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杰
[摘要]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是歐洲文藝美學與好萊塢娛樂精神的混合體,將歐洲古老的歷史、文化、藝術、美學等融入好萊塢的娛樂精神包裝在喜劇電影的外衣之下。作為韋斯·安德森的第八部電影長片,該片貫徹了韋斯安德森一貫的電影美學風格,在極致的鏡頭與畫面之中進行著特立獨行的電影語言表達。對于影片《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解讀,需要從電影的敘事風格和美學風格進行解析,才能對影片有一個完整的研究和理解。
[關鍵詞]韋斯安德森;《布達佩斯大飯店》;敘事風格;美學特征
電影藝術發源于歐洲,依靠歐洲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創造了電影藝術厚重的藝術內涵,并以此衍生出豐富多彩的電影美學。美國好萊塢電影依靠自身電影工業制度和美國文化的強大吸納力與包容性,將其他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納為己用,豐富自己的電影創作內容,并結合自身日益完善的電影創作理念與創作手法打造了一部部成功的經典影片。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正是體現了這種他國文化納為己用,并利用自身的商業電影與娛樂精神打造與包裝成為電影的好萊塢電影精神與創作手法。該片將歐洲的歷史、文化及美學思想包裹在好萊塢傳統喜劇電影的框架之下,展現出非凡的觀眾緣與藝術吸引力,僅在點映期間就展現出驚人的票房號召力。《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好萊塢將創作題材與內容的觸角伸向歐洲這一歷史、文化、藝術的沃土的又一次成功的嘗試,在傳統好萊塢喜劇片的表現形式與敘事框架之下,表現了戰爭、人性、愛情等多重主題。韋斯安德森的電影藝術再次給予觀眾新奇的感官體驗,因此對于該片的研究和解讀需要從影片整體的敘事風格與美學特征入手,才能夠有一個完整而全面的把握。
一、四層嵌套式敘事結構
雖然是好萊塢制作的美國電影,但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內容卻是實實在在的歐洲故事,包含歐洲的歷史、歐洲的藝術和歐洲的美學內涵。影片在嵌套式敘事結構之下,講述了一段關于歐洲著名酒店主管的傳奇經歷。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歐洲,跨越了和平年代與戰爭年代,將敘事空間集中在布達佩斯大飯店這一曾經有過十分輝煌時期的著名酒店當中,圍繞著該酒店禮賓部主管古斯塔夫與酒店門童穆斯塔法在酒店當中的各種經歷構成整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內容。
電影的敘事結構是構成電影的最基本的框架,即通過何種方式如何安排故事情節的先后順序,如何通過情節安排的形式來突出故事的敘事重點。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根據其故事內容選擇了一種加工過的傳統敘事結構,利用回憶的形式,通過口述利用嵌套的形式在四層敘事結構之下完成了整個故事的講述。該片將整個故事分為五個章節,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完成五個段落章節的故事講述,其目的就是以一種類似小說書籍的章節安排形式講述這段傳奇歷史,以凸顯這段歷史和故事的紀實性與傳奇性。同時,影片使用的四層嵌套式敘事結構,采用了講故事的模式實現故事的推進,在還原了故事的真實感的同時,也通過故事的講述表明了故事的虛構成分。
第一層敘事是通過影片字幕以及演員的無聲表演來完成敘事的。在影片的開始,一個戴著帽子的少女手中拿著一本名叫《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粉紅色書來到公園墓地的一座雕像前,雕像正是這本書的作者,在雕像上面掛滿了各種酒店的房間鑰匙,顯示出這位作家幾乎依靠《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本書獲得了最高的榮譽和讀者的認可。女孩也朝圣般地在雕像上掛了一把酒店房間鑰匙后,在雕像前翻開了這本書,而書上印刷的作者照片成為下一層敘事的主要場景。
第二層敘事是女孩手中拿著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作者在鏡頭前娓娓道來,而敘事場景恰好是書中印刷的作者照片的同樣場景。仿佛女孩在翻閱書籍時,就像作者在親口講述書中的故事。如此戲劇化的場景設置,使故事嵌入到了作家回憶錄般的自述形式當中,消解了少女手中小說的不真實感,通過鏡頭對于作家照片的展示,將敘事主體位置交還給作家,將敘事人稱變為以作家為主的第一人稱。
第三層敘事是作家口中關于自己早年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療養時的一段經歷。時光回溯到1968年,由裘德·洛飾演的作家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休養,此時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冷冷清清,設施陳舊,僅有幾個零散的住客。對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往日榮光,只能憑借墻上巨幅的壁畫、挑高的宴會廳、大氣的酒店大堂和占據山頭的優越位置去感受并想象。無名作家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享受著難得的安靜和自在,直到遇見了年邁的富翁穆斯塔法,聆聽了一段關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傳奇故事。穆斯塔法幾乎是主動地向無名作家講述了這段輝煌的歷史,在二人的晚餐中,一段傳奇經歷娓娓道來。
第四層敘事是年邁的穆斯塔法口中的傳奇故事。當年穆斯塔法作為一名新來的門童,透過他的雙眼,人們看到了傳奇的布達佩斯酒店經理古斯塔夫先生的傳奇一生。當年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是眾多貴族富翁的聚集之地,門庭若市,而古斯塔夫先生正是這個酒店的靈魂人物,在他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布達佩斯大飯店有條不紊地走向了輝煌的巔峰時期。而這段傳奇故事是從D夫人的意外死亡開始的。D夫人與古斯塔夫是親密無間的好友和情人,在聽到D夫人去世的消息后,古斯塔夫帶著門童穆斯塔法前往D夫人的豪華宅邸,抵達后卻聽聞D夫人將價值連城的名畫《蘋果少年》贈與古斯塔夫,由此開啟了一場D夫人的遺產爭奪戰。D夫人的長子德米特里為了爭奪母親留下來的遺產,包括價值連城的名畫《蘋果少年》,不惜陷害古斯塔夫入獄,并殺害了自己的管家和姐姐以及自己的律師。德米特里對于D夫人遺產絕對貪婪的占有欲是推動整段故事發展的直接動力。
第四層關于古斯塔夫的傳奇經歷的敘事內容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故事內容,被分成五個章節,分別講述了五段故事,這樣的故事情節安排一方面讓故事內容的安排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剛好吻合了第一層敘事中戴帽子少女手中的小說《布達佩斯大飯店》,正如小說內容的章節安排,電影也被看作是講述小說故事的發聲器,為觀眾依次講述了小說中的故事。古斯塔夫與門童穆斯塔法將D夫人贈予的名畫偷偷帶回了布達佩斯大飯店,而尚未發現名畫丟失的德米特里卻擔心自己無法繼承母親的龐大遺產,誣陷古斯塔夫謀殺了D夫人,致使古斯塔夫含冤入獄。含冤入獄的古斯塔夫在獄友的慫恿之下,萌生了越獄的念頭,并在蛋糕店女孩阿加莎的幫助下,利用藏在蛋糕里的工具成功越獄。越獄后的古斯塔夫經歷了一連串的逃亡,親眼見證了D夫人的老管家被德米特里的殺手絞死,也在眾人的幫助下找到了老管家藏在名畫背后的第二份遺囑,成功繼承了D夫人留給他的全部遺產。然而,第四層關于布達佩斯大飯店主管古斯塔夫傳奇故事的背景卻是戰爭,從故事的開頭戰爭悄然打響,再到故事結尾戰爭的混亂蔓延到了超然世外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并且成為富翁的古斯塔夫也正是間接地由于戰爭而失去了生命。古斯塔夫將名畫《蘋果少年》和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門童穆斯塔法,但是此時的穆斯塔法已經是孤身一人,心愛的妻子和孩子都因為當時的流行病而失去了生命。帶著滿滿的關于布達佩斯大飯店、古斯塔夫和愛人阿加莎的回憶,守著巨大的物質財富,穆斯塔法度過了漫長的時光,守護著飯店。在戰爭結束后,飯店即將收歸國有時,穆斯塔法用大量的財富換取了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所有權,雖然布達佩斯大飯店已經走向衰敗,門可羅雀,但他依然用擁有的財富保證著飯店的運作,穆斯塔法對于飯店的執著與守候,正如對回憶與愛的守護,無法舍棄。
二、對懷爾德與劉別謙式喜劇美學風格的效仿
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一部喜劇片,雖然全片對于色彩、構圖等鏡頭語言和美術設計等藝術視覺效果達到了極致的追求,但是仍然是一部看似節奏奇特的喜劇電影。導演韋斯·安德森對于本片的拍攝靈感來自于喜劇大師比利·懷爾德和恩斯特·劉別謙的喜劇電影,幾乎效仿了《你逃我也逃》與《街角的商店》兩部電影的喜劇敘事節奏,片中的主人公快速而瑣碎的行為節奏和步伐運動,是對緊張劇情的喜劇化消解。
20世紀美國的著名喜劇大師比利·懷爾德與恩斯特·劉別謙的電影至今已經影響了無數的電影人。二人的喜劇電影雖然有著不同的風格和技巧,但二人電影的共同點都是擅長以黑色電影為其喜劇電影的風格依托,擅長表現人性中的不完美和黑暗面,善于通過喜劇的形式揭露社會當中的種種問題,以反諷的形式指出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尤其是恩斯特·劉別謙的電影對于戰爭與政治的諷刺是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所著力效仿與致敬的。劉別謙諷刺性喜劇電影充分發揮了喜劇電影的黑色幽默藝術,將戰爭對于人性的摧殘與對人類生活的毀壞透過精準到位的演出充分給予了展示,從喜劇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反戰思想。在喜劇大師懷爾德的電影當中,對于人性的復雜性的冷靜而戲劇化的展示是其喜劇藝術美學風格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懷爾德眼中,人性的弱點與復雜性是天生存在的,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這一點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當中也充分顯示出來,古斯塔夫先生與門童穆斯塔法的行為不失荒謬和極端:偷盜名畫、伙同越獄、殺死追殺他們的殺手等,古斯塔夫在一系列的困難當中顯示出獨特的性格魅力,積極樂觀,不畏強暴。
在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當中,戰爭是籠罩在年邁的穆斯塔法娓娓道來的故事上的主色調,在影片的一開始,門童穆斯塔法取回的報紙頭條是對于戰爭是否會打響的猜測。而古斯塔夫與穆斯塔法連夜乘坐火車前往D夫人的宅邸,在火車過境的途中,穆斯塔法由于身份問題被刁難,而古斯塔夫出于內心的善良、正直,一度與糾纏的士兵發生肢體沖突,好在警官亨克爾斯認出了古斯塔夫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管才化解了整個危機,而警官的母親正是布達佩斯大酒店的常客。可以說,古斯塔夫在列車上對于穆斯塔法的搭救是源自內心的正直和人道主義精神,而警官對于古斯塔夫二人的搭救是源自于古斯塔夫在酒店對其母親的服務與關懷。當戰爭的硝煙彌漫了人們的眼睛,只有對于人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才能真正將彼此解救。
影片《布達佩斯大飯店》將戰爭留給人們的創痛掩埋于嬉笑的喜劇情節之下。穆斯塔法正是由于戰爭失去了家人而被迫背井離鄉,跨越國境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躲避戰爭的硝煙,正直善良的飯店主管古斯塔夫最終得知他的身世,將他看作自己的家人,而不僅僅是一名自己所看重的飯店門童學徒。可以說,影片不僅利用喜劇消解了戰爭的殘酷性,也利用喜劇放大了戰爭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影片的結尾,諷刺性喜劇性達到了高潮,古斯塔夫同樣與穆斯塔法身處列車之上穿越國境,只不過這次同行的還有阿加莎,同樣是經歷了邊境線警察檢查身份證,但這次古斯塔夫卻沒有那么幸運,在維護穆斯塔法的過程中不幸被邊境線警察擊斃。在戰爭面前,古斯塔夫如同一名殉道士,在維護人權與尊重人性的路上倒下。在整個傳奇故事當中,古斯塔夫不僅教穆斯塔法酒店服務的點點滴滴,更重要的是,他將正直、善良的為人品格教給了穆斯塔法。他教會穆斯塔法不畏強暴、勇于抗爭,這也是影片中最為閃亮的人性光輝所在。
三、美學特征及作用
導演韋斯·安德森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當中依然沿用了自己的電影美學風格,對于故事發生的主要空間布達佩斯大飯店以一種近乎童話般的藝術展現。布達佩斯大飯店處于山頂,周圍的山巒被藝術地處理成童話般的場景,用水粉畫的色彩和筆觸描繪出布達佩斯大飯店周圍的景致和飯店本身的色彩輪廓。這種處理方式也是為了凸顯飯店作為當時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的世外桃源與避世之感。而飯店內部的裝修和美術設計以及人物服裝設計等,又突出表現了舊時代歐洲繁盛時期的奢華與審美,在各種飽滿的色彩的視覺沖擊之下,讓人感受到猶如歐洲文藝復興般的審美體驗。一方面,導演韋斯·安德森是出于對歐洲舊時代藝術之美的熱愛與表現;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戰爭的破壞力之廣泛與強大,戰爭摧毀的不僅是人的生命和人性,也將藝術文明無情地摧毀。韋斯·安德森從電影藝術美學的表現上側面烘托了反戰主題。
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一種童話故事般的美學表現形式展現了古斯塔夫的傳奇經歷,水粉畫般的色彩使用營造了飯店和人物超越現實的藝術美感,也消解了戰爭的灰暗色彩。只有在影片結尾處,古斯塔夫再次帶領穆斯塔法乘坐過境列車時,畫面處理成為黑白色,暗示了古斯塔夫生命的即將消亡和布達佩斯大飯店輝煌時代的即將終結。
[參考文獻]
[1][法]弗朗西斯·瓦努瓦.書面敘事·電影敘事[M].王文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永收.講述還是建構:敘述者問題與電影敘事的理論模式[J].求索,2013(12) .
[3]戴維·波德維爾.電影理論和實踐[J].木凡,譯.電影藝術,19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