化發展需要把校長這一職業定位為管理者和領導者,而不是單一的領導者或者其他。
其次是知識觀念的形成。校長專業化所需要的知識應該是以實踐為邏輯起點構建的動態知識體系,這其中既包含理論知識又包含實踐知識。關于動態的知識體系在前文中已經闡述,這里就不再贅述;對于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兩者之間應該是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關系。其中的一種理解是實踐知識來源于現實的學校管理工作,這些實踐知識得到提煉、整理、凝結后就形成了以實踐為導向的理論知識,用于指導學校的實踐工作;另外的一種理解是用深層次的理論知識對學校實踐工作進行總體把控和宏觀掌握,是學校實踐工作的理論根基,同時理論知識在實踐檢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充實和完善。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正是通過遴選的申請和遴選考試的實施來促進這種知識觀念的形成。
最后是倫理觀念的形成。學校是一個復雜的利益結合體,校長管理工作的開展要處理好各方面利益的關系,協調各方面因素,以實現學校的均衡發展,并最終實現育人的目的。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的制定不是某一方面利益的表達,而是遴選委員會綜合了各方面利益的結果。遴選考試是檢驗一名侯選校長是否能處理好上述問題的方式。侯選校長對相關問題的解答就是梳理、協調、統籌各方利益的一個縮影,這些問題能增加其對倫理觀念的認識,更能引發一個立志成為專業化校長的人的深層次思考。
三、啟示
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是校長專業化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制度,對校長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專業性知識背景和綜合素質進行考察,并以此來均衡以中小學辦學為中心的各個方面的利益,通過搭建校長和學校之間的平臺來促進學校的發展。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改變了人們對校長的根本認識,但仍存在不足。例如,現在的遴選委員會中沒有學生代表的實際參與、初試試題的構成類型中純理論知識偏多、復試環節中口試提問的標準不清晰等因素都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方面。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對校長專業化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是一種創新和進步。
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對我們的啟示可以概括為四點。第一,校長是一種職業,校長管理和領導學校的內在需求要求校長專業化發展,校長專業化發展是校長這一職業的歸宿。第二,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動態的知識體系建構是校長專業化發展的保障,這種知識體系的構建應以理論為基礎、實踐為導向。第三,校長遴選條件和遴選過程事關整個專業化發展的質量,對此項內容的規定要嚴格、科學。第四,校長遴選制度要均衡各方面對學校發展和校長專業化的具體要求,從而使校長的專業化發展有的放矢。
臺灣地區公立中小學校長遴選考試制度為校長專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校長專業化發展勢必會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而繼續深化和完善。
編輯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