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浩
(鹽城市大豐同仁醫院 江蘇 大豐 224100)
腹股溝疝是外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可出現腹部脹痛、絞痛等癥狀,在進行運動、行走的過程中其疼痛的癥狀可顯著加重。在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方法主要為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等手術療法。傳統疝修補術屬于張力性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患者施行傳統疝修補術的用時較短,但在術后其切口愈合的效果較差,發生并發癥及病情復發的幾率較高。近年來,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顯現出理想的效果。研究發現,為腹股溝疝患者應用該療法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使其在術后更快地康復[1,2]。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進一步分析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40例患者均為2010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這些患者均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腹股溝疝,其中有腹股溝直疝患者1例,腹股溝斜疝患者38例,雙側腹股溝疝患者1例。這些患者均排除了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意識障礙、心腎嚴重器質性病變的可能。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20例患者。在A組中,有男性18例,女性2例,其年齡為34~77歲,平均年齡為(62.80±1.23)歲,其病程為1~18個月,平均病程為(12.78±5.22)個月。在B組中,有男性16例,女性4例,其年齡為18~73歲,平均年齡為(56.75±1.28)歲,其病程為2~17個月,平均病程為(12.63±5.42)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位置、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B組患者采用傳統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在其腹股溝韌帶的上方做一個5-7cm的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鍵及提睪肌,充分暴露疝囊,并確保手術視野清晰。采用高位結扎法結扎疝囊,還納疝內容物,將疝囊切除。采用Ferguson法加強腹股溝管的前壁,采用Bassini法加強腹股溝管的后壁。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為A組患者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在其腹股溝韌帶的上方做一個3-4cm的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鍵及提睪肌,充分暴露疝囊。采用高位結扎法結扎疝囊,還納疝內容物。用充填網塞填充內環口并縫合數針進行固定。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的后方置入補片,使精索經過補片上部的開口,在腹股溝韌帶縫合固定補片的下部,將補片的內側縫合固定于恥骨結節前方恥骨梳韌帶,至少縫合2針以上。間隔縫合補片上方葉緣與腹內斜肌腱膜或位于其下的腹內斜肌,縫扎補片的上部開口,縫合1~2針。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結束手術。
1.3 療效判定標準 在兩組患者出院時對比分析其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治療的費用及臨床療效。采用 VAS疼痛評分的標準分析兩組患者發生術后疼痛的程度。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的級別:1)痊愈:經治療,患者的腹痛等臨床癥狀消失,其病情在一年內未復發。2)有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但仍有輕微的腹痛,其病情在一年內未復發。3)無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需再次進行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在術后對患者進行一年的隨訪,觀察患者發生神經性疼痛、陰囊水腫等術后并發癥及病情復發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病情的復發率及發生并發癥情況的分析 在A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痊愈的患者有18例,為有效的有2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在B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痊愈的患者有15例,為有效的有4例,為無效的有1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0%。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無病情復發的患者,有2例患者發生神經性疼痛、陰囊水腫等術后并發癥,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0%。B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1例患者的病情復發(占5.00%),有5例患者發生神經性疼痛、陰囊水腫等術后并發癥,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00%。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后的VAS評分及治療費用的分析 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較短,其術后的VAS評分較低,其治療的費用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分析(±s)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分析(±s)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 住院的時間(d) 術后VAS評分(分) 治療的費用(元)A 組 20 49.59±2.61 5.26±1.26 36.78±2.38 3789.45±258.47 B 組 20 92.48±3.65 9.45±1.68 53.44±8.76 3186.44±458.37 P - P<0.05 P<0.05 P<0.05 P<0.05
臨床實踐證實,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創傷性小、在術后患者恢復快、其手術并發癥及病情的復發率低等特點[3,4]。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較短,其術后的VAS評分較低,其治療的費用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為腹股溝疝患者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能促使其更快地康復,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余中平. 傳統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對比[J]. 基層醫學論壇,2015,06(06):839-840.
[2] 賀家勇,楊晨晨,李義亮,王國良. 腹腔鏡下腹股溝疝前間隙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臨床療效比較[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5,08(09):1146-1150+1154.
[3] 許斌.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6,06(01):88-89.
[4] 張興剛. 觀察傳統疝修補術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2(3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