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


摘要:基于范塔·艾瓦(Fanta Aw)和李訥·敦士默(Leeanne Dunsmore)的理論模型,高校構建國際合作關系涉及三大關鍵因素:預判合作、評估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執行合作。為了能夠順利與美國大學開展合作,中國大學需要了解美國大學所處的文化,美國大學的管理結構以及兩者不同的溝通環境。
關鍵詞:理論模型;國際合作;高等教育
近20年來,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數量、范圍以及復雜性方面都有了顯著變化。國際合作項目涵蓋了傳統的海外學習項目、外語能力提升項目、師生交流項目、共同開發科研平臺以及建立海外分校等。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漢斯·德·威特教授(Hans de Wit)指出,高校之間在研究、教學、知識傳遞等方面的跨國戰略合作,將成為高等教育迎接未來全球化挑戰的發展方向。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并非新生事物。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簡·奈特(Jane Knight)與漢斯·德·威特曾指出,從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開始至17世紀末,就有人提出使用同一種語言以及統一的學習項目與測試體系來促進學生與學者的流動,推動教學理念的交流。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學跨國合作與交流的形式與目的就變得日趨多樣化。近幾十年來,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市場化使得高校在資金支持、吸引優秀學生與教員方面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市場的全球化也導致越來越多跨國合作伙伴形成戰略聯盟。如今,高校出于各種原因互相建立聯系,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是結成合作聯盟以便在激烈的國際教育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兩雅圖出席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辦的歡迎晚宴,并就中美關系發表重要演講。他提出,中方支持未來3年中美兩國互派5萬名留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對中國大學的教育國際化事業無疑是一大利好,但同時也對目前中美大學的合作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面對數目眾多的美國大學以及美國去中央化的高等教育結構現狀,中國大學需要決定與誰合作,以及認清和理解如何進行可持續性合作。
每年,全球有成千上萬所大學希望與美國大學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包括學生與教師交換項目、機構能力提升項目、課程建設和開發、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以及科研合作。本文通過分析艾瓦和敦士默提出的機構合作理論模型,探討影響中美兩國大學合作的關鍵因素,明確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提出構建中美兩國大學戰略國際合作關系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模式。
一、中美高校構建合作關系的三大關鍵因素
艾瓦和敦士默提出了影響高校構建國際合作關系的幾大關鍵因素(見圖1)。
影響合作關系構建的核心因素是雙方的共同使命。大學使命和價值定義了大學是什么,也使大學與大學之間區分出了不同層次。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我們必須對自身機構的使命、價值和文化有清晰的了解,并認真思考如何與合作伙伴的使命、價值和文化協調一致,有機結合起來。漢斯·德·威特等指出,對合作雙方來說,使命和目標應是適當、可實現的,明確清晰的短期目標和長期使命是雙方合作成功的根本。雙方致力于共同目標的實現,并惠及所有參與的成員。對于大學來說,需要評估擬建立合作關系的兩所大學是否具有一致的使命和價值。
與美國大學建立機構合作關系,涉及三大關鍵因素,分別是預判合作、評估合作的可行性、執行合作。
(一)預判合作
對于大學來說,要確定潛在的合作關系是否可行,需要尋找和評估“機構匹配度”(Institutional Fit),即機構相容性、共同使命與價值、學院參與的興趣以及課程的“匹配”,需要注意以下6個問題。
第一,擬建立關系的國際合作機構是否在排名和聲譽上相似。學術排名和聲譽的相似度對于中美兩國大學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中國很多大學一味追求名牌效應,不論自身層次水平如何,都希望與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合作,其結果往往是耗費時間和精力,合作僅局限于赴美暑期游學項目,對于合作雙方,尤其是中方大學的貢獻度有限。同樣,對于美國的大學來說,每年派遣少量的學生到中國參加語言文化項目,對其整體發展而言作用不大。
第二,國際合作是否能夠引起相關學院的足夠興趣并參與其中。中美兩國大學的合作必須以學院為基礎,沒有學院的積極參與,無論外事部門如何推動,都無法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為促成雙方學院的合作,可以舉辦相關的研討會,資助學院負責人到對方大學進行短期交流,共同探討學習與研究的合作意向。
第三,學院是否具備參與項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是否具有國際合作的意識;學院的管理人員和教師是否具備與美國大學合作的相應的英文能力。
第四,現有的課程設置是否與預期一致;國際合作能否改進現有的課程設置,或提出新的課程;中方大學的課程是否能夠與美方大學的課程接軌,中方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包括教材、課程設置、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評價體系是否能夠獲得美方大學的認可。
第五,雙方通過合作,在諸如學校聲譽、課程改進、學生流動、能力建設等方面能夠獲得哪些正面的作用;合作是否能夠實現雙贏。
第六,新的合作伙伴在哪些方面獨樹一幟;在開拓新的合作伙伴之前,是否存在其他的合作伙伴;擬開拓的合作伙伴與之前的合作伙伴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在某些專業或者項目上是否有更強的吸引力。
機構匹配度涉及有形和無形的措施,因此,對于國際合作伙伴來說,我們需要了解雙方機構的背景信息、合作目的以及合作使命等。許多有意向與美國大學合作的中國大學,往往對合作意圖不夠明晰,缺乏對美國大學相關信息的了解。盡管中國大學提出許多合作的希望和要求,但往往無法產生實質性的成果。如果中方大學沒有對合作內容精心設計并加以細化,往往得不到美國大學的正面反饋。要想與美國大學進行合作,中國大學必須能夠明確合作關系對雙方究竟能產生怎樣的收益。
(二)評估合作的可行性
在評估“機構匹配度”后,中方大學還需要理解和明確美方大學的組織文化和結構。與美國大學的合作往往會涉及許多利益相關者,每個利益相關者都有明確的職責以及不同程度的權利。學院或者大學高層(校長、教務長或學術事務負責人)往往是國際合作的推動者,但他們較少參與執行過程,更不可能直接制定合作細節。因此,對于中國大學來說,確定以下5個方面十分重要。
第一,國際合作中存在哪些關鍵利益相關者,他們是中方大學與美方大學進行國際合作需要考慮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因素,包括教師、學生、投資人以及學生家長等。
第二,美國大學參與談判的對象來自大學層面還是學院層面,哪個級別的部門在支持和參與合作。在中美大學的初次會晤與談判中,中方大學往往由外事部門牽頭,由校領導或者學院領導參加。但對于美方大學來說,談判的官員也許是校長、教務長、外事部門負責人或者學院院長。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談判對象,進行不同層面的合作。
第三,如何長期維持合作關系。這需要中美雙方大學積極開拓項目,并保證項目的良好運作,這些項目包括學生交換、教師互派、短期交流培訓、共建科研平臺等。
第四,合作進程中存在哪些障礙和挑戰。由于教育體系及文化的差異,中美大學在合作過程中會面臨各種障礙和挑戰,如決策體系、語言溝通、課程設置、項目收費的差異等。
第五,口頭承諾不能替代合作協議,在美國文化環境中,簽署協議使合作具有法律約束力。簽署責權明晰的協議,對于中美雙方大學的合作能夠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動作用。協議中必須明確雙方大學的職責和義務,師生的權利,以及各項條款和細節,包括學習期限、繳費、簽證等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中美大學雙方為了爭取潛在的合作機會,往往會簽署諒解備忘錄(MOU)等框架協議,協議通常由大學校長、教務長或者院長商議確定,但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條款和合作內容。許多大學意識到,“感覺良好的協議”除了表達禮節之外,難以產生實質性的結果。因此,大學有必要簽署可持續性協議,并對國際合作的基礎支持進行評估,考察合作方是否致力于促進國際合作,如建設國際學生服務中心、海外學習中心,負責開發多樣化國際課程的教務部門,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研究與合作的學院、較強跨文化能力的學院,以及各種活躍的國際學生社團。
(三)執行合作
合作協議的擬定是為了鼓勵學生和學者的流動,改進和發展課程,或者加強合作雙方的能力建設。為了使“感覺良好的協議”升級為“可持續協議”,國際合作雙方必須對一些關鍵問題作出回應,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入學要求
學生的入學條件有哪些;合作雙方大學的學生人學條件是否協調一致。明確學生入學條件,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招生宣傳,選拔合適的學生開展交流,具體包括年齡、所在年級、學習成績、語言能力、身體條件等。
第一,學生掌握語言的程度是否達到順利完成項目的水平。語言問題是國際合作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根據美國本特立大學教授納達爾·阿加利(Nader Asgary)調查,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讓許多美國學生對出國學習望而生畏。有些美國學生認為,語言障礙會對他們的學業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中方大學能否開設英文授課的項目,能否吸引美國大學生參加非英文授課的項目,十分關鍵。
第二,合作雙方如何協調申請步驟,包括學生評估、錄取的決定權等。關于協調和決定學生錄取事項,中美大學存在很大區別,不同的部門有著不同的權限。我們需要明確哪些部門在錄取學生過程中起到決定作用,這對于順利錄取學生而言十分重要。
第三,學生申請期限是否因合作大學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由于中美大學在學習時間上存在一定差異,在開展項目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大學設置差異化的申請期限,便于學生辦理合適的簽證,從而保障他們順利參加項目的學習。
2.學位項目認證
第一,合作關系中涉及的學位項目有哪些。學位項目始終是國際辦學的中心和核心,必須明確哪些學位項目在國際合作中應優先予以考慮。
第二,中外合作辦學是否得到認證;課程安排與學分轉換是否與合作雙方的認證標準一致;認證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關鍵,必須確保參與合作的項目都能得到兩國教育部或者學校的官方認證,并確保學生在合作項目中所修的學分能夠通過認證而計人畢業學分。
3.課程
第一,每個項目需要哪些必修課程;授課方式與選修課是否有靈活度;學生在對方大學是否需要完成指定的課程。在國際項目中,我們需要考慮中美雙方的課程差異、授課方式差異,并根據雙方的不同需求進行調整。
第二,為完成項目還有哪些具體要求(如研究和語言方面);是否需要完成相關研究;語言問題是否成為阻礙項目開展的因素。
第三,是否有課程大綱樣本以供討論;學分轉換是否有詳細說明;在項目開展前,中美雙方需要提供具體的課程大綱樣本進行討論,其中涉及詳細介紹課程設置、學分及學時說明,授課及考核形式等。
4.合作項目開發和設計的注意事項
合作項目開發和設計的各個注意事項都需要在協議中體現。如果在協議中無法全部體現,也需要雙方大學的有關部門以書面形式告知,并向學生發布公告,包括學年或學期的起止時間;完成項目所需的學分要求,完成學位所需的學期數;全日制學生每學期所需要完成的學分,每門課程的學分規定,以及平均學分績點的計算;成績的評分標準和方式;采用何種授課語言;項目的繳費細則,如兩校是否能互免學費、交換生是否需要向接收學校支付學費及費用明細等。
二、理解美國大學不同層級及權威度
與美國大學合作,鑒于其治理結構的特點,中國的大學很有必要了解其不同層級及相應的權威度,并提前了解不同的關鍵利益相關者,明確合作對象,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合作。代表大學簽署協議的人員也許和協商具體協議條款的人員有所不同,因此加強溝通十分必要。一般來說,兩校的諒解備忘錄需要經學校最高層同意并在大學層面簽署,隨后的補充協議則通過學院協商簽訂。
協商具體條款時,在協議中添加評估過程中搜集到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學生交換協議中,需包括錄取標準、學分介紹、報到注意事項及付費要求等。協議中還需要明確,當出現爭議時,由哪個權威部門來解決爭端。為了確保協議的執行度,需要對合作進行定期評估。所有協議應該有明確的起止時間,以便合作雙方有機會評估目前的合作關系,并協商未來的合作條款。
三、國際合作構建的不同階段
為了能夠順利與美國大學開展合作,中國大學需要了解美國大學所處的文化,美國大學的管理結構以及不同的溝通環境。以上因素都可能在不同階段以不同活動得到體現(見表1)。
中國的大學必須著眼國際,在這個既充滿競爭又有無限機會的世界舞臺上,不斷提高生存能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國際教育合作。在與美國大學的國際合作中,一旦確定合作的關鍵利益相關者,合作學校以及合作形式,我們需要不斷評估合作關系,深化合作項目,應對影響合作持續發展的各種挑戰。值得一提的是,大學各級管理層必須付出相當的時間,投入相當的資源,以建立與維護合作關系,構建機構合作程序以培育國際化意識與氛圍,采取責任措施以保證合作健康有序進行。大學應把國際合作視為國際化進程的核心,而非吸引學生或知名海外學者的噱頭。只有合作各方致力于長期聯盟,有效溝通以及建立信任,合作成果才會真正從理想轉化為現實。
編輯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