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高啟榮
摘要:作文教學應重視議論文寫作,我們要從培養學生品評世事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三個方面加以強化,讓作文教學因思辨之花的綻放而更加精彩。
關鍵詞:議論文教學 思辨 有效學習
一、議論文寫作的現狀和危機
近幾年中考作文都有這樣一個要求,“文體不限”且要寫出“真情實感”,這無疑給記敘文的寫作留足了空間,同時讓理性思維較差的學生松了一口氣。中考命題者無形中將議論文寫作排擠于命題之外。而在當前急功近利的教學中,議論文寫作需要學養,“積累學養,不但取決于閱讀的質,更取決于閱讀的量,不但要多讀,而且這種閱讀一定要與寫讀書筆記相結合,每讀一篇文章必定要做評點,當然也離不開寫成篇的研究報告、評論及小論文等”。這對于時空被應試高度擠壓的學生而言,是遙不可及的,既然中考不要求寫議論文,不考就不教,教了也白教,與其半生不熟,不如直接省略。議論文寫作教學長期缺席缺位不作為,必然帶來學生發展的深重危機。正如潘新和老師所言:“議論文寫作關系到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議論性寫作的忽略,理性思辨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這必將嚴重妨礙他們未來的學習與工作,降低全體公民的思想素養?!?/p>
由此可見,議論文寫作教學地位重要,我們要有效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必須讓這朵思辨之花綻放。
二、打開議論文寫作的閘
議論文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因為議論文寫作需要學養,這不僅要求我們多讀書,多關注社會生活,而且要會思考、會分析、有見地、有主張。而當下學生議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是:題目太大、太空,不鮮明;難有真知灼見,大多陳詞濫調;不會分析說理,往往是圍繞論點空泛地說幾句,籠籠統統,不痛不癢;舉例缺乏代表性;抓住一點不顧其余,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真是問題多多,不勝枚舉。那么,我們該如何打開學生議論文寫作的“閘”,使其“文思如泉涌”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有感而發,不作無病呻吟
我曾給過學生幾個舊題,如《論自信》《百善孝為先》,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陳詞濫調,教師讀之,味同嚼蠟。后來,我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周圍的小事中發現問題,他們寫出了《小議校園里的浪費現象》《談“不會”》等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文章,從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寫作的熱情。
有感而發,是觸動寫作欲望的基礎,議論文本來就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我們應引導學生關心時政,培養學生評論世事的能力。社會新聞、家長里短、校園內外、人際交往,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發現問題,處處都有議論的空間,只有學生真正地關注身邊的事,他才能認真地思考。對民族的感情,對人生的追求,對真、善、美的發現,促使他探究、思考、質疑、寫作、發表。只有這樣的思考才是有價值的,這份寫作的沖動遠遠高于我們作文中死的題目。作為教師,我們要為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心生活、關愛自然,激發他們思考的興趣,培養他們評論世事的能力,讓他們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有感而發,不作無病呻吟。
(二)敢想會想,才會見解深刻
王棟生老師曾推舉過一篇習作,題為《XX市無人售票車乘車規則》,認為這位學生敢想會想,見解深刻,現摘錄如下:
其一,這“規則”的內容是否公道平等?我指的是“規則”中所明確的公交方和乘車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是否平等。乘客持月票上車或上車購票,即與公交方形成了有效契約,雙方自然有權利和義務,而且應當是平等的。但是請看如此“規則”,共4條14款,幾乎全是對乘客的戒律,“不準”這樣,“嚴禁”那樣,條目清晰,違者則依據這個“法”,那個“規”,“一二三四”加以重治嚴罰……
其二,這“規則”的語言是否文明?……
其三,這“規則”的定位是否準確?……
行車乘車都要有規矩,這是毋庸置疑的,誰都不反對,只是有些為國家辦事的人,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有的執法人,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當成了“法律”。于是常常一不小心就露出令人生厭的嘴臉來,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這位同學首先敢想,敢對規則提出質疑,一疑內容公平與否,二疑語言文明與否,三疑定位準確與否。其次會想,這三疑層層深入,最后點出要害:“有的執法人,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當成了‘法律”。她就這樣“層層剝皮”,把一份人們司空見慣的《規則》看出了破綻,一個中學生能有這樣的見地,文章怎能不深刻?
而要做到敢想會想,教師起決定性的作用。我曾經讓學生寫過一篇《校園怪現象》,很多學生羅列了現象,卻只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問他們,他們會說:“想了也沒用,又不能改變,小心招來麻煩”。學生的話讓我想了很久。由此可見,學生能否有深刻的見解,很大程度上要看學生能否遇上有獨立思考意識的教師。做一個學生信任的好教師,他才會無所不談。
那么怎么樣才是會想?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難題,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事情真是這樣的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有沒有更合理的解釋?……特別注意,不要用淺近的問題去訓練學生,而要用稍微復雜一些的問題去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
敢想,就是自由地表達心聲,會想,就是負責任地有理有據地表達。
(三)善于分析,提高說理能力
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提出:“論如析薪,貴能破理?!币馑际钦撜f問題猶如劈柴,可貴在能剖析理路。顯然,要寫好議論文,必須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析”是關鍵所在,“析”也正是學生寫議論文的困難所在,如果不會”析”,即使議論文寫作的閘門已打開,到了這里也會斷流的。
怎樣在分析上有所突破,提高說理的能力呢?
首先,文章要分出層次,寫出層次。論述某一個問題可以先從正面闡述,再從反面論述,正反對照起來分析;可以一層深一層,一層進一層地進行推理。比如從現象入手剖析到問題的實質,從人的行為剖析到人的思想,從問題的出現剖析到產生的原因,進而再論述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等等。總之,分析不能停留在一個平面上,無深無淺,表里不分。
其次,要精選事實,為說理服務。也就是說要善于舉出一些事例來生動具體地論證文章中的道理。
再次,要講究“聚焦”,能撒開,能收攏。講究聚焦,意思是議論文的主次目標一定要明確,筆力要集中在就事發出的“理”上,集中在論點的闡述上,不能散漫無際,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即使是一個段落的說理,也不能忽視“聚焦”。
最后,論述須全面,做到“圓通”。所謂“圓通”,就是事理通達。這就要求我們看事物時須全面,既看到事物的這方面,又看到事物的那方面,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不利的一面,既看到主要因素,又看到非主要因素,不能只說一點,丟掉其余,犯片面性的毛病。
總之,要打開議論文寫作的閘,讓這一股思辨之泉流出來,首先,要從生活中發現話題,培養學生評論世事的能力,做到有感而發。其次,要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之真知灼見,這離不開教師的開明指導和個人的學養膽識,另外,還須習得方法,才能剝繭抽絲,做到層層深入,以理服人。當前議論文寫作現狀不容樂觀,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是我們每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只要指導得法,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水平,使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得到提升,使我們的課堂因思辨之花的綻放而更精彩。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