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桂富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師生為主體,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群體文化。近年來,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的加快,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小學從2009年開始,就提出要以“名在文化”為載體,通過構建健康和諧向上的校園精致文化環境,來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打造學校豐厚的底蘊。
一、校園精致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漸積淀生成的,并為其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精致的校園文化包括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它體現了學校的優良傳統,是學校精神財富的積累,對學校的發展、師生的成長都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它匯集了學校的教育思想和價值觀念,是學校的靈魂所在,是學校教育思想與全體成員工作態度、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和職業精神的融合體。
二、校園精致文化的功能
校園精致文化蘊藏著學校發展的內動力,是全體師生思想理念的引導、行為規范的約束、行為意識的準則、價值取向的認同,對師生有強烈的自我激勵作用。
導向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形成一種集體的心理定勢和精神風貌,有助于引導學校全體成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生命價值和事業價值取向,可以規范學校全體成員的行為目標導向,使組織成員為達到目標而規范自己的言行。
凝聚功能。校園精神是學校全體成員所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具有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故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著眼點。
激勵功能。激勵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個重要功能,包括信任激勵、關系激勵等,能夠充分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其目的。
約束功能。建設一種健康向上且規范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實現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精神狀態、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的顯性和隱性塑造,使全體師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校園精致文化建設的實踐
在學校精致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校因地制宜,結合學校發展現狀,尋求屬于自己的學校文化,并努力形成文化系統。
做優做美物質文化。經過多年的建設,我校物質文化趨向完美。教學區由主體教學樓、綜合樓和實驗樓呈“品”字形布局展開,寓示著學校注重師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注重校園文化品位的積淀。生活區由宿舍樓、公寓樓和大餐廳及其附屬設施組成,可滿足學生的常規生活需求。內部布置注重人性化,以人為本,處處體現著對學生的關愛。
近年來,我們以各類創建為契機,進一步做優做美校園文化環境,賦予校園的每一個建筑、每—個角落以文化內涵。如古典風味的春暉亭,寓示學校厚德載物,以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蘑菇亭,寓示學校和諧向上,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引領學生探究自然的奧秘;具時代氣息的四方亭,寓示學校與時俱進,注重創新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為己任。學校的燈箱、標牌都具教育意義,彰顯辦學特色。教室內部的班風、標語、黑板報也有濃厚的文化氛圍。
精磨細煉制度文化。我校的制度建設體現以人為本,倡導人文關懷,實行民主管理,提倡自我約束。近幾年,我們根據學校實際,結合現代學校管理要求,制訂了一系列學校管理制度,匯編成冊。我們在制訂和執行制度時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訂規章制度時,讓師生參與商討研究,體現以師生為本的要求,滲透了師生的主人翁意識。二是執行制度時,以嚴格為基礎,以師生的發展、調動人的積極性為本,做到嚴格而靈活,讓教師有歸屬感,并內化為自覺行為。三是讓教師參與制度管理的全過程,從學校的重大決策到每周的工作安排,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公示,真正保證校內工作起點公正、程序公正,并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結果公正。
提煉凝聚精神文化。我們對多年的辦學情況進行了認真總結,緊密結合時代精神,全面加強“三風”建設。組織廣大師生員工深入研討提煉學校的校訓、“三風”和目標追求,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精神文化。同時,高度重視學校品牌形象的塑創和宣傳,廣泛發動師生和校友設計校旗、校徽,確定校歌、校樹、校花,并以此為載體,廣泛加以運用,有效發揮其育人功能。我們還編印了校報、校刊,加強通信報道工作,大力宣傳先進典型人物和典型經驗,擴大學校在全市全省乃至更大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學校組織人員,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編寫校志,建立校史陳列室,且組織師生參觀校史陳列室,以精神文化熏陶師生。
打造和諧人際文化。學校人際關系包括師與師、生與生、師與生等多個方面。在師與生的關系上,我們倡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育和引導教師以一個平等者、引導者和合作伙伴的身份與學生相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寬容學生,學生有過錯要耐心說服,正面引導,講究藝術。在生與生的關系上,我們著力班級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建設,引導學生建立群體意識,以團隊合作的精神,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同時突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引導學生樹立“陽光自己每一刻,關愛他人每一天,健康幸福過一生”的意識,提倡同學間團結友愛、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建立寬松健康的同學關系。在師與師的關系上,我們倡導合作與競爭,同事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此外,就學校整體而言,努力營造人際和諧的良好氛圍,真正做到尊重師生,聽取師生意見,關心師生生活,激勵師生成長。
四、校園精致文化建設的思考
校園精致文化匯集了學校的教育思想、師生的目標追求和價值觀念,是學校的靈魂所在。要將其打造得精致,我們不妨從以下方面做一些思考。
調動積極因素。文化凝聚合力,文化建設同樣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參與。精致文化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要廣泛汲取教職工、學生、校友乃至家長的共同智慧。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易被師生所接受,使學校的辦學理念得以內化,進而形成厚積薄發的文化積淀。
傳統與創新并重。校園精致文化建設既要繼承學校傳統文化精髓,更要注重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品牌;既要堅持共性文化建設,更要注重個性新文化的塑創,方能體現出學校自有的特色。
隱性與顯性同步。學校文化的存在形式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其中物質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等都是顯性文化,易于打造。但學校的人際文化、精神文化則是隱性的文化,要實現其顯性化,才能充分發揮隱性文化的作用;反過來,我們也要賦予顯性文化以隱性精神,才能豐富顯性文化的內涵。鑒于此,我們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堅持隱性文化與顯性文化的辯證統一。
(編輯 劉澤剛)