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榮+何春梅+倪彬
摘要:我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仍處于探索和構建階段,在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主體培養單位高校條件準備不足,導師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制約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健康發展,難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構建適合國情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必須政府、高校、導師團隊等多方共同努力。文章以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視角,以特色化培養模式、導師團隊建設、質量評價體系等為研究對象,提出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特色、推廣多元一體導師團隊制、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及完善質量評價體系的應對策略,以期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推進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導師團隊;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6004803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職業需求,培養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高層次實用型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培養模式。
自2009年起,國家增設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這種變化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調整要求。如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日益明顯,嚴重影響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難以真正滿足社會對復合型高層次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影響社會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是調整新增的一種人才培養類型,是在借鑒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及以往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育經驗基礎之上,探索的一種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把研究生培養成“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統一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已成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1-2]。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問題分析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定位是培養應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偏向實踐培養;而學術型研究生主要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更注重理論研究[3]。培養目標的重大變革是研究生教育適應社會需求及發展變化的需要,是對今后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戰 [4-5]。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學位培養體系不夠靈活, 沒有突出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
首先,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劃分學制,如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類別都采用統一的學制劃分制度,不符合社會變化的客觀規律。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與行業脫節,專業培養、畢業標準與執行資格考試和職業銜接不連續,無法突出專業學位培養在行業實踐中的重要性,制約了教育改革及社會發展。
其次,課程基本由上級主管部門設置,不夠科學、靈活,留給高校的自主培養空間和權利有限,高校無法真正實踐“以研究生能力培養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
最后,從宏觀上看,實踐教學環節不完善,尚未形成系統的實踐教學制度體系,導致實踐教學無標準、規范可依。就微觀而言,實踐教學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對實踐教學質量積極主動的自我約束機制和制度化的監控體系;獨立于以理論學習成績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建立或健全,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無法對導師的授課水平及研究生的掌握情況作出科學、公平的判斷和評價。
(二)導師積極性不高,應用型人才培養難與社會真正接軌
中國目前對主體培養單位和導師的考核評價主要以科研為導向,科研成果的產品成為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但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相對于學術學位研究生而言,對學校和導師科研貢獻有限,導致部分主體培養單位在現行的考評制度和指標體系下形成了科研第一、人才培養第二的慣性思維,使得一些培養單位及其導師忽視人才培養這一核心任務,帶著明顯的功利性,在資源配置和管理工作中不能公平地對待專業學位研究生。這是導致學校及導師在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過程中積極性不高的根本原因[6]。
劉新榮,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反思與構建
(二)高校條件準備不充分,無法動態跟進、實時改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高校作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主體,雖然在國家培養方案的宏觀指導下開展工作,但將其細化、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規范或評價標準,需要更充足的時間準備、條件準備和實踐探索。高校在條件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容易犯“換湯不換藥”的根本性錯誤,并在運行、管理、監督過程中,無法根據實際培養情況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動態調整和改進。要深化改革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并培養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專業學位研究生,高校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充足準備,不斷從失敗的教訓中總結經驗,并加以改進。
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對策
(一)打破統一設置和標準,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色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要結合學術、技術和職業需求,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復合式合作模式為途徑,以實際情況為依據,打破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統一設置和標準。建議培養單位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行業需求,有區別、有針對性地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展培養工作,如:靈活劃分學制、設置課程、分類制定論文標準;建議培養單位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構建其特色培養方案,并邀請相關行(企)業專家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優化;建議畢業標準與職業資格考試緊密銜接,確保高校有適當的自主空間和權利,用以調整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個體差異。
宏觀上,建議高校進一步細化國家宏觀指導方案,形成一套適合本區域、本校、本學科、本專業的可供依據的標準和規范條例,完善高校管理辦法。微觀上,建立獨立于理論學習成績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實踐考核評價,明確學校、導師、研究生等各方主體的權利和責任,公平、科學地對導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實踐能力作出評價。
(二)調動各方培養單位的積極性,推廣多元一體導師團隊制
培養單位應根據自身優劣勢及不同專業學位類別的特點,選擇與其優勢互補的企業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聯合培養,推廣多元一體的導師團隊合作制培養模式,組建由學科專家、行業專家及實踐基地相關人員組成的導師團隊,各聯合培養單位共享資源,共同指導研究生。
以“校內教授+校外企業專家”模式組建復合型導師團隊培養模式,建立以“校內教授+校外企業專家”的導師團隊,充分發揮“1+1>2”的復合型導師團隊的管理優勢。
以“校內教授(理論水平高)+校內教師(橫向課題多)”模式組建導師團隊培養模式,以科研項目為依托,校內相關學科或不同學科的專家教授與教師共同組建導師團隊,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學科交叉。
以“學科建設+培養實踐基地”的模式組建合作型導師團隊培養模式。以特色學科建設為基礎,輔以校內教學實踐基地、校外企事業單位實訓基地等多種培養形式,搭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企業溝通的橋梁和平臺,激發研究生合作學習及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多元一體有利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的復合新型體[7-8]。
(三)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完善質量評價體系
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用以管理、監督和反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建立社會、學校和個人共同參與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其運行質量反饋體系,選擇學校(院)領導、學科專家、行(企)業專家及學生代表對整個運行過程進行監督、負責和管理[9-10]。評價和管理均采取信息化處理模式,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在操作和管理中尤其要注重企業的參與度,要及時收集企業對學生工作情況和就業現狀的反饋信息,以推動學校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完善培養內容。建議培養單位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課程考核和實踐課程考核與其對應的職業人才評價標準進行銜接,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內容與就業的無縫連接。
三、結語
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在快速發展中面臨各種新問題、新挑戰,因此,必須從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創新改革。建議打破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統一設置和標準,結合學術、技術和職業需求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區別培養;建議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推廣多種模式組合的導師團隊建設,并創新性地提出以“校內理論水平高(教授)+橫向課題多(校內教師)”模式組建導師團隊,以多元一體化的導師團隊構建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學科交叉;建議設立專門管理機構用以管理、監督和反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構建以學校和研究生個人共同參與的反饋體系,并根據反饋情況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動態、實時的調整和改進。結合畢業研究生的工作反饋情況,分析并掌握專業學位的教育規律,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改進和優化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輸送更多合格的復合型高層次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0):1-7.
[2]張建功.中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1.
[3]張瑞卿,董應虎.研究生需要層次的界定及激勵制度的構建[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99.
[4]袁廣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動力機制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6):1-5.
[5]梁傳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政府主導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6):6-10.
[6]俞繼仙,蘇玉亮,肖立山.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J].石油教育, 2011 (12):62-64.
[7]王筱靜.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師資隊伍結構的調整及對策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3):10.
[8]王新榮,李小海,龍澤明,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8):16-17.
[9]梁傳杰,吳晶晶.論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之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4(03): 52-56.
[10]王理,李燕,馬靜.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的思路與舉措[J].教育教學論壇, 2014(16):98.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LIU Xinrong, HE Chunmei, NI Bin
(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b. Key Laboratory of New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Cities in
Mountain A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deeply on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phase. Problems of imperfect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adequate work of the main training uni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assive men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ing mode, which cannot meet the social demands for highlevel talents. The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entor team of the main body must make efforts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Based on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we took the training mode, institutions of mentor team,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proposed som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degree, promoting pluralisticintegrative system of tutor team, and setting up specialized management agenc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making positive benefits on reform and promoting the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Key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mentor team; cultivate;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