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衛瓊 楊勇 段志芬 楊毅堅 李友勇 孫承冕 郭順云 劉本英



摘要:通過對云南省景洪市古茶樹群落進行實地考察,全面摸清了該市古茶樹群落種類、分布現狀和生長情況,主要包括其海拔高度、樹齡、樹姿、樹幅、干徑、葉形和花瓣特征等。以12個代表茶區88份古茶樹種質資源為供試材料,對茶樹的形態特征和農藝性狀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檢測的8個農藝性狀變異系數在15.51%~57.74%之間,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最低分枝高>葉面積>樹幅>樹高>葉長>葉寬>花冠直徑>果實大小;古茶樹農藝性狀13個特征向量中4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73.026%,第一主成分至第四主成分的貢獻率依次為:34.830%、15.824%、12.902%、9.470%。
關鍵詞:古茶樹;農藝性狀;多樣性分析;云南省景洪市
中圖分類號:S571.102.4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11-0023-04
古茶樹是原始茶種的原始材料,在生理生化特性上保留了茶樹原始的屬性。歷經多年的生長,呈現出抗性強、適應范圍廣、生命力強、保持種質特性好等優勢,對茶樹的起源、演化、系統發育與遺傳研究有重要學術價值。古茶樹普遍按照其進化程度進行分類,有原始型茶樹、過渡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之分。云南作為最古老的茶樹發源地之一,茶樹資源物種豐富,被譽為“植物基因庫”。云南古茶樹資源主要為栽培型古茶樹,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區,即瀾滄江中下游地區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德宏、紅河、文山等地州市。陳進等通過茶組植物學研究,認為云南及其鄰近地區可能是最早引種、馴化和食用茶的先民。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包括禿茶組在內的茶組植物共有47個種4個變種,云南就發現有35個種(其中26個為云南特有)、3個變種(2個為云南特有)。其中西雙版納州茶組植物共有3個系7個種和變種,以普洱茶種(C.assamica)分布最廣。西雙版納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茶樹提供了優異的生長環境,孕育出豐富的古茶樹資源,是我國古茶樹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景洪市為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首府,其域內廣布古茶樹。本研究擬通過對景洪市88份古茶樹種質材料的主要農藝性狀和形態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明其農藝性狀表現的豐富多樣性,為篩選優異茶樹種質資源和進行特性研究提供基礎材料。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88份古茶樹種質材料都來自景洪市古茶區,樣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29株古茶樹信息取自基諾山鄉茶區8個代表性古茶園(編號JH001~JH029),46株取自勐龍鎮13個代表性古茶園(編號JH030~JH075),2株取自勐旺鄉古茶區(編號JH076、JH077),1株取自景納鄉古茶區(編號JH078),2株取自大渡崗鄉古茶區(編號JH079、JH080),5株取自嘎灑鎮古茶區(編號JH081~JH085),3株取自景哈鄉古茶區(編號JH086一JH088)。
1.2試驗方法
對88份古茶樹種質材料的描述型農藝性狀和數值型農藝性狀進行測定,方法按照陳亮等編著的《茶樹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執行。描述型性狀包括茶樹的樹形、樹姿、葉身、葉色、葉形、葉尖、葉緣、葉質、果實形狀、種子形狀、花萼茸毛、花瓣質地、子房茸毛。數值型性狀包括最低分枝高、葉長、葉寬、葉面積、花冠直徑、果實大小、樹高、樹幅。并對描述型農藝性狀給予數量化賦值。
1.3統計分析
對所有測定的數據作標準化處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進行統計,用SPSS 16.0軟件(SPSS Inc,2007)進行統計分析(樹高、樹幅、最低分枝高、葉長、葉寬、葉面積、花冠直徑、果實大小)和主成分分析(樹形、樹姿、葉形、葉尖、葉緣、葉質、果實形狀、葉色、葉形、葉面、花瓣質地、葉長、葉寬)。
2.結果與分析
2.1形態性狀的統計分析
對88個獨立樣本測定的數據(樹高、樹幅、最低分枝高、葉長、葉寬、葉面積、花冠直徑、果實大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3)表明:8個所測性狀的變異系數在15.51%~57.74%之間,果實大小的變異系數最小為15.51%,最低分枝高的變異系數最大為57.74%;葉長、葉寬、花冠直徑的變異系數都小于20%,樹高、樹幅、葉面積的變異系數都大于30%。各性狀均有較明顯的變異,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變異系數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最低分枝高>葉面積>樹幅>樹高>葉長>葉寬>花冠直徑>果實大小。88份測定樣本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異性,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是篩選茶樹品種和進行遺傳性研究的優異材料。
2.2農藝性狀主成分分析結果
對88個獨立樣本的樹形、樹姿、葉身、葉尖、葉緣、葉質、果實形狀、葉色、葉形、葉面、花瓣質地、葉長、葉寬13個變量測定的數據進行特征向量分析,結果(表4)表明,13個變量中有4個變量的特征根大于1,有9個變量的特征根小于1,所以只能說有4個主成分。特征根是主成分影響力度的指標,4個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累計貢獻率達到73.026%,其中第一個主成分向量貢獻率占所有主成分向量貢獻率的34.830%,向量貢獻率最大的是樹形,其次是樹姿、果實形狀,果實形狀為負值;第二主成分向量貢獻率占所有主成分向量貢獻率的15.824%,葉寬的向量貢獻率最大,其次為葉身、葉面;第三主成分向量貢獻率占所有主成分向量貢獻率的12.902%,葉質和葉尖的影響明顯大于其它特征向量,為0.884、0.883,其它特征向量均在0.1左右;第四主成分的向量貢獻率為9.470%,葉長的向量貢獻率最大,其次是葉寬、葉緣,葉緣為負值。
3.討論
借助SPSS 16.0分析軟件對88份古茶樹種質材料的主要農藝性狀和形態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88份供試材料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異,8個所測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在15.51%~57.74%之間,平均為28.72%,明顯高于蔣會兵等對云南茶樹資源形態性狀的研究結果(變異系數22.11%),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可以為篩選優異茶樹種質資源和進行特性研究提供基礎材料。通過對13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4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73.026%,同一個性狀對不同主成分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都存在方向相同和方向相反兩種影響。貢獻率較大的樹形、樹姿、果實形狀、葉寬、葉身、葉面、葉質、葉尖、葉緣、葉形等10個變量都是茶樹農藝性狀描述的基礎特征向量,對茶樹種質資源評價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根據性狀特征篩選優良茶樹品種。
云南古茶區地理分布廣,氣候環境差異大,各地茶樹在自然雜交和環境變化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生態類型。云南省大量的古茶樹種質資源和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佐證了云南既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又是茶樹的起源中心。古茶園一般都為天然的有機生態茶園,不進行施肥、翻耕和噴施農藥,具有較強的抗旱、抗寒性,適應性廣。古茶樹的遺傳資源種類多,栽培歷史悠久,有利于對茶樹的起源演化和分類、衰老生理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為科學工作者提供特異茶樹資源發掘、開展雜交育種和進行高優生態良種選育等條件。此外,古茶樹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據Hung記載,古茶樹茶葉生產的經濟效益約為臺地茶的4~6倍,具有很好的經濟前景,同時也是古茶樹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價值的體現,對云南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致謝:本文得到景洪市農業局經濟作物工作站和勐龍鎮、基諾山、勐旺鄉、景訥鄉、大渡崗鄉、嘎灑鎮、景哈鄉等地方政府和科技人員的大力支持幫助,在此表示誠摯謝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