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趾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頒獎詞》說:“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寫信祝賀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
屠呦呦帶領其團隊長期從事中藥和中西醫結合研究,從一種名為青蒿的植物中提取、純化、制備青蒿素,歷經190次失敗,最后獲得成功。用青蒿素治療瘧疾,治愈率達97%,因此,被喻為“中國神藥”。
屠呦呦在1930年生于浙江寧波,是家中5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51年考取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后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呦呦”之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詩經·小雅·鹿鳴》。此詩共3章,每章8句,計24句。頭兩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第二章頭四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第三章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褚斌杰《詩經全注》說:“這是國君宴飲群臣賓客的詩。君王禮遇群臣,既享以酒食,又賜以幣帛,以換取他們修德愛民,盡忠于王室。”又說:“呦呦,鹿的鳴叫聲……據說,鹿覓得食物后,即呼叫同類,一起享用。故兩句以鹿鳴起興,表示誠懇招飲之情。”[1]以上解釋應屬可信。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蘋即陸生皤蒿,俗呼艾蒿。”多位《詩經》注家說:“芩,蒿類植物。”程俊英《詩經譯注》說:“蒿,菊科植物名,亦名青蒿、香蒿。”[2]多位注家皆如此說。有人說,屠呦呦一生下來就與青蒿密切相關,為之取名者是其父,“真是個神爸”。屠呦呦利用青蒿取得杰出成就,其名與青蒿的關系可說是神妙奇緣與高度巧合。因為大人取名時大致不會想到孩子今后會與青蒿結下不解之緣。
神妙的取名啟發我們深刻地思考。我首先想到,“呦呦”的父親應該博學多才,而且具有高尚品德。他取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能奮發有為,作出重大成就;并注重修身養性,修養出優良品德,像呦呦之鹿,“德音孔昭”。而屠呦呦秉承父教,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她39歲就帶領一個科研團隊,在失敗、失敗再失敗的漫漫的探索路上艱苦跋涉,最終取得成功。這里面,她的出眾才華與高尚品德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想,一般而言,從《鹿鳴》的深邃內涵中捕捉靈感取名,可取“嘉賓”“鼓琴”“德音”等等,為什么要取“呦呦”呢?我猜想,可能是她出生之后,經常不斷地“呦呦”叫喚,餓了渴了要叫,冷了、熱了要叫;叫的時候還伴之以雙手舞動,雙腳蹬動。叫喚與手腳運動增加了體力的消耗,促進了新陳代謝,增強了食欲,于是吃得更多更好,長得更為健壯,并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更好的智力。如是,取名“呦呦”當在情理之中。“呦呦”地叫喚,使其獲得健壯的身體,超人的智慧,這是作出杰出貢獻的身體條件。這樣的猜想是否合理,有待印證。
啊,“呦呦”,將是中國人說不盡、道不完的永遠的話題。
注釋:
[1]褚斌杰:《詩經全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頁。
[2]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