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濤 李慧 余曄 李彥 譚德水 張玉鳳 夏光利 劉兆輝



摘要: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了氮肥與新型增效劑配施對夏玉米生長發育、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經濟效益、氮肥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氮肥與新型增效劑配施能夠顯著提高玉米的莖粗、穗三葉面積、果穗長,增加果穗的行粒數和千粒重,提高氮肥偏生產力和農學效率;氮肥與新型增效劑配施節本增效效果明顯,可降低純氮用量60 kg/hm2,增收346元/hm2。新型增效劑效果優于普通氮肥增效劑DCD,而且高用量好于低用量,在本試驗條件下,新型增效劑的最佳用量為5.130 L/hm2。
關鍵詞:新型氮肥增效劑;夏玉米;生長;產量;產量構成因子;經濟效益;氮肥效率
中圖分類號:S513.06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11-0068-04
氮不僅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三大礦質元素之一,而且是最活躍的元素,在土壤中難以保留,導致大多數農業土壤含氮量低而不能滿足作物豐產的需要,因此在農業生產上需要增施氮肥。尿素是我國目前使用廣泛、最主要的氮肥品種,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尿素氮利用率低、損失嚴重,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的研究者就通過化學氮肥與硝化、脲酶抑制劑混合施用來提高氮素利用率,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含有HQ、DCD和其它抑制劑的長效氮肥增效劑已投入生產并大面積推廣應用。新型氮肥增效劑(又稱硝化抑制劑)2-氯-6(三氯甲基)吡啶,簡稱硝基吡啶,是目前為止研究得較多的且有效的硝化抑制劑之一。目前在美國,硝基吡啶在玉米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可顯著提高玉米產量,而且可以減少氮的淋溶損失和溫室氣體N2O的排放,保護環境,因此美國每年有超過100萬公頃的農田應用該產品。然而,硝基吡啶在我國農業應用上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大田試驗,探討尿素與含硝基吡啶的新型氮肥增效劑不同用量的配施對夏玉米生長、產量的影響,以期為含硝基吡啶的新型氮肥增效劑在夏玉米上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