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全
摘要:歷史課堂的時間管理要結合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將一節課的有限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在不同的環節上設置明確的任務。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一旦建成相對穩定的時間管理模版后,就應讓學生迅速了解、熟悉、適應課堂節奏,讓學生在不同的環節做最好的自己,讓學生最終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時間管理 歷史課堂 探究 環節 模版
課堂時間管理實際上就是將既定的一節課的時間進行合理分配。追求實現不斷接近的最合理化分配目標,在進行分配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學生狀況及學校實際等因素。合理分配每一節課時間,這不僅是個理念問題,他更涉及非常具體的現實操作,也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特點突出,與初中歷史教學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著比較明確的分工,高中歷史的課程設置是以專題史的形式出現,在知識點上與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不可能沒有重合,但更多的是整合與拓展,時間和空間跨度大,不利于學生理清脈絡及不同事件和歷史現象的橫向與縱向聯系,但就一個歷史問題而言,專題形式授課下的高中歷史把這一問題講的非常透徹,即使學生沒有扎實的歷史基本功或沒有連續性深入歷史學習,對學生某一歷史問題的掌握也不會造成明顯障礙。同時,不管傳統的歷史教學還是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學,歷史學科本身就存在空間廣、時間長、人物事件多、大量知識點相對獨立、掌握之后有容易遺忘等特點。
關于一節課的設時問題,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選擇。主要集中在30分鐘、35分鐘、40分鐘和45分鐘,而40和45分鐘最為常見。很多學校在設時問題上也不是始終如一的,也根據一些情況變化處于不斷調整之中。那么究竟設時多長時間最為科學,也不能一概而論。下面我們以每節課設時45分鐘為對象進行探究。如何結合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特點在有限的45分鐘內達到最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一個擺在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面前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將45分鐘合理切割,分為若干時間板塊,課堂教學計劃具體到1分鐘。每一時間板塊設置一教學環節,每一教學環節有銜接更有區別,使課堂更加豐富,堅決避免枯燥單一。豐富的課堂必須專注教學形式和內容設置。正確處理學生學習與教師講授的關系、復習舊知與預習新知的關系、學習新知與練習鞏固的關系、自己摸索與群學探究的關系、任務布置與展示板演的關系等。
筆者根據任職高中歷史教師以來的教學經歷,參考相關理論并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歷史學科特點,歸納總結出高中歷史課堂時間管理參照模版,予以展示,請廣大同行批評指正并力求不斷完善。
高中歷史課堂時間管理參照模版(新授課為例)
第一,聽寫式復習環節(3分鐘)。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復習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上課前三分鐘提問上節課講的知識,除了通過回憶進一步鞏固已學知識外,還可以制造相對緊張的課堂氛圍,是學生迅速從課間狀態轉入課堂狀態。
第二,自學式預習環節(17分鐘)。自學式預習環節必須給學生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既定的預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保證學生通讀本節課教材,并通過任務或目標的設定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對學生的預習效果必須有檢查、反饋。檢查的具體方式可以多樣化,可以是教師提問、小組間互問、小卷檢測、板演等。
第三,多元式講授環節(15分鐘)。經歷了第一和第二個環節后,學生的注意力已進入相對穩定狀態,而且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教師解決。教師要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自行解決不了的具體問題,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要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個以講為主的環節中,形式可以多樣、風格可以各異,但教師主導課堂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梳理知識、解決疑問、最終形成觀點和知識為主要任務。在這個環節中課堂在形式上相對不活躍,學生的大腦卻在積極地思考和搜集整理信息。
第四,練習式鞏固環節(10分鐘)。在學生經歷了緊張的15分鐘的教師講授環節,學生的大腦開始處以疲勞狀態,注意力也開始下降。而第四個環節鞏固聯系是學以致用,這個過程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的興奮點再一次被調動起來。同時,鞏固聯系也是基本知識點和重點難點的再現,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本節課已學知識的印象,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總之,歷史課堂的時間管理要結合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將一節課的有限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在不同的環節上設置明確的任務。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一旦建成相對穩定的時間管理模版后,就應讓學生迅速了解、熟悉、適應課堂節奏,讓學生在不同的環節做最好的自己,讓學生最終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汪馥郁,楊建廣[M].成為富有創新能力的教師,新世紀出版社.
[2]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