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鑫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原因;學校;家庭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2—0021—01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當前,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動,他們外出務工、經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給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料。這些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孩子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學生與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可見長期分離使親子關系出現障礙。留守學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隔代監護還是親戚監護,在監護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區。他們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問題時,無人傾訴。
2. 學校原因。多數農村學校注重應試教育,片面強調升學率,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農村學校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制約,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問題學生學校通常施以懲罰性的教育,難以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3. 社會原因。留守學生處于弱勢地位,在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時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留守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社會環境復雜,父母遠在他鄉,得不到關愛、正確引導和有效管理,極易受學校周圍不良因素誘惑,使一些留守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4. 自身心理特點。個性特征傾向。大多數留守學生都是隔代撫養,代溝影響明顯,留守學生不能同祖輩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對祖輩產生逆反情緒,不聽教導。依賴心理較強。留守學生多由祖輩撫養,祖輩思想觀念較陳舊,會對留守學生過分地照顧與保護,對他們百依百順。加上父母常年在外,總覺得有愧于孩子便給錢以補償,滿足學生的所有要求。越軌現象嚴重。 農村留守學生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對其心理和精神狀況都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造成一些極端的后果。
二、如何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 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留守兒童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教師本身應該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每個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以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其次,學校要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管理。
第三,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
第四,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2. 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首先,提高溝通頻率,最好做到每個星期或至少半個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溝通內容上不僅僅學習,還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并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
3. 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留守兒童本身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學會正確應對挫折和逆境,培養堅強意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堅定性和自制力,從而使自己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