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寧 王克安 楊寧 呂曉惠 柴秀乾


摘要:選取連作9年的日光溫室,采用田問區組設計,在上茬黃瓜拉秧后至下茬水稻種植前設置不同灌水次數:1次(T1)、3次(T2)、5次(T3)和不灌水(cK)處理,研究了在稻菜輪作模式下,水稻種植前不同灌水量對設施連作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灌水2個月后,與灌水1次、灌水3次相比,灌水5次可以明顯降低土壤pH和電導率;灌水5次的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較CK分別降低了11.40%、6.59%和34.80%;灌水3次和5次兩個處理的土壤有效銅和有效鐵均比灌水前有所增加,而對土壤有效鋅并無明顯影響。
關鍵詞:輪作;養分;微量元素;灌水量
中圖分類號:S15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11-0072-03
設施土壤經多年種植之后,極易出現板結、酸化、次生鹽漬化、養分過剩等問題,造成嚴重的連作障礙,嚴重影響蔬菜產量及品質狀況。輪作對減輕設施土壤連作障礙有較好的效果,水旱輪作便是輪作模式之一。水旱輪作過程中的干濕交替會造成設施土壤的氧化作用與還原作用交替進行,這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有較好效果。關于水旱輪作的研究,前人多側重于不同灌水條件對作物產量及品質的直接影響,而將不同灌水條件作用于喜水作物,并跟蹤其對設施土壤理化狀況的報道則鮮見。本試驗采用水稻一黃瓜水旱輪作模式,探討了不同灌水量對設施連作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以期為設施土壤的連作障礙改良提供數據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