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源
(番禺中心醫院 廣州 番禺 511400)
頸椎病又叫頸椎綜合征,主要分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五種類型[1]。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先天性畸形和發育性椎管狹窄引起的[2]。頸椎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背部疼痛、手指發麻、頭暈、肢體無力、惡心、嘔吐、吞咽困難和視力模糊等。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人群呈年輕化的趨勢[3]。進行X線檢查和CT檢查都是臨床上診斷頸椎病的常用方法。為了進一步比較用X線檢查和CT檢查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效果,筆者選取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0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0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這7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他們的年歲在21歲至75歲之間,平均年歲為43.2±16.1歲。在入院時,他們中有17例患者存在頸部和背部疼痛的癥狀,有13例患者存在頭暈的癥狀,有6例患者處于暈厥狀態,有5例患者存在癱瘓的癥狀,有19例患者存在惡心和嘔吐的癥狀,有10例患者存在視力模糊的癥狀。
1.2 納入標準 (1)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4]。(2)年齡在21歲至75歲之間的患者。(3)依從性較好的患者。(4)知情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1)年齡在21歲以下、75歲以上的患者。(2)合并代謝性骨病的患者。(3)合并精神病的患者。(4)合并語言障礙的患者。(5)處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1.4 檢查方法 對這70例患者進行X線檢查和CT檢查,然后對其進行手術探查,并將其進行手術探查的結果作為最終的診斷結果。進行X線檢查的方法為:(1)指導患者取仰臥位。(2)使用飛利浦數字化平板X線機對患者的頸椎部位進行檢查。該X線機的電壓為120KV,電流為120mA。進行CT檢查的方法為:使用GE牌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的頸椎部位進行掃描。該CT掃描儀的電壓為120KV,電流為120mA,掃描的層厚和層間距分別為2cm和3cm。
1.5 觀察指標[5]觀察并對比用X線檢查和CT檢查診斷頸椎曲度異常、頸椎鉤突增生、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頸椎間隙狹窄、頸椎骨性椎管狹窄、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黃韌帶肥厚和頸椎椎間孔狹窄的準確率。
1.6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8.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這70例患者進行手術探查的結果 進行手術探查的結果顯示,這70例患者中有52例(占74.29%)患者患有頸椎曲度異常,有41例(占58.57%)患者患有頸椎鉤突增生,有22例(占31.43%)患者患有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有38例(占54.29%)患者患有頸椎間隙狹窄,有33例(占47.14%)患者患有頸椎骨性椎管狹窄,有29例(占41.43%)患者患有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有21例(占30.00%)患者患有黃韌帶肥厚,有11例(占15.71%)患者患有頸椎椎間孔狹窄。
2.2 對比用X線檢查和CT檢查診斷不同類型頸椎病的準確率 經手術探查證實,用X線檢查診斷頸椎曲度異常的準確率為53.85%(28/52),診斷頸椎鉤突增生的準確率為53.66%(22/41),診斷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的準確率為36.37%(8/22),診斷頸椎間隙狹窄的準確率為44.74%(17/38),診斷頸椎骨性椎管狹窄的準確率為24.24%(8/33),診斷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的準確率為37.93%(11/29),診斷黃韌帶肥厚的準確率為0.0%(0/21),診斷頸椎椎間孔狹窄的準確率為100.0(11/11)。用CT檢查診斷頸椎曲度異常的準確率為42.31%(22/52),診斷頸椎鉤突增生的準確率為80.49%(33/41),診斷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的準確率為44.45%(10/22),診斷頸椎間隙狹窄的準確率為34.21%(13/38),診斷頸椎骨性椎管狹窄的準確率為39.39%(13/33),診斷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的準確率為41.38%(12/29),診斷黃韌帶肥厚的準確率為100.0%(21/21),診斷頸椎椎間孔狹窄的準確率為0.0(0/11)。與用X線檢查相比,用CT檢查診斷頸椎曲度異常、頸椎間隙狹窄和黃韌帶肥厚的準確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用CT檢查相比,用X線檢查診斷頸椎鉤突增生、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頸椎骨性椎管狹窄、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和頸椎椎間孔狹窄的準確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用X線檢查和CT檢查診斷不同類型頸椎病的準確率 [ n(%)]
頸椎曲度異常、頸椎鉤突增生、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頸椎間隙狹窄、頸椎骨性椎管狹窄、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黃韌帶肥厚和頸椎椎間孔狹窄都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頸椎病[6]。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人群呈年輕化的趨勢。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用X線檢查相比,用CT檢查診斷頸椎曲度異常、頸椎間隙狹窄和黃韌帶肥厚的準確率更高。與用CT檢查相比,用X線檢查診斷頸椎鉤突增生、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頸椎骨性椎管狹窄、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和頸椎椎間孔狹窄的準確率更高。這與朱清珍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7]。
綜上所述,用X 線檢查和 CT檢查診斷不同類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各不相同。臨床醫生可聯合使用這兩種檢查方法診斷頸椎病。
[1]邵麗希,劉巖. X線平片CT、MRI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 影像技術,2014,02:25-27.
[2]冉文軍. X線平片、CT及MRI在頸椎病診斷中的比較分析[J].當代醫學,2015,15:76-77.
[3]施向陽. X線平片、CT、MRI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A].中華高血壓雜志社.全國高血壓防治知識推廣培訓班暨健康血壓中國行海南海口會論文綜合刊[C].中華高血壓雜志社:,2014:1.
[4]朱勁華. 應用X線平片、CT及MRI在頸椎病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 哈爾濱醫藥,2015,01:56-57.
[5]任蓬程. 應用X線平片、CT及MRI在頸椎病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 中國醫藥科學,2013,24:113-114.
[6]劉小雄. X線平片、CT及MRI檢測在頸椎病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12:2840-2841.
[7]朱清珍. X線平片、CT及MRI在頸椎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人人健康,2015,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