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勝 王國祥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胸外科 江蘇 徐州 221006)
非小細胞肺癌包括大細胞肺癌、肺腺癌和肺鱗狀上皮細胞癌三種類型。此類肺癌患者占肺癌患者總人數的80%,是肺癌最為常見的類型[1]。非小細胞肺癌對傳統放射性療法及化學藥物療法的敏感性均較低,臨床上對此病患者主要進行手術治療。全球使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首次報道見于1992年[2],此手術對于進行開胸肺葉切除術不耐受的患者尤為適用。但是,此手術是否具有與傳統開胸肺葉切除術相當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仍存在著爭議。本次研究旨在對比分析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和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上評估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治療此病中的應用效果提供數據支撐?,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50例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胸腔鏡組和常規開胸組,每組各有75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細數據見下表。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s)
資料胸腔鏡組 常規開胸組 t值或x2值 P值年齡(歲) 51.26±4.81 53.73±5.92 1.232 >0.05性別 男 33 36 1.017 >0.05女42 39肺鱗狀上皮細胞癌 26 25病理類型(例)肺腺癌 38 37肺淋巴上皮樣癌 5 6肺腺鱗癌 3 3肺粘液表皮樣癌 2 2肺大細胞癌 1 2 1.316 >0.05左肺上 11 12左肺下 19 14右肺上 12 19右肺中 11 11右肺下 22 19腫瘤的直徑(cm) 1.43±0.24 1.51±0.23 0.948 >0.05腫瘤的位置1.472 >0.05
1.2 納入標準 (1)按照 2009 年第 7 版《國際抗癌聯盟肺癌分期標準》及《惡性腫瘤術后病理分期標準》確診患有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3]的患者。(2)沒有接受過放療及化療的患者。(3)癌細胞未向遠處轉移的患者。(4)不存在心、肝、腎等重大器質性病變的患者。
1.3 手術方法
1.3.1 常規開胸組患者的手術方法 對常規開胸組患者進行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為患者取健側臥位,對其進行雙腔氣管插管及全身麻醉。采用標準的胸后外側切口作為手術的入路,切口的長度約為20 cm。在患者第5根肋骨的間隙切除其上肺葉及中肺葉,在患者第6 根肋骨的間隙切除其下肺葉,使用開胸器牽開其肋骨,在直視的條件下切除其胸內的肺葉,并對其肺門及縱膈的淋巴結進行系統性的清掃。
1.3.2 胸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方法 對胸腔鏡組患者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幫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對其進行雙腔氣管插管,為其使用單肺通氣法進行通氣,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將患者的上肢固定在頭架上,使其腋窩充分地顯露出來。在患者腋中線的第7肋間做一個1 cm的切口,將其作為胸腔鏡的觀察孔,然后取其腋前線第4或第5肋間做一個長為3~5 cm的切口,將其作為主操作孔,用于切除患者上肺葉、中肺葉或下肺葉。當手術視野的暴露情況不利于術中的觀察、操作時,在患者偏后腋的后線、偏前肩胛的下角線或第9肋間做一個1 cm的切口。在胸腔鏡下觀察患者腫瘤的位置、大小及浸潤的范圍。先切除患者肺部的靜脈,再切除其肺動脈及支氣管,用直線切割縫合器處理支氣管的殘端。使用標本袋收集患者被切除的肺葉,經由小切口移出。在此期間,嚴防切口處發生感染。用超聲刀對患者肺門及縱隔的淋巴結進行清掃,并清掃其周圍的脂肪組織,將切除的肺葉送至檢驗科進行病理檢查。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術后胸腔的引流量、留置引流管的時間、清掃淋巴結的數目、鎮痛藥哌替啶的使用量、進行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手術的費用及住院的費用。并比較兩組患者肺炎、心律失常、肺漏氣、肺不張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文中所有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X2)檢驗 。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的比較 進行手術后,胸腔鏡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術后胸腔的引流量、哌替啶的使用量、手術的費用及住院的費用均少于常規開胸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胸腔鏡組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常規開胸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時間、清掃淋巴結的數目相比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下表。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的比較(±s)
注:與胸腔鏡組患者相比,P<0.05。
觀察指標 胸腔鏡組(n=75) 常規開胸組(n=75)手術切口的長度(cm) 4.2±0.5 20.5±1.1ê術中的出血量(mL) 100.4±49.7 123.5±84.5ê術后胸腔的引流量(mL)50.5±70.5 425.7±83.3ê留置引流管的時間(d) 3.4±2.1 3.7±2.5清掃淋巴結的數目(個)13.5±2.1 12.4±2.3哌替啶的使用量(mg) 161±122 233±102ê進行手術的時間(min) 150.5±25.1 178.4±34.7ê手術的費用(元) 2814.18±447.51 5522.13±1442.87ê住院的時間(d) 5.1±2.4 7.2±3.1ê住院的費用(元) 29522.13±7813.95 38371.18±13314.20ê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手術結束后,胸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開胸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下表。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臨床上在對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肺葉切除手術時,開胸、關胸的過程及手術醫生操作的熟練程度是影響此病患者術后的出血量及手術耗時的重要因素[4]。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的手術切口較大,術中需要使用開胸器牽開患者的肋骨,此操作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手術切口較小,術中以患者下位肋骨的上緣作為入路,這有效地避開了術中操作對此處肌肉、肋間血管的損傷。同時,術中操作不會觸及患者的肋骨和肋間神經,使此處發生炎癥反應和疼痛的幾率降到最低,進而有效地減少了術后鎮痛藥的使用量及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胸腔鏡下的手術視野較清晰,可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充分的止血,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手術部位的滲血量。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傳統開胸組患者相比,胸腔鏡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其切口較短,其哌替啶的使用量較少,其住院的時間較短,組間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吳穎猛等[5]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淋巴結清掃數目的多少是臨床上衡量此類手術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對于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否達到與進行傳統開胸肺葉切除術相當的淋巴結清掃數目一直存在著爭議。羅宜人等[6]人的研究認為,在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時,清掃淋巴結的數目不僅能達到與開胸手術相當的水平,而且在清掃淋巴結的數目方面更占優勢。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傳統開胸組患者相比,胸腔鏡組患者淋巴結清掃的數目較多,但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上述報道相一致。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為:胸腔鏡的局部放大功能可使淋巴結及其周圍血管及神經的結構更為清晰,這有利于術中對淋巴結進行清掃。
研究發現,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效果與手術醫生操作的熟練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傳統開胸組患者相比,胸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更短,其手術費用更低,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唐中明等[7]人的研究發現,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時間要長于進行傳統開胸肺葉切除術的時間,這與本次研究的結果不一致,其所謂的情況可能是由于手術醫生對手術操作掌握得不夠熟練,從而延長了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增加了其手術的費用。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高低是衡量手術安全性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胸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開胸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小,患者術后的疼痛感較輕,其身體恢復的速度快,可積極地配合排痰,從而有效地緩解了其呼吸抑制的癥狀,避免或減少了肺炎、肺不張及心律失常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與使用傳統的開胸肺葉切除術相比,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更為理想。
[1] 張雪飛, 史小男, 韓彪.胸腔鏡與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近期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國肺癌雜志, 2012, 15(7):422-428.
[2] 徐 馳, 曾志勇, 劉道明, 等.胸腔鏡與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 2011,17(10):1032-1035.
[3] 李方明,聶青. 2009國際小細胞肺癌臨床診治熱點問題解析[J]. 海軍總醫院學報, 2010,23(4):227-228.
[4] 姜冠潮, 王俊, 李運, 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與開胸肺葉切除治 I期非小細胞肺癌效果比較[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8, 24(3):152-155.
[5] 吳穎猛, 黃偉釗, 姜海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與開胸肺葉切除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20):5161-5162.
[6] 羅宜人, 王耀鵬, 王明釗, 等.臨床期非小細胞肺癌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中淋巴結清掃的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 2011, 11(1):73-75.
[7] 唐中明, 徐 鑫.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與開胸肺葉切除肺癌療效對比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