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宏
從年初的“精準扶貧”的科學治貧方式的提出,到中央扶貧會議上從“扶貧”到“脫貧”的轉變,也體現了國家在扶貧工作頂層設計上的突破與跨越。
“2016年,我要再多養50頭羊。”家住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李村鎮劉樓村的村民李某想起去年養羊凈剩的幾萬元錢,心中暗暗盤算著今年再擴大些養殖規模。
作為一個黃河灘區鄉鎮,李村鎮有17個貧困村,7644戶30082人處于貧困之中。李某養殖所掙的錢,得益于牡丹區扶貧辦推出的“送羊還羔”滾動式扶貧政策,得益于國家2015年年初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
近日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更給了全國7000多萬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會議提出從“扶貧”到“脫貧”一字之變,凸顯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決心,釋放出向貧困發起總攻的強烈信號。
擺脫貧困
扶貧開發在2015年已經上升到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新高度。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他提出了六個精準,即“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
李村鎮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戶分析致貧原因,確定扶貧辦法。在具體工作中,緊緊圍繞紫菏香草生態園、黃河生態采摘園等高效農業龍頭,著力打造以高效農業促增收的扶貧平臺;圍繞黃河旅游、新型建材、板材加工等主導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以一村一品發展促增收的扶貧平臺;圍繞扶貧戶家庭成員就業,著力打造以扶貧基地產業集群促增收的扶貧平臺;圍繞“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方式或訂單式供給,著力打造以企業合作促增收的扶貧平臺。突出示范帶動作用,進行行業扶貧。
早在20多年前,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出版過《擺脫貧困》一書。習近平在書中說:“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富裕之路。”
擺脫貧困的核心和要旨就是擺脫思想貧困、精神貧困、文化貧困。需要我們圍繞精準扶貧新戰略,樹立擺脫貧困的勇于擔當意識,既注重頂層設計也注重基層探索,更進一步解放思想,智慧扶貧,觀念先飛,思想先行,尋求新的“突圍”之路。
行走在李村鎮的街道上,本刊記者可以看到黨員家的大門口醒目位置都掛著一個紅色的共產黨員戶標牌,鮮紅的標牌上印有醒目的黨徽。通過懸掛“共產黨員戶”、“共產黨員經營商戶”等標牌,讓黨員亮身份,把形象樹起來,選擇有幫扶能力的黨員對困難戶進行“一對一”的結對幫扶,真情真心的付出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連起了黨心和民心。
健全機制
如何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要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
國務院扶貧辦國際合作和社會扶貧司司長李春光表示,目前,國家正在完善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區域分布、致貧原因、發展需求、幫扶措施為內容的大數據系統,同時還將通過特色產業發展、職業教育、易地搬遷、低保兜底等措施來解決這批人的脫貧問題。
習近平指出,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目前22省區市已經簽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
如何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目前,多個省區市建立起“1+N”的脫貧工作體系,不同省份制定了詳細的配套方案,并形成了操作性強且精準的脫貧工作機制。湖北省探索建立扶貧開發工作的約束機制、幫扶機制、考核機制、退出機制、創新機制、問責機制和理想信念精神支撐機制;四川省探索形成了“工作組+‘第一書記+精準方案”的工作機制;甘肅省建立了干部人才支持計劃資金保障和精準扶貧干部激勵約束“兩項機制”,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加大懲戒約束力度。機制的不斷創新,組織建設的不斷加強,為脫貧工作落到實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以貴州省為例,貴州是全國脫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占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中的3個。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表示,要下更大氣力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聚焦600多萬貧困人口,優化“五個一批”精準扶貧路徑方法,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通過易地搬遷脫貧一批,通過生態補償脫貧一批,通過發展教育脫貧一批,通過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實現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要下更大氣力解決好“如何退”的問題,設定時間表,留出緩沖期,加強嚴格評估,實行逐戶銷號,防止“數字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防止“富戴窮帽”,防止“脫貧即返貧”,努力做到脫貧成效精準。
大扶貧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認為,改革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扶貧的經驗和模式,構建起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
以廣東省為例,早在2013年就開始建設大數據扶貧信息系統,并依托大數據實施精細管理、精確瞄準、動態監測,同時注重用發展的辦法解決貧困問題,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從區域協調發展角度解決好廣東的貧困問題。在新一輪扶貧中,廣東省把2571個貧困村和20.9萬戶貧困戶的幫扶任務、幫扶目標和具體要求,分配落實到省直行政事業單位、中直駐穗單位、珠三角7個經濟發達市和貧困村貧困戶所在市縣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全省國有企業、社會團體,進行定點、定人、定責幫扶,將幫扶責任落實到個人。同時,動員全社會力量,組織先富起來的珠三角地區帶資金、帶技術、帶人員、帶信息到落后地區進行幫扶,更直接、更精確地配置機關、企事業單位扶貧資源,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定點清除貧困。
業內專家指出,大扶貧格局也要精準化培育。首先,募集扶貧資金方面要在開闊思路和精準化上下功夫。其次,精準化扶貧方式上大有空間可擴展。
“扶貧開發,產業是重點,交通是關鍵,教育是根本。”清華大學航空宇航系副主任、推進與動力技術所所長樸英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