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坊間曾有言,“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或許道出了數學在人們日常生活和思維認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盡管聊城市這所公立小學敢于對“標配”課程動刀改革的勇氣著實可嘉,但取消低年級數學課招致人們的質疑與吐槽卻在所難免。這不僅緣自此舉不無對傳統社會共識的挑戰,更難脫其有悖孩子成長規律的不妥之嫌。
據稱,該校取消一二年級數學課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數學課程邏輯性強,并不適宜“記憶力好,邏輯性差”的低年級孩子。但在筆者看來,這種認知未必不是一種誤區。誠然,數學的確是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需要開發孩子們抽象思維的課程,但對于涉世未深的孩子們而言,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經過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和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對孩子們邏輯思維的培養,也需要從小抓起。豈能獨獨放過一二年級?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低年級孩子“邏輯性差”的客觀現實,才更有必要加強對這方面能力的啟蒙與引導。
縱觀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編制,數學與其他學科一樣,也自有其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知識結構。越過低年級的啟蒙而起步于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勢必打破了原定教材的教學進度,造成低年級學生邏輯思維的教育空白,這未必有利于對孩子們素質的全面培養。再說,也并沒有證據表明一二年級的學生就不具備嘗試邏輯思維的能力。目前學校一二年級開設的數學課程是打基礎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數字和立體圖形,體會和感知是這個學段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因此數學課在這個學段是必要的。
在該校校長看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數學課所需要的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強,一二年級那些需要費力學習的東西變得容易”,該校三年級數學老師也反映,學生理解得很快,一二年級幾節課的內容,現在只需要一節課就能講完。這或許可以被視為是該校從事此項改革的思維支撐和教改業績。但這種“自夸”卻不值一駁。讓四五年級學生學一二年級知識,豈不更快更好?提前兩年的接觸效果如何與三年級的“大器晚成”相提并論?素質教育重在對學生能力與習慣的培養,而不是純粹的簡單知識傳授。
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不能一味追求反傳統的標新立異。破解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之“困”,要著眼于教學方式的探索與改良,著力激發孩子們對邏輯思維的興趣與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因噎廢食或知難而退的干脆取消。鑒于國家嚴令禁止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教學語境,數學課教學更需按原定“標配”有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