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麗
(哈爾濱市阿城區人民醫院 哈爾濱 阿城 150300)
在腰硬聯合麻醉下接受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其中心體溫會因血管擴張和肌肉松弛而降低,故而會出現寒戰的癥狀[1]。寒戰癥狀會增加產婦的耗氧量,加大其心肺功能的負荷,故而會增加其術中的出血量[2]。為了進一步探討對剖宮產術中出現寒戰癥狀的產婦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筆者對2013年2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剖宮產手術時出現寒戰癥狀的62例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2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剖宮產手術時出現寒戰癥狀的62例產婦。按照用藥的不同將這62例產婦分為曲馬多組和地佐辛組,每組各有31例產婦。曲馬多組產婦的平均年齡為28.3±2.7歲,地佐辛組產婦的平均年齡為29.6±2.8歲。兩組產婦在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產婦均在腰硬聯合麻醉下進行剖宮產手術。待胎兒娩出后,為曲馬多組產婦使用曲馬多進行治療,為地佐辛組產婦使用地佐辛進行治療。進行治療的方法為:①在產婦進入分娩室后,為其開放靜脈通道,并使用膠體溶液對其進行預擴容給藥。②在產婦L3~L4的椎間隙進行腰硬聯合穿刺。③用2ml濃度為0.5%的布比卡因對產婦的蛛網膜下腔進行注射,進行注射的時間為20s。④為產婦放置3cm的硬膜外導管。⑤將產婦的麻醉平面調整為T8~T6。⑥當產婦的收縮壓降低至基礎值的20%時,使用麻黃素對其進行靜脈注射。當產婦的心率低于每分鐘50次時,使用0.5mg的阿托品對其進行靜脈注射。⑦待胎兒娩出后, A.將1mg/kg的曲馬多加入到10ml的生理鹽水中,用此藥液對曲馬多組產婦進行靜脈注射。B.將0.1mg/kg的地佐辛加入到10ml的生理鹽水中,用此藥液對地佐辛組產婦進行靜脈注射。
①使用Wrench分級標準將產婦寒戰癥狀的治療效果分為癥狀消失、癥狀顯著減輕、癥狀部分減輕和癥狀加重四個等級。總有效率=(癥狀消失的例數+癥狀顯著減輕的例數+癥狀部分減輕的例數)/總例數×100%。②在用藥前后,觀察兩組產婦MAP和SpO2的變化情況。③使用Ramsay評分對產婦術中的鎮靜效果進行評價。④觀察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我們使用SPSS15.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曲馬多組的31例產婦中,治療效果為癥狀消失者有4例,為癥狀顯著減輕者有17例,為癥狀部分減輕者有7例,為癥狀加重者有3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32%。在地佐辛組的31例產婦中,治療效果為癥狀消失者有5例,為癥狀顯著減輕者有15例,為癥狀部分減輕者有9例,為癥狀加重者有2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55%。兩組產婦的治療效果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用藥前后,兩組產婦的MAP和SpO2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用藥前后兩組產婦的MAP和SpO2的比較(±s)

表1 用藥前后兩組產婦的MAP和SpO2的比較(±s)
地佐辛組(n=31) 81.3±9.7 79.4±8.1 99.2±1.3 98.8±1.1曲馬多組(n=31) 82.4±10.5 82.1±9.3 99.4±1.1 99.5±1.2 P>0.05 >0.05 >0.05 >0.05
在曲馬多組的31例產婦中,有25例產婦的Ramsay評分為2分,有6例產婦的Ramsay評分≥3分。在地佐辛組的31例產婦中,有17例產婦的Ramsay評分為2分,有14例產婦的Ramsay評分≥3分。地佐辛組產婦的Ramsay評分明顯優于曲馬多組產婦,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曲馬多組的31例產婦中,有12例產婦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8.71%。在地佐辛組的31例產婦中,有1例產婦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22%。地佐辛組產婦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曲馬多組產婦,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地佐辛屬于苯嗎啡烷類衍生物,此藥可有效地減輕產婦呼吸抑制的癥狀。曲馬多屬于非阿片類中樞性鎮痛藥,此藥是臨床上常用的抗寒戰藥[3]。
綜上所述,用地佐辛和曲馬多對剖宮產術中出現寒戰癥狀的產婦進行治療均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用地佐辛的鎮靜效果更佳,并可降低產婦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2]程曉莉,顏學滔,鄭文忠等.地佐辛與曲馬多治療腰硬聯合麻醉剖宮產術中寒戰效果比較[J].醫藥導報,2013,32(2):192—194.
[1]陳興東,萬婷婷,李茜等.地佐辛與曲馬多治療剖宮產術中寒戰的對比研究[J].東南國防醫藥,2013,15(3):249—251.
[3]張英,黃建飛,高立群等.地佐辛與曲馬多治療剖宮產麻醉后寒戰的比較[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