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數控專業的教學改革,結合崗位工作實際,經歷了多年“改革—實踐—再改革—再實踐”過程,探索出了有效的方法,在農村中職數控專業建設改革中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農村中職 數控專業 問題及解決方法
農村中職數控專業的教學實訓設備設施及師資力量等辦學條件與城市中職差距較大。在學生實訓技能培養上與城市中職生無法相提并論,這一點在歷年來參加市級以上技能大賽獲獎情況上可見一斑。這也反映出農村中職在學生技能實訓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們正視自身的不足、結合實際、嘗試解決客觀存在的主要教學問題。
一、農村中職數控專業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強化技能實訓的需要與教學實訓設備短缺的矛盾
中職數控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機械加工技能型人才,強調畢業生對崗位的適應能力是中職辦學的重要特色。以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為例,目前數控專業教學實訓設備均為2007年購置,學校及地方財政暫時無力購置高品質的數控實訓設備充實專業教學。加之學校實訓機床設備數量少,按傳統教學模式每臺機床一節課要承擔8名以上學生的實訓任務,部分學生還沒輪到動手操作已經下課了。
(二)教材內容陳舊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相脫節的矛盾
部分中職教材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實踐技能與企業實際崗位無法同步,形成“學非所用”的情況,學生厭學現象普遍。
(三)傳統教學模式與工學交替教學實訓的矛盾
傳統的“2+1”教學模式,即中職生學制三年,學生入學后前兩年全部在學校學習,第三年全部在校外企業實習。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由“學生—員工”角色變換突然,部分學生不適應企業而無法完成實習任務,造成社會就業競爭能力較差的情況,多數學生放棄了本專業而選擇其他行業從業。
(四)教學模式滯后與提高人才質量培養的矛盾
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雖然針對部分問題做了一些課堂教學改革嘗試,但大多數課堂教學受到了實訓設備及教學內容與課程安排限制。形成下述情況:課程內容全部按照傳統教學計劃照本宣科,開設課程散、學習內容雜。課程安排與義務教育課程表類同,專業實訓課時間不集中,一周僅安排一到兩次課,每次2小節80分鐘,效果較差。實訓時間少,學生實訓成品完成率低,學生自我成就感較差,對專業的興趣降低,教學管理難度增加,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低。
二、探究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一)制定專業三年規劃建設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通過赴企業及兄弟學校調研學習,制定了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的三年規劃,明確數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備良好職業道德、有一定文化素質、能熟練地進行簡單零件的數控編程和數控加工工藝編制、有較強的數控設備操作能力及生產管理能力。
(二)研制校內、校外“兩種教學改革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任務驅動、學訓交替、實訓周”的教學模式改革,突出職教特色。2012年秋季,我們實施任務引領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周期為一年半。確定數控1201班為教改“實驗班”,采取5—6人小組式教學模式。2013年秋季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學訓交替實訓周”教學活動,以開瓶器、傳動軸等小項目任務引領,借鑒“寬基礎、活模塊”模式,對數控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重點培養數控技術人才實踐操作技能,突出了中職校的教育特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校外聯合企業及兄弟院校建立“工學交替、資源共享、共同培養”的教學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工學交替教學實習“2+1”模式為“1+2”模式。根據自治區教育廳文件《縣級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改革試點工作方案》要求,與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開展“2+3”中高職貫通辦學,提高辦學檔次。并且與廣西機械高級技工學校、南寧高級技工學校等兄弟學校制定聯合培養計劃,借助兄弟學校力量強化學生技能實訓效果,借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以企業崗位需求標準為依據,與中山甬微集團、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械高級技工學校等聯合制定《農村職校數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訓交替“實訓周”人才培養改革方案》《數控專業技能大賽培養方案》等多個人才培養方案,搭建工學轉換的“時光隧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為企業崗位能力所必需的技能,提高了中職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及就業能力。
(三)構建獨具特色的“企業融合能力提升培養標準”課程體系
1.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整理匯編了一套明確的崗位工作能力標準體系。通過企業調研匯編了《數控專業行業職業等級國家標準》《企業對數控操作人員要求的崗位標準》各一套。為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使企業崗位與學校專業教學改革有效融合,以培養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2.按照企業崗位工作能力標準體系及崗位名稱確定職業能力課程。將企業崗位生產能力、素質能力、意識能力標準與中職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培養目標相融合,確定7門核心課程。確定“鉗加工、車工、數車工、數銑工”四個崗位為專業主線課程,再根據主線課程的專項能力要求確定輔助專業及文化課程的開設。
3.按照職業成長歷程安排專業實訓能力主線課程。按照數控專業學生職業成長歷程中不同階段的目標要求,設計制定中職生在校兩年共四個學期的實訓能力主線課程安排:第一學期《零件鉗加工》,第二學期《零件普通車床加工》,第三學期《數控車編程與模擬加工》,第四學期《數控銑編程與模擬加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4.建設校企及兄弟院校共同培養的長效運行機制。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加強了與企業、兄弟院校的合作,努力形成以“強化技能實訓,培養企業所需的一線熟練操作工”為目標的合作育人長效運行機制。以此來優化和提升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給“做中學、學中做,工學交替”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運行提供全面保障。
5.形成“個人、小組、教師”共同參與的三維評價模式,制定學生就業崗位能力提升的量化評價指標體系。(1)建立“項目評價、過程評價、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嚴格按照專業預期建設目標與企業的崗位要求和行業標準有效結合進行評價。
實訓結束后學生必須認真填寫《橫縣職業教育中心數控模具專業組實訓報告》,小組長和教師共同記錄好《橫縣職業教育中心數控模具專業實訓周考勤登記表》。學校再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及作品,進行多元化評價,即學生自評、成員互評、小組測評,并教師點評,適當請企業人員參評等綜合評價。給定小組成績及個人成績,對表現優異的小組及個人予以獎勵。(2)形成科學、有效、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如實踐技能目標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證通過率達80%以上,參加全區中職學校技能大賽進入B組前5名;實踐產品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動手操作率達90%;實訓開出率達95%以上;實踐能力目標包括畢業生85%以上能達到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專業對口就業率達90%以上,企業滿意率達到95%以上等。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
[3]王屹等.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設計[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自治區教改項目《CBE能力本位下中職數控專業“雙軌制”教學改革的探索》成果之一,主持人:王麗麗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