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琴
(江蘇省興化市中醫院二病區 江蘇 興化 225700)
慢性胃潰瘍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該病的發病較緩慢,病程及治療周期均較長。且該病的發生與患者的生活習慣及精神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因此,臨床上在對該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以保障其治療效果,提升其生活質量[1]。相關的研究結果證實,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可顯著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其治療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我們對我院收治的110例慢性胃潰瘍患者的治療情況與治療結果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月~2016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0例慢性胃潰瘍患者。他們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均經胃鏡檢查確診患有慢性胃潰瘍。②均未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③均不存在肝、腎功能障礙。④均未發生胃穿孔與胃出血。⑤均未患有胃癌。⑥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在他們中,有66例男性、44例女性,其年齡在30~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4±3.8)歲,其病程在8個月~12年之間,平均病程為(6.1±2.7)年。其中,有81例患有單純性胃潰瘍的患者,有29例患有復合性胃潰瘍的患者。他們的學歷為初中及初中以下者有41例,為高中或中專者有44例,為大專及大專以上者有25例。將這110例患者隨機分為個護組與普護組,每組各有55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及學歷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我院對普護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指導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我院對個護組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方法為:1)進行用藥護理: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按時、按劑量服藥,同時認真、仔細地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留心其是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在患者接受抗酸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叮囑其不要將奶制品或酸性食物與藥物一起服用,以免誘發不良反應。2)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將慢性胃潰瘍的發病原因、影響因素及可采用的治療方法等相關知識認真、仔細地向患者講解清楚,以加深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護理人員應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以解除其擔憂[2]。3)進行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具體的病情、身體狀況及飲食喜好,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方案,同時囑患者多吃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且易于吸收的食物,避免進食生冷、干硬及有刺激性的食物。護理人員應囑患者注意營養均衡,不食用過冷或過熱的食物,禁煙忌酒[3],在進食過程中若出現不適或不良反應,必須在第一時間告知醫護人員。4)進行生活護理: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比如熬夜、暴飲暴食等)對其病情的影響,指導其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比如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定量以及適量進行運動等。護理人員可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及興趣愛好為其制定適宜的運動計劃,比如打太極拳或游泳等。5)進行心理護理:慢性胃潰瘍患者常因服藥治療的周期長及過分擔心病情而產生焦躁不安、害怕等不良情緒,甚至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對此,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向其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及時向其匯報治療的進展情況,告知其耐心接受治療是康復的前提,以緩解其心理壓力,幫助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6)進行出院護理: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要囑其按時來醫院復查。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定期對其進行電話隨訪,囑其不得擅自更改服藥的劑量與周期,督促其嚴格遵醫囑服藥,同時結合其具體的治療情況幫助其調整治療方案。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進行胃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潰瘍面已經愈合,且潰瘍面的瘢痕變成白色。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進行胃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潰瘍面明顯縮小。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發生變化,進行胃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潰瘍面未發生變化,其病情甚至有所加重。采用焦慮(SAS)量表及抑郁(SDS)量表對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的癥狀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提示其焦慮及抑郁的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個護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8.18%)明顯高于普護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對比 (n,%)
2.2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的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個護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的評分明顯低于普護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評分的對比(±s,分)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n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個護組 55 63.7±6.5 40.2±6.1 61.9±10.7 39.9±5.2普護組 55 63.9±6.4 54.9±7.6 62.1±10.5 52.7±6.1
慢性胃潰瘍是一種胃黏膜肌層組織受損的現象,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均可發病。該病的發病原因與患者的心理狀況、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等密切相關。用藥物治療該病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不過,長期服藥可使患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降低其生活質量,影響其治療效果[4]。因此,臨床上在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對其進行個性化的護理。進行個性化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從各個方面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包括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對患者進行細致入微的用藥指導與健康教育,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況,及時對其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在患者出院后做好其隨訪工作,最大程度地保障其治療效果等。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普護組患者進行了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個護組患者進行了個性化護理。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個護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護組患者,其焦慮及抑郁癥狀的評分明顯低于普護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可顯著緩解其焦慮及抑郁的情緒,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提升其生活質量。
[1] 尤春蘭.綜合護理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7):1927-1929.
[2] 習孫晶,王六尾.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130-132.
[3] 胡利英.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z1):43-44.
[4] 耿小莉.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2015,12(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