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俊
[摘要]電影作為一種現代藝術形式,具有獨立的藝術特點,同時又與文學作品密不可分。文學賦予電影藝術肥沃廣闊的素材土壤,電影改編則予以文學藝術新的時代價值。如何更好地將文學作品搬上大銀幕一直是影視改編界探討的問題。電影《傲慢與偏見》完美地實現了小說與光影藝術的結合,成功地為現代電影改編提供了優秀的范本,其在敘事策略、場景設計、人物安排及女性獨立意識的超越等方面都值得當代電影人借鑒和研究。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電影;小說;改編
在眾多文學作品中,簡·奧斯汀的巔峰之作《傲慢與偏見》因極強的可讀性,先后被很多導演改編為電影,并獲得廣泛的認可,尤其是2005年由喬·懷特執導的同名電影《傲慢與偏見》以光影形式,創新地突破了小說的框架和情節的局限性,保留了小說的文學性,又挖掘了新的主題和文化意識,創造出了原小說并不具有的藝術境界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一、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動態的敘事策略
英國著名的女性主義小說家簡·奧斯汀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采用了女性視角的獨特敘述策略,以女性角色作為敘事的主體,從而獲得了讀者的關注與普遍認可。而2005年由喬·懷特導演的《傲慢與偏見》憑借現代影視敘事策略的特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觀眾領略到電影與小說之間完美的結合和融通。
(一)電影采用群體敘述者
不同于小說中人物化的敘事者,電影的敘述者則是機制化的。一幅幅流光四溢的電影畫面中,蘊含著一種看似虛無的敘事方式或者敘述中介,其隱藏于畫面和情景中,以抽象的、模糊的方式講述著故事,雖然不同于小說的人格化形式,但是同樣引導觀眾感受人物、場景等內容。電影《傲慢與偏見》的敘述者傳承了小說的主題,借助婚姻來展示平民喜劇,通過田園生活、演員形象、蒙太奇、音樂等,讓現代觀眾在電影敘述者的指引下融入這個悲喜的人世間。
電影抓住了英倫風韻,以浪漫唯美的場景和風光講述愛情故事,在敘述中,導演摒棄了傳統的小說習慣,采用微鏡頭凸顯19世紀初期安逸恬靜的田園場景,并同時用許多廣角來展示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使得她融于天地、山水之間,典雅之風令人陶醉。此時電影的敘述者是包括編劇、攝影、導演在內的群體敘述者。此外,電影在故事發展的敘述方面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通過多畫面與鏡頭的銜接構成完整影片,并輔以小提琴和鋼琴的演繹來傾訴人物內省的歷程和感受,每個音符都闡述著電影的特定情境,讓觀眾感受藝術的優雅和震撼。電影《傲慢與偏見》的敘述者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群體敘述者,包括編劇、場景、音樂、導演等,汲取了小說人物敘述者的優點的同時,還進行了重塑,為電影自身的敘述提供了廣袤的空間,實現了小說敘述者的創新和豐富。
(二)電影采用多元敘事角度
電影的敘述不僅需要敘述者,還需要賦予敘述者某種敘事角度來傾訴故事。敘事角度不同,故事必然不同。影片《傲慢與偏見》中就大量采用了小說所不具備的多元的敘事視角,從多層面、多方式講述了這個愛情故事。
電影開始階段,是以伊麗莎白的視角展開的,明顯地突破了小說傳統中男性為主的敘事視角,讓女性講述故事。此時的視角也是全知的視角,隨著班納特家生活開始,按時間講述情節,使得影片敘事線索流暢清晰,觀眾也更容易了解故事的敘事思路。此外,電影中還穿插了某些限制性視角,如以女仆整理房間講述班納特姐妹舞會的準備,隨著女仆的工作軌跡敘述整個場景,以鏡頭的變化來進行限制敘事,畫面如行云流水,毫不拖沓。在舞會現場也運用了限制性的視角,通過伊麗莎白在舞會尋找威克姆的行動敘述舞會布置、人物、氛圍等情況。電影以不同的視角滿足了觀眾的視覺和心理需求,例如,遠距離視角展示了舞會的規模;中距離視角表達不同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近景的運用凸顯了人物的表情及細小動作,并揭示出人物的不同內心感受和反應。總之,電影通過敘事視角之間的完美切換使得電影的敘事自然直接,通過多種方式和角度反映了人物和情景,同時也對眾多人物的內心進行剖析。
(三)電影采用跳動的敘事時空
電影的本質就是空間和時間結合的藝術,其敘事是時空性的時間敘事方式,小說在單純的線性敘事的同時更加立體。在《傲慢與偏見》中,線性敘事方式推動了情節發展,與小說的敘事形式基本類似,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故事的連續性。影片還運用停頓的敘事手法,以鏡頭的定格來突出瞬間、角色或場景,例如,伊麗莎白與達西會面時,達西的面部特寫就停頓約15秒,更好地展示出達西內心的情感。此外電影還運用特殊的敘事頻率,尤其“門”的意象出現兩次,完美地暗示了人物的內心變化。電影的敘事時間并沒有單獨進行,而是在特定的空間下結合了共時性和歷時性。在電影中,蒙太奇和鏡頭運用體現出該電影的敘事空間藝術的特點,讓觀眾對空間的感覺比小說文字空間描述更加細膩真實。例如,在交代班納特家庭空間時,導演就直觀地采用鏡頭展示,以光影效果的變化調整突出空間感,讓觀眾一目了然,既了解了其家庭環境,又了解了家庭中人物心理狀態產生的原因。
二、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現實與浪漫的場景設計
現實主義作家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聚焦了歷史現實和風俗,具有極強的寫實主義的特點。而在影片中,導演避免了英國傳統小說和電影的慣例,背棄了小說中歷史的背景設置,以宏偉的視覺建筑和細節講述英國上層社會的禮儀、情感、生活等歷時性內容,并以極具時代特點的設計將奢華的園林景觀、風景等引入到電影中,以時代的、創新的方式展示著現實主義的內容。
在電影中,導演強調了小說中所弱化的“雜亂”的真實狀態和情景,努力凸顯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設計。電影伊始,導演以一分鐘的長鏡頭隱晦但又流暢地展示了班納特的家庭生活環境,包括斑駁的墻壁、陰暗的過道、雜亂的家具等,將班納特拮據的經濟狀況真實地展示給觀眾。與小說的優雅不同,電影中“雜亂”是最真實的生活寫照。影片中的舞會場景設計也是平民化的,擁擠、嘈雜、混亂的場景與小說優雅的上層社會禮儀規矩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導演以“雜亂”的場景視覺化來暗示伊麗莎白的家庭背景及由于家庭而承受的壓力。在求婚情景中,伊麗莎白求助于家人,但家人都紛紛離去,她獨自面對這一尷尬的局面。而電影此時的場景構圖中伊麗莎白面前的餐桌上,雜亂地擺滿了各色食物。導演在此時以食物來代表物質的具象,同時也暗示伊麗莎白所承受的誘惑和壓力,讓觀眾體驗到其實現獨立性所遭受的壓力。
影片除了在小說現實主義基礎上的微調外,還以浪漫主義手法對風景、場面等加以調整利用。如男主人公向伊麗莎白求婚的場景被導演故意改為室外。在淅淅瀝瀝的風雨中,達西勇敢地表示出自己對于女主人公的愛,同時雨中爭吵則將整部影片推向浪漫的高潮。電影對小說求婚場景的改編,將浪漫的愛情演繹得如風雨般狂烈,也凸顯了導演對小說具有時代色彩的詮釋,即愛情必須大聲直接地表達出來,引起現代觀眾的情感認同,便于現代觀眾理解和接受,同時導演還賦予場景特殊的含義,讓場景富含深意。如電影中女主人公伊麗莎白被導演塑造為浪漫主義的代表。影片的開場是清晨的黑幕,當時鳥鳴聲聲,淡淡的霧氣繚繞山谷,太陽慢慢地從東方升起。而與這一景象相聯的則是散步的伊麗莎白,導演以微仰的拍攝視角迎合著她身后白色的陽光,在這個場景中渲染了一幅和諧的畫面。就連電影中她拒絕求婚后,跑向蔥郁的森林和寧靜的湖邊,而不是小說中的書房,導演以這種浪漫主義的場景利用凸顯了女性追求自然、獨立和對自由的向往,而大自然的場景則代表了自由、寧靜、自然。
三、電影《傲慢與偏見》對小說人物的刪減和挖掘
小說故事不受時限的拘束,可以煩瑣復雜地展示人物及人物關系,而電影受限于時長,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人物及故事突出,讓電影具有快速的吸引力。
在影片《傲慢與偏見》中,導演故意刪除了部分無關緊要的角色,如小說中的威廉夫婦及其兄弟姐妹。再如,原小說中人物簡因淋雨身患重病,醫生瓊斯將其病情敘述給讀者,而電影中這一人物被刪去,因為電影可以通過畫面讓觀眾了解簡的病情,所以電影將威廉及醫生等無關緊要的人物刪除,精簡了電影的內容,也讓情節緊湊,騰出足夠的空間對主要人物進行描寫和展示。
除了刪除某些人物,電影還在創作中對主要人物進行了深度的挖掘和補充,讓觀眾感受到有血有肉、生動真實的人物形象。如達西這一人物,在小說中是通過只言片語塑造出來的,同時被讀者定義為富裕、傲慢自大的負面形象,而其性格、愛好、人際交往等在原小說中并未涉及,即使是他第一次求婚失敗后,小說也沒有關注其性格轉變。電影《傲慢與偏見》正是抓住了小說中這一人物空白而任意馳騁,對人物進行了天馬行空般的豐富。電影增添了達西生活的虛構情節,如騎馬、狩獵等貴族消遣活動,而在求婚失敗后則讓達西喜歡上擊劍、游泳,并在運動中性格開始轉變,變得堅毅和忠貞,不再給人以高傲的距離感,而是高雅的人文氣質。
另外,奧斯汀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都身為紳士、淑女,雖然優雅大方,但都毫無朝氣和活力。而影片《傲慢與偏見》中,導演一改小說人物死氣沉沉的特點,為人物注入了現代人的活力,多數人物在影片中是運動著的,如達西狩獵、騎馬,伊麗莎白奔跑、散步,人們在舞會中歡快起舞。電影的鏡頭游弋在活動的人群中,捕捉著動態的人物特征,動感十足。即使在某些平靜的場景中,導演也通過鏡頭對于演員微小動作的捕捉,顯得興趣十足,創造出張力十足的喜劇效果,讓現代觀眾感同身受。
四、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對小說女性意識的超越
奧斯汀在小說中通過對伊麗莎白女性獨立意識的描寫折射當時社會女性意識的覺醒。在小說中,奧斯汀完美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婚姻觀念、等級觀念,也讓讀者認識到女性在財富和階級面前的底層地位。奧斯汀以女性的視角在幻想著愛情和婚姻,她既不贊成沒有愛的婚姻,也不贊成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希望女性獲得家庭的主導地位,但是也離不開男性的物質基礎,可以看出奧斯汀小說雖然具有女性主義意識,但是仍然具有局限性。
但是在電影中,導演將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提升到現代社會的認知水平,讓伊麗莎白擺脫了小說中時代的局限性,敢于挑戰男性權威。如在影片中她看望賓格麗時,與眾人的對話表現出對當時社會“完美”女性判斷標準的反抗和挑戰, 而與小說中強調女性的優雅、大方和禮儀不同,影片彰顯了伊麗莎白對審美標準的反叛,凸顯了其獨立性和反抗意識。另外,在影片中,伊麗莎白對于愛情的態度也超越了原著小說。影片中伊麗莎白以活力和智慧,展示著自己對于愛情的判斷和選擇,她一開始對達西心存誤會,當達西求婚時,她毅然拒絕并質問達西的愛情觀,這一情節展示出女性對于純潔愛情的捍衛,并沒有因為物質條件而屈服。最后,原小說雖然體現出女性意識的覺醒,但是沒有真正地去除世俗的封建禮教,而電影中女主人公以辛辣和智慧的語言對柯林斯的虛偽和世俗進行諷刺,挑戰無理卻附庸風雅的凱瑟琳夫人,與小說相比,雖然她略顯蠻橫無理,但是將她不拘一格、另類的道德標準和判斷思維揭示得淋漓盡致,彰顯了現代女性的價值衡量標準和行為方式,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五、結語
經典文學作品予以電影經典的素材,電影則給小說提供了時代的生命力,由小說到電影的華麗轉身過程中,必須多方面考慮現代觀眾對于文學的接受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電影對《傲慢與偏見》的改編,可以看出由小說向影視藝術的轉變過程中,影視創作者應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以現代的視角去看待文學名著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元素,并予以取舍,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現代觀眾的心理需求。
[參考文獻]
[1]曹暉.《傲慢與偏見》:小說到電影的華美轉變[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09(01).
[2]張頌華.《傲慢與偏見》:從電影到小說的解讀變遷[J].普洱學院學報,2014(30).
[3]周蕗.由《傲慢與偏見》看文學改編的電影[J].電影文學,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