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彥國 雷潔霞



摘要:采用東營市氣象數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TM影像、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從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易損性、孕災環境敏感性、防災減災能力四方面構建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價模型。運用專家打分和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通過GIS空間分析技術實現各評價指標的柵格化,并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得到以100 m×100 m柵格為基本評價單元的東營市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圖,將東營市分為高、次高、中、次低和低5級風險區。結果表明:河口區東部和西部、利津縣西部、東營區中部、廣饒縣南部風險較高;河口區中部、墾利縣東部和東營大部分區域風險較低。總的來說,河口區暴發洪澇災害的風險相對較高,墾利縣的風險最低。
關鍵詞:洪澇災害;GIS;風險區劃;東營市
中圖分類號:S42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11-0089-05
根據1990年到21世紀初的世界自然災害統計數據,從災害發生次數、受災人口多少、直接經濟損失等方面來講,洪澇災害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內外最近幾年的研究進展表明,在避免和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所有可能措施中,在科學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災害風險區劃,是相對比較簡單有效的方法。
國內外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方面已開展了許多研究。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初步討論了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價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Sinnakaudan等利用水理輸砂模式模型,在綜合考慮氣象和人為因子的基礎上,利用地理信息技術評價了Pad河流域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Werritty等從歷史災情數據出發,利用超過兩百年的英國泰河流域的歷史洪澇災情數據對英國泰河流域的暴雨洪澇災害進行了風險評價。Sanyal等認為GIS技術具有較強的空間分析功能,因而對洪災風險因子進行綜合分析,并利用GIS技術,可以方便地對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價結果進行可視化表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