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娟
(徐州市腫瘤醫院介入治療中心 江蘇 徐州 221000)
原發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癌癥。此病具有發病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點[1]。原發性肝癌患者在其患病的早期一般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很多原發性肝癌患者被確診患有此病時,都已處于其病情的晚期。進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臨床上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但是,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能夠降低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選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間接收的156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間接收的156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156例患者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獲得批準。按照隨機方案將這156例患者分成綜合護理組(78例)和常規護理組(78例)。在常規護理組78例患者中,有男性48例,女性30例。他們的年歲在39歲至77歲之間,平均年歲為(55.1±7.9)歲。在綜合護理組78例患者中,有男性45例,女性33例。他們的年歲在37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歲為(56.4±8.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斷標準,且均經手術病理檢查得到確診[2]。(2)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級或B級的患者。(3)在近1個月內未接受過介入治療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腎功能不全的患者。(2)存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禁忌癥的患者。(3)合并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4)患有精神病的患者。(5)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在這兩組患者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期間,我院對常規護理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在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術前檢查,并做好其他的術前準備工作。(2)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積極配合手術醫生完成手術。(3)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并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患者若出現不良反應或并發癥,護理人員要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
1.4.2 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綜合護理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進行綜合護理的具體方法如下:
1.4.2.1 進行術前健康指導和心理護理 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患者因不了解該手術的實施方法和擔心治療的效果不理想,常會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不利于手術的進行。因此,在患者接受手術前,護理人員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解實施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方法、效果和術中應注意的事項,并向其強調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的重要性。同時,護理人員可向患者介紹主治醫師的醫術水平和以往治療成功的病例,以緩解其恐懼感和緊張感,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4.2.2 進行術中監測 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血壓、呼吸頻率、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進行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手術醫生,并協助手術醫生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對于出現嘔吐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其呼吸道內的嘔吐物進行清理,以防止其發生呼吸道堵塞。
1.4.2.3 進行術后護理 (1)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介紹術后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發癥及應對的方法,使其能夠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2)對于出現發熱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物理降溫。患者的體溫若超過38.5℃,護理人員應遵照醫囑使用退燒藥對其進行治療。(2)在術后,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要進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并要求其做到少食多餐。對于出現嘔吐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注意防止其誤吸嘔吐物,必要時可遵照醫囑使用止吐劑對其進行治療。(3)對于出現腹痛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要耐心地向其解釋腹痛發生的原因,并通過與其聊天、為其播放電視節目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以緩解其疼痛的癥狀。對于疼痛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及時將其病情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其進行止痛治療。(4)對于發生穿刺點出血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指導其將接受過穿刺的肢體伸直,并保持平臥位24 小時,以緩解其穿刺點出血的癥狀。(5)對于出現尿潴留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指導其保持放松,并為其制定科學的飲水計劃,以促進其排尿。
1.5 觀察指標[3]護理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評價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該問卷調查表的滿分為100分。評分≥85分,說明該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非常滿意。評分在70~84分之間,說明該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基本滿意。評分<70分,說明該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2.1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手術結束后,在綜合護理組患者中,有7例(占9.0%)患者出現了發熱的癥狀,有8例(占10.3%)患者發生了腹痛,有10例(占12.8%)患者發生了嘔吐。在常規護理組患者中,有19例(占24.4%)患者出現了發熱的癥狀,有27例(占34.6%)患者發生了腹痛,有29例(占37.2%)患者發生了嘔吐。綜合護理組患者出現發熱、腹痛、嘔吐等術后不良反應的比率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n(%)]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手術結束后,在綜合護理組患者中,有3例(占3.8%)患者發生了穿刺點出血,有2例(占2.6%)患者發生了骨髓抑制,有5例(占6.4%)患者發生了尿潴留,有1例(占1.3%)患者發生了消化道出血。在常規護理組患者中,有14例(占17.9%)患者發生了穿刺點出血,有9例(占11.5%)患者發生了骨髓抑制,有12例(占15.4%)患者發生了尿潴留,有7例(占9.0%)患者發生了消化道出血。綜合護理組患者發生穿刺點出血、骨髓抑制、尿潴留、消化道出血等術后并發癥的比率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n(%)]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總滿意率的對比 綜合護理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總滿意率的對比 [n(%)]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常規護理組患者相比,綜合護理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更高,接受護理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這與趙倩[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能夠降低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 馬曉潔, 宋明洋, 譚榜憲. 原發性肝癌放療聯合其他治療的新進展[J]. 現代腫瘤醫學, 2015, 23(1): 139-141.
[2] 張芬芬, 鄧天好. B超與AFP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5, 15(6): 72-73.
[3] 顏柳英, 馮翠菊, 申剛. 預見性護理聯合OREM自護模式用于TACE圍手術期護理[J]. 臨床醫學工程, 2014, 21(11):.1495-1496.
[4] 趙倩. 肝癌患者介入術后并發癥觀察及護理[J]. Nursing Science, 2014, 03(3):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