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網絡耽美文學對“90后”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其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產生了新特點,因此,從新媒體的特性出發,了解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的思想、行為狀況,對促進大學生順利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網絡 耽美文學 大學生 同性戀 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文學以網絡為基礎媒介,成為一種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子傳播文學。網絡文學借助新媒體平臺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特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在中國迅速傳播。而網絡文學中涉及同性戀情主題的耽美文學,對年齡大多集中在18-24歲的“90后”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其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產生了新特點,成為最活躍的閱讀群體之一。
一、網絡耽美文學概況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文學創作,很多原創文學網站也隨之誕生,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網絡寫手和一大批非常受歡迎的網絡作品。如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等。這些作品的成功也使得網絡文學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更使得文學回歸了平民的世界。在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中,首次將網絡文學納入魯迅文學獎評獎范圍,共有31部網絡文學作品入圍。
網絡文學多樣化與細分化趨勢下產生的“耽美文學”,隨著大型知名原創網站先后開設“耽美文學頻道”,以及耽美文學作者搭乘“穿越文”快車,使網絡耽美文學在中國迅速傳播。網絡耽美文學以互聯網、手機媒體、微博、微信、飛信等多種形式為載體,具有交互、即時、匿名、準入門檻低、傳受一體化等特征,難以避免淺層化、娛樂化、消費化的傾向。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從唯美的同性戀情,還是同性間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媒體及小說中良莠不齊性信息的傳播和誘導,以及性教育的缺乏,都使得當代大學生對同性戀的看法和觀點產生了新的變化和特點。
二、“90后”大學生網絡耽美文學選擇和接受現狀
從新媒體的特性出發,加強網絡耽美文學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的研究,了解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的思想狀況,對促進“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順利成長成才、精神成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對成都市6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實證調查研究中,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實收980份,回收率為98%。其中,男生占75%,女生占25%;其中工科專業占55%,理科專業占39%,文科專業占6%;而農村生源為47%,城市為43%,城鎮為10%,獨身子女為45%,非獨為55%;本、專科的比例為本科69%,專科31%。從被試本人對網絡耽美文學的認知、對同性戀認同、態度、行為等4個維度進行研究,問題涉及大學生對網絡耽美文學的接觸時間、接觸途徑、交流途徑,了解和感興趣程度;受網絡耽美文學影響及對同性戀的認同、態度等方面。本次調查研究的結果分析如下:
(一)對網絡耽美文學的接觸
被試的大學生在對網絡耽美文學的接觸時間、接觸途徑、交流途徑等問題的回答中,初次接觸時間選擇高中和大學的分別為37.5%和22.5%;初次接觸途徑,回答網絡瀏覽閱讀的為30%,朋友介紹的為25%,書籍雜志推薦的為20%,日韓劇的原著為15%;在被問及是否會向他人傳播或交流網絡耽美文學作品時,80%的被試回答會但不頻繁,5%回答會且頻繁,只有15%的明確表示不會。
在網絡耽美文學的時間及金錢消費等方面的回答,每周閱讀網絡耽美小說的時間從3小時以下到10小時以上不等,其中10小時以上的占2.5%,5-10小時的為65%,3-5小時的為30%,3小時以下的為2.5%,沒有選擇從來不看的被試。對于每月生活費多少用于網絡耽美文學及相關產品消費,回答基本沒有的占92.5%,回答5-10%占7.5%。
(二)對網絡耽美文學了解和感興趣程度
對于了解和感興趣程度方面的問題,當被問及對網絡耽美小說及其改編的動漫、電影、電視作品是否感興趣時,回答喜歡和比較喜歡的占了45.5%,明確回答不喜歡的占7.5%,不了解的占12.5%;對是否了解網絡耽美文學流行用語的回答非常了解的為10%,大部分了解和小部分了解的分別為37.5%和45%,回答完全不清楚的只占5%。
(三)由網絡耽美文學產生對同性戀的認知
關于受網絡耽美文學產生對同性戀的了解和認知的調查,網絡同性戀小說的同性之愛的看法排前三位分別是:了解、說不清楚、看不慣;對現實同性戀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回答排前三位的看法是:同性戀阻礙人類后代的繁衍、同性戀是艾滋病的重要來源,以及同性戀是畸形的情感需求;而對怎樣看待社會人同性戀的問題,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了“同性戀是公民個人的隱私”,但隨即對同性戀之間的感情表示認同的又只有小部分被試;80%的被試者對同性戀者是陌生人、私交一般人、明星等持“中立”態度,但對好友、家人持強烈的“不愿意”態度。
(四)對同性戀的權利、地位等態度
雖然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現實社會中同性戀持不支持和不肯定態度,但他們在同性戀的社會權利和保護方面卻表現出了極大支持和寬容態度。如被問及法律對同性戀應該持的態度,絕大多數人回答“應予以保護”;認為法律規定不得歧視同性戀,同性戀結婚以后具有互相繼承遺傳的權利;對一些國家承認同性戀婚姻表示“比較贊同”;此外,表示同性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輿論壓力。
三、網絡耽美文學對大學生同性戀觀念的影響
(一)強化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
當今社會風尚變化,對“同性戀”的認識和討論已不再隱晦。在各國現代化、都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性戀情、同性性行為的發生率均有增加,對同性戀的態度和觀念也有所改變。而這一社會道德觀的變化,通過網絡耽美文學,及其所改編的電影、電視等文化傳媒潛移默化中強化了當代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并對他們的同性戀觀念和態度產生極大的影響。如網絡耽美小說《北京故事》、《你是男的我也愛》分別改編的電影作品《藍宇》、《類似愛情》,都波及面廣,影響范圍深刻。這些作品使當代大學生直面社會同性戀現象,在強化認知的同時,也受到巨大的沖擊。
(二)影響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
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檢索隨處可以進行,各種信息資源信手可以拈來。對網絡文學的涉獵和閱讀已經成為在校大學學子不可或缺的網絡閱讀內容之一。而根據網絡耽美小說及其改編的影視作品,將同性愛戀以一種對世俗、倫理、道德的揚棄,跨越時空、地域、年齡,甚至是性別的愛情作為展示,是一種執著的追求和個性的張揚,因此,網絡耽美小說高度契合了“90后”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由此,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和觀點,雖然絕大多數對現實中的同性戀持不支持和不肯定態度,但他們在同性戀的社會權利和保護方面卻表現出了極大支持和寬容態度。
(三)影響大學生的同性戀行為
網絡耽美文學中不能避免涉及與“性”相關的內容和主題,其創作大多憑借作者的想象,將同性性行為夸大為極致的快感和享受,誤導大學學子,使其閱讀后產生認知誤區,甚至刺激本人大膽嘗試的欲望,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
而高校在校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日趨成熟,產生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學校卻罕有為之提供最基本的性知識及婚戀指導教育,以至于相當的大學生對兩性、同性知識了解貧乏,甚至是錯誤的。于是出現要么極度反感、抵制,要么產生嘗試、獵奇的想法。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生理的實際需求,提出切實可行的引導和幫扶辦法。
[基金項目:2013年四川省教育廳四川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課題“90后”大學生同性戀觀念的調查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淑蘭,朱 宏,謝桂琴.大學生性觀念和性知識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性科學,2009,(6).
[2]林岳新,羅月華:當代中國耽美文化盛行現象原因探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10).
[3]趙柯.網絡耽美文學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0).
[4]張弘,《網絡文學首次入圍魯迅文學獎,中國作家網公示候選作品接受監督[N],新京報網,2010年5月20日.
[5]趙柯.網絡耽美文學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10).
[6]趙柯.網絡耽美文學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10).
(作者單位:成都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