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英
摘要: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幫”著稱于世。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巨大精神支柱,其傳統美德是我們后人應該繼承發揚的。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一些作品體現了傳統美德的內容。在學校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這一德育教育時,我嘗試著通過研究學生的心理,根據教材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關鍵字:語文教學 傳統美德 教育
元朝郝經說:“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說明了“道”與“文”是相輔相成,一脈相承的。語文不僅具有它的工具性與審美性,同時還有它吩咐的思想性。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許多作品文質俱佳,它為我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客觀和有利條件。
語文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而“忠恕”“修身立德”“勤學立志”“仁愛禮讓”等傳統美德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很有一些作品體現了傳統美德的內容。在學校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這一德育教育時,我嘗試著通過研究學生的心理,根據教材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從課堂上學生專注的程度、參與的狀況以及動作、表情等信息反饋,我感到效果較好。以下三方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滲透性方法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最忌諱老生常談的套話、空話、教條主義,傳統美德的教育亦不例外。只有像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在教學當中如行云流水樣溝通作者、作品與學生的情感,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達到教育的目的。
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他的《〈指南錄〉》后序》體現了他為國家為民族的前途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這個內容是讓學生進行民族傳統美德“忠義”教育的極好素材。采取什么方法來施教呢?政治教師站在思想教育的角度,歷史教師站在史學的角度都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我想語文教學如果與其雷同,學生的心理感受肯定不好。于是我利用語文教材的優勢,獨辟蹊徑,將學生所學過的課文中關于“忠義”的內容,按時間順序貫穿起來,從孟子《魚我所欲也章》中“舍生而取義者也,”到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譚嗣同《題獄中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丹心照汗青,”到夏明翰《正氣歌》“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到陳毅《梅嶺三章》“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地自由花。”這些詩文從古到今形成了一條中華“忠義”傳統美德的綱。這些詩文是同學們學過的,于是他們不甘寂寞,參與進來了,開始小聲地和我背誦,繼而大聲地背誦起來。“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我想起此時此刻勿需我再作過多的闡述,說理,因為在學生的參與過程中,“忠義”的傳統美德會象春雨潤物一樣滋潤同學們的心田,因為這些由古到今的仁人志士們的“忠”和“義”會深刻他們常受到的教育——“忠義”是一種傳統美德。
二、啟發性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要根據課文的某些詞句、章節甚至內容到借題發揮,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聯想,從而領悟作品的內涵,觸發心靈上的某種啟迪。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明了“仁愛”是我們先人早就提倡的美得。而當今我們青少年的現狀是,從父母、師長、親朋、好友那里受到了濃郁的“仁愛”之沐浴,但未必能以同樣的“仁愛”之心待人。于是就有略不如意,就可能對父母惡語相向;對師長未必就是真心誠意的尊敬;親朋好友間有了矛盾可能耿耿于懷。沒有“仁愛”之心。備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我深深地為大堰河與作者之間沖破階級界限的“仁愛”所感動,我以為那便是愛的及至,我決定利用這一課對學生進行“仁愛”教育,記得在備詩歌的第二層時,資料歸納為:抒發眷戀和感激之情。我想,作者“感激”大堰河什么,只是感激作為乳母的養育之恩嗎?在授課的當時,我以“感激”二字為突破口,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深入地理解。作者為什么要感激大堰河?除了對養育之恩的感激外還有其他嗎?作者為什么會痛恨反動派,熱愛和同情受苦難的人民?在我的層層啟發下,學生的理解基本如我備課時理解的那樣,當我更明確的做出小結時,我看到同學們頻頻點頭,眼中似乎閃動著感動的光芒,他們認同了“感激”所包含的內涵,與我一起產生了情感上的相通。當他們承受了許許多多的愛時,是否想到要同樣地愛人,讓我們記住孟子的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灌輸性方法
在某種情況下,將自己所要宣傳的觀點、道義鎮壓進同學們的心中,這就是灌輸。
舒婷的詩歌《致橡樹》表達了一種富有時代氣息的愛情觀,即相互平等、獨立,又緊密結合,互相依從。我這里的平等、獨立就是弘揚女性的自尊、自立、自強,是“修身立德”的傳統美德之一。我教育女學生說,你們今后都要走成家立業這條道,那么在追求浪漫、溫馨、幸福的愛情時,不要失去自我,要修身,做到自尊自立自強,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才是成熟的愛情觀。那么,男學生就要學會尊重女性,不要把女性當做自己的附屬物。現在的同學們當中有些男女同學有朦朧的好感,甚至于還有更深一步的現象,那么請同學們對照一下這首詩歌,你們成熟了嗎?還是你們在全憑感覺走呢?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太幼稚了,好好學習,努力修身,等到各方面都成熟了時,那時的花前月下肯定十分美好的。這一番教育可謂赤裸裸的直來直去,好比用注射器把我的思想灌輸到同學們體內。但是記得剛剛講到“愛情”時,幾乎全班學生都低垂著頭,似乎很害羞,但漸漸學生抬起了頭,眼中閃動著新奇的光芒,臉上露出渴望的神情。我想過去恐怕還沒有教師從修身立德的角度來進行關于愛情觀的引導教育,那么今天我的這一番話,應該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聽進了耳朵。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幫”著稱于世。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巨大精神支柱,其傳統美德是我們后人應該繼承發揚的。可是,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急劇變化。這些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中學生的道德水平,因此,用中華傳統美德去教育、塑造學生確實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我想,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要站在歷史的高度,著眼于未來,立足于現在,通過我們努力的工作,讓我們的學生自豪于文明古國的傳統美德之時,更能繼承和發揚它。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