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何華平 龔林忠 王富榮 王會良 艾小艷 劉模發
摘要:比較分析了5種不同藥劑處理在不同時期對流膠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石硫合劑+丙環唑組合處理防治效果最好,校正防效達77.6%;其次為石硫合劑+多菌靈組合處理,校正防效達72.4%;單一的石硫合劑、丙環唑、多菌靈處理防治效果相對較弱。在休眠期用石硫合劑涂干、在生長季用殺菌劑丙環唑和多靈菌噴霧組合處理對流膠病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桃流膠病;石硫合劑;丙環唑;多靈菌;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4-623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35
Abstract: Five kinds of chemical treatments were done to control peach gummosis in different phenological phas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bination of lime sulphur and propiconazole had the most effective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gummosis, the revised effective rate reached 77.6%. The revised effective rate of combination of lime sulphur and carbendazol was 72.4%. The effect of lime sulphur, propiconazole and carbendazol alone was relatively weak. Combination of the lime sulphur in resting stage and fungicide in growing period can obviously promote the control of peach gummosis.
Key words: peach gummosis;lime sulphur;Propiconazole;carbendazol;control
流膠病是一種常見的桃樹病害,世界各地均有相關報告,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危害尤為嚴重,部分桃園危害率高達100%[1]。該病主要為害桃樹枝干,引起枝干表皮開裂、流膠、干枯,嚴重時甚至整株死亡。由于致病因素復雜,一系列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都可誘導其發生[2-4],加上各地實際情況不盡相同,導致目前尚不能從根本上控制該病害。為有效控制其危害,需因地制宜的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法[5]。
本研究結合本地生產實踐,在藥劑組合、防治時期等方面進行了嘗試,以期獲得一種可以有效控制流膠病的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以湖北省武漢市武湖農場桃園作為試驗地,低起壟建園,露地栽培、種植密度為45株/667 m2,果園栽培管理較好。以五年生、樹勢基本一致的曙光油桃作為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石硫合劑為自行熬制(生石灰∶硫磺∶去離子水=1∶2∶10),50%多菌靈購自南京杜邦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5%丙環唑購自成都科利隆生化有限公司。
1.2 試驗處理
試驗設6個處理:①石硫合劑(5波美度)涂干、枝2次:冬前(2013年11月上旬)1次,花前(2014年2月下旬)1次。涂藥前先在雨后膠體膨脹期用短板將主干、主枝桃膠輕刮一下,并將刮下的流膠和裂皮清除出桃園;②50%多菌靈1 000倍液對樹體噴霧3次,即2014年4月10日花謝后噴第1次, 5月10日噴第2次,6月10日噴第3次;③25%丙環唑2 000倍液樹體噴霧3次,噴霧時間方法同上;④處理1+處理2;⑤處理1+處理3;⑥不涂干,噴清水作對照。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每小區5棵樹,共6個處理、18個小區、90棵樹。小區隨機排列,并掛牌標示。2014年7月10日對所有處理桃樹上流膠病的危害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1.3 調查方法及數據處理
涂干前后,參照華中農業大學李國懷教授制定的桃樹流膠病分級標準進行分級。0級,全株,無流膠、無病斑;1級,一級枝、二級枝或三級枝上有散生流膠點或1~2個較大流膠塊(流膠塊直徑<3 cm);3級,一級枝、二級枝和三級枝合計枝數1/4以下的枝條有連片流膠,無法區分各流膠點;5級,一級枝、二級枝和三級枝合計枝數1/4~1/2的枝條有連片流膠,無法區分各流膠點;7級,一級枝、二級枝和三級枝合計枝數1/2~3/4的枝條有連片流膠,無法區分各流膠點;9級,一級枝、二級枝和三級枝合計枝數3/4以上的枝條有連片流膠,無法區分各流膠點。一級枝、二級枝和三級枝分別指主干、主枝和側枝。對不同處理桃樹流膠病的危害情況進行調查,按下列公式計算不同處理桃樹的病株率、病情指數,進而計算校正防治效果,并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DMRT)對各處理的校正防效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病株率=■×100%
病情指數=■×100%
校正防效=
(1-■)×100%
2 結果與分析
涂干前,采用流膠病分級標準對武湖農場桃園內曙光油桃流膠病的危害情況進行分級調查。發病等級為一級的桃樹所占比例最大,為47.8%;其次為零級的桃樹(32.2%);全園病情指數為14.0%,整體危害程度較輕。但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其危害程度日趨嚴重,對照組涂干前其病情指數為14.1%,至2014年7月10日,其病情指數已上升到55.6%;5個藥劑處理組流膠病的病情指數也隨時間的推移呈加重的趨勢,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這些處理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流膠病的危害(表1、圖1)。
方差分析結果(表1)顯示,石硫合劑+丙環唑混合處理組對流膠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校正防效達77.6%,其次為石硫合劑+多菌靈混合處理組,防效為72.4%;兩個單一殺菌劑處理組中,丙環唑對流膠病的防治效果稍好于多菌靈;單一石硫合劑對流膠病的防治效果相對較差,防效僅為31.9%。
3 小結與討論
石硫合劑是一種既能殺菌又能殺蟲的無機硫制劑,因其取材方便、價格低廉、藥效持久、低殘留的特點而被廣大果農普遍使用。不同的研究者先后將其應用于流膠病的防治當中,并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6-8]。本研究針對試驗地天牛、桑白蚧、白蟻等害蟲發生較為頻繁的特點,在冬前和花前,分別利用石硫合劑對桃樹進行了兩次涂干處理。發現在桃樹休眠期利用石硫合劑進行涂干能夠有效控制樹干上的越冬蟲卵及病原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流膠病的危害。
化學藥劑是目前防治流膠病的最常用手段,早在1982年美國就有利用多聚甲醛進行流膠病防治的專利[9],隨后一系列殺菌劑先后被應用于流膠病的防治,均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丙環唑作為三唑類廣譜性殺菌劑,對由子囊菌、擔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室內毒力效果測定表明其對流膠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10],劉勇等[11]進行的田間試驗也證實丙環唑能夠有效降低流膠病的危害。在此基礎上,本試驗結合本產區生產實際,在桃樹休眠期用石硫合劑涂干兩次,并在生長期(4~6月),使用多菌靈、丙環唑等殺菌劑對樹干噴霧3次。調查結果顯示,石硫合劑+丙環唑混合處理組防治效果顯著好于僅在冬春季涂刷單一的石硫合劑。多菌靈為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其作用機制是在病原物細胞分裂過程中與病原菌紡錘絲的微管蛋白質相結合,干擾病原菌細胞的有絲分裂,從而起到殺菌作用[12]。本研究將其應用于生長季流膠病發生早期的防控當中,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丙環唑、多菌靈作為兩種兼具治療和保護雙重作用的廣譜性內吸性殺菌劑,已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真菌病害的防控中。紀兆林等[10]的室內研究結果表明,丙環唑、多菌靈均能夠有效抑制流膠病菌的生長。本研究在生產實踐上進一步證實了它們在流膠病防控上的可行性。
結合本地生產實際,在初冬和早春桃樹萌芽前用石硫合劑進行2次涂干處理;在春、夏生長季利用殺菌劑丙環唑或多菌靈進行3次噴藥處理,能夠有效降低流膠病在當年的危害,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但由于流膠病致病因素復雜,目前尚不能從根本上將其控制住,從長遠來看根本解決流膠病危害還需進行抗性砧木篩選和加強抗病品種選育。
參考文獻:
[1] 王 璠.桃流膠病菌Botryosphaeria spp. 鑒定、分布、遺傳多樣性及PCR快速檢測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2] 羅江會.桃流膠病的發生及其病原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3] WANG F,ZHAO L,LI G H,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otryosphaeria spp. causing gummosis of peach trees in Hubei Province,Central China[J]. Plant Disease,2011,95 (11):1378-1384.
[4] LI Z,WANG Y T,LI GAO L,et al. Biochemical changes and defense respons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ach gummosis caused by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4,138(1):195-207.
[5] 李節法,王世平,張才喜.桃樹流膠病的發生和防治新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南方果樹,2012,41(6):36-40.
[6] 潘佑找,鄒 松,張鴻明,等.幾種藥劑防治桃樹流膠病藥效試驗[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3,23(3):167-168.
[7] 潘德勝,張仙順,洪官順,等.幾種藥劑防治桃樹流膠病藥效的對比試驗[J].浙江柑橘,2012,29(2):43-44.
[8] 王隨平.桃樹流膠病防治技術[J].河北果樹,2008(1):44-45.
[9] ALFREDO P. Formaldehyde products as agricultural fungicides[P].United States:4356179,1982-10-26.
[10] 紀兆林,劉 娟,童蘊慧,等.不同殺菌劑對桃流膠病的毒力測定[J].中國南方果樹,2012,41(4):439-414.
[11] 劉 勇,王富榮,王會良,等.不同藥劑處理對桃樹流膠病的防治效果比較[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9):4650-4652.
[12] 魏中華,徐 娟,郭明霞,等.國內多菌靈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