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瑜
(廣東省珠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監護科 廣東 珠海 519000)
臨床上在對重癥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是了解其血液循環狀態及心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CVP監測技術監測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各項指標,但此項技術操作起來較為復雜,且不能有效地反應出患者當前心臟的前后負荷狀態。近年來,PICCO監測技術因具有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小、監測的結果準確等優點而深受臨床醫生及患者的青睞[1]。為了進一步探討PICCO監測技術在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82例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2例重癥患者。這些患者均在ICU接受治療,且其家屬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在甲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33~76歲,平均年齡為(56.3±15.4)歲。其中,有惡性腫瘤患者26例,有重癥肺炎患者12例,有重癥胰腺炎患者3例。在乙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30~74歲,平均年齡為(55.3±14.1)歲。其中,有惡性腫瘤患者24例,有重癥肺炎患者13例,有重癥胰腺炎患者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在對甲組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采用CVP監測技術監測其血流動力學的各項指標,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的鎖骨下靜脈進行穿刺,在其鎖骨下靜脈中留置CVP導管,然后連接CVP監測裝置,實時監測其血流動力學的各項指標。
1.2.2 我院在對乙組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采用PICCO監測技術監測其血流動力學的各項指標,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的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進行穿刺,待穿刺成功后,在其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中放置PICCO專用的監測導管,然后連接PICCO監測儀,實時監測其血流動力學的各項指標。需要注意的是,要定期檢查PICCO監測儀的管路連接是否緊密,是否出現松動、脫出或血管反流等情況,確保PICCO監測儀的換能器、管路及三通裝置連接牢固。另外,每隔2天為患者更換1次敷藥,并定期對其穿刺點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入住ICU的時間及其死亡率。
用SPSS19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乙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入住ICU的平均時間及其死亡率分別為4.88%、(4.8±1.2)d和2.44%;甲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入住ICU的平均時間及其死亡率分別為12.2%、(7.3±2.1)d和9.76%。乙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入住ICU的時間及其死亡率均明顯優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入住ICU的平均時間及其死亡率的比較(x± s)
過去,臨床上常采用CVP監測技術來監測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各項指標。但此項技術不能有效地反應出患者當前心臟的前后負荷情況,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用PICCO監測技術監測患者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的效果較好。PICCO監測技術能夠消除患者的胸腔壓力和心肌順應性等因素對相關參數的影響,通過觀察其動脈搏動的曲線,可有效地反映出其心臟的前后負荷情況[2]。另外,PICCO監測技術還能有效地檢測出患者的肺水指數(EVLWI),從而可判斷其是否罹患肺水腫。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乙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入住ICU的時間及其死亡率均明顯優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臨床上在對重癥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采用PICCO監測技術監測其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縮短其入住ICU的時間,且能提高其生存率。
[1] 肖英.PICCO 監測技術在危重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醫學信息,2014,27(03):279.
[2] 曹妃.重癥患者PICCO監測中常見I閉題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2015,28(0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